摘 要:自然科學是研究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性質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社會科學是研究及闡明各種社會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二者在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以及研究的功能上均存在差異。文章旨在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在研究方法上的區別進行探討。
關鍵詞: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差異
自然科學以物質自然界為研究對象,它起源于人類對各種自然現象的困惑,是人類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經驗的概括和總結,是關于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性質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社會科學則以人類為中心,研究和解釋社會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它的研究主體是人,因而具有價值性和復雜性的特點。對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方法的比較研究,有助于我們了解它們各自具有的功能。這不僅為深入探討科學研究方法的體系與結構提供必要的依據,而且也為在科學研究中更好運用自然科學方法以及社會科學方法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持。
1 研究方法主導的方法不同
所謂主導方法是指“在同一領域,在眾多的方法中,經常被用到的起決定性作用、處于主導地位的一類方法。”自然科學把實驗(試驗)方法作為主要的研究手段。在自然科學領域,大量的、新的、精確的和系統科研資料,往往是通過試驗而獲得的。而社會科學的研究途徑則以觀察或調查研究的方法為主,例如問卷法、訪談法、統計分析法等。
實驗方法與觀察方法在本質上的不同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從內容上看,實驗方法是簡化、純化、強化、優化研究事物的自然過程或以典型的形式再現客體。而觀察方法是在對社會所發生的現象和過程不進行人工干預或控制的情況下進行有計劃有目的觀察,尊重客觀的社會過程。從特征上看,可重復性是實驗方法的根本特征。就是說,在相同的實驗條件下,實驗結果決不會因人,因時,因地而變化。重復此項實驗,應該得出相同的實驗結果。不能重復再現的實驗結果是不能作為相關的科學理論的客觀支撐點。而社會現象則因時間和地點不同有著不盡相同的內容,即社會歷史不具有重演律。
當然自然科學研究中也會運用到觀察的方法,為了將二者進行區分,筆者將自然科學中運用的觀察方法稱為科學觀察,將社會科學中運用的觀察方法稱為社會觀察。就研究主體的身份而言,科學觀察是一種非參與式觀察。而與其不同的是,社會科學的研究者不一定都是以旁觀者的身份進行研究,社會觀察還包括參與式觀察,研究者既是研究的主體,同時也是研究的客體的一部分。
此外,自然科學主要使用定量的研究方法來進行研究,而社會科學除了使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外,還大量使用訪談、參與觀察等定性的方法。這是因為自然科學研究和的對象領域是物質世界,而社會科學研究的對象領域人類社會中參雜有精神世界的要素。社會科學研究涉及到社會行為、社會關系、社會結構和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內容,而這些內容除了具有物理系統的非線性動態機制的復雜性之外,還具有憑借人自身的經驗來進行內在調適和學習的復雜機制。盡管其中存在著內在的量化關系,但是這種內在的量化關系是極其不穩定的。因而,社會科學研究往往采取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混合的方式進行。
2 研究方法的結構不同
根據研究方法適用范圍的大小和概括的程度不同,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一般可以化分成三類。一類是最普遍的研究方法即哲學方法和邏輯方法,它適用于一切科學(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等)。二類是適用于各門自然科學的一般研究方法,例如觀察、實驗(試驗)、模擬、數學等方法(廣義的觀察、實驗和數學等方法,研究社會科學也需要)。三類是適用于某一門或幾門自然科學的特殊研究方法,例如在生物學研究中運用解剖法研究生物的構造和功能的關系。根據人類認識過程的發展順序和深度不同,自然科學研究方法又可以劃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通過科學觀察、實驗、模擬、調查獲取感性經驗材料的基本方法——經驗方法。二類是通過對科學技術研究資料的加工得出科學結論的基本方法——理論方法。例如科學抽象法、各種邏輯方法、想象和靈感、數學方法、科學假說等等。由此可見,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具有多層次性,且在每個層次里,經驗法和理論法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例如在許多基礎科學理論研究中,研究者將研究工具、儀器設備作用于研究對象從而獲得第一手事實材料,在這一階段研究者使用觀察實驗和模擬等方法。然后研究者運用經驗方法進一步將事實材料進行加工和整理。再次研究者把通過經驗方法加工獲得的事實材料,通過科學抽象,使用數學、邏輯、模型、歸納、演繹、假說、等方法上升為科學理論,這個階段所使用的方法即為理論方法。因此可以看出自然科學研究方法是呈立體網絡狀結構。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包括三大領域——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本身、與之相關的統計方法以及計算機統計軟件的應用(如SPSS)。社會科學的研究目的有探索、描述、解釋和評價四種。科學家在進行探索性研究時,往往采用定性的方法。問卷調查、實地研究、內容分析等在描述性研究中較為普遍使用。解釋性研究常常需要運用相關性分析、線性回歸等方法進行。而評價研究則較多的采用實驗研究和比較研究。可見,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結構是平面化的。
社會科學在研究過程中雖離不開理論思維方法,但更多運用的則是感性認識的方法。社會科學試圖說明個人和群體的動機和行為,以及社會制度對它們的影響等復雜現象。這些現象往往不能在人為控制的條件下直接觀察到或者加以量化,而更多的是依賴于人們的感性認識。因此,社會科學的研究呈現出大體上以感性方法為主,理論方法為輔的平面結構狀態。
3 研究方法的特性不同
3.1 剛性與彈性
自然科學較為關注數據,它總是在受控的條件下收集數據,并把數據作為檢驗理論的一種方法。其研究結果具有很強的可檢驗性。在同等的條件下,運用適當的方法,得出的結論大體上是一致的,研究結果的可信度很高。這是因為,不同的研究者在運用同一種自然科學研究方法時要求嚴格遵循方法本身所給出的規則,也就是說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剛性。
而社會科學的很多研究,盡管在同等條件下,運用同樣的方法,得出的結論并不是唯一的。例如,兩個研究者在同一時間運用同樣的方法——比較法對相同的兩個社會群體的文化心理進行比較研究,得出來的結果卻有很大的不同。原因就在于研究者在比較對象時,待入了不少主觀選擇性,所觀察和比較到的結果自然不一樣。可見,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彈性。
3.2 精確性與價值性
自然科學的研究強調在同樣條件下運用同一方法的可檢驗性,也就是說自然科學研究方法更具有精確性。其研究結果依賴于實證數據的支撐。例如,在經典數學中,科學家用微積分方程將力學、熱力學、電磁學等等的基本規律一一地表示出來,然后運用這些微積分方程去解決問題。自然科學研究方法之所以具有精確性,是由于它本身的研究對象和目的決定的。在對自然現象的性質和運動規律的描述中,往往描述的是量的關系。事物的量雖然常常以變化的形態出現,但這種處于變化形態的量,在每個確定的條件下,也是有確定的值的。即使是數學中的概率與統計規律,其量的變化也是有規律的。
與自然科學不同,在社會科學研究中,人們的價值觀對研究目標、研究工具、研究路徑的選擇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研究者在探索中滲透著個人的價值觀,在數據中參雜著個人意愿。例如,為了考察城市居民對外來流動人口的接受性程度,我們可以采取問卷調查與訪談相結合的方式。首先問卷的設計就會因人而異。由于研究者對這個題目的主觀感受不同,所以所設計的題目的側重點和考察點就會有很大差異。有的從鄰里關系的角度來考察,有的從城市居民對外來人口的評價來考察。其次,訪談中,即使訪談的提綱一樣,調查者在記錄被訪者的回答時,也會因為個人價值的差異而使得記錄的側重點完全不同。調查很容易被個人情感所驅使,對受訪者產生同情、憐憫等心理。雖然社會科學研究一再強調價值中立,但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的價值性不可能完全的消除。
4 結束語
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在研究方法上存在明顯差異。自然科學以實驗方法作為主要的研究方法,其研究方法具有多層次性、剛性和精確性,呈現立體網絡狀結構。社會科學以調查研究方法為主要研究手段,其研究方法具有平面化、彈性、價值性的特征,呈現平面結構研究狀態。在二者的研究中,我們需要采用正確的研究方法,才能正確的描述研究對象,得出正確的結論。
參考文獻
[1]欒玉廣.自然科學技術研究方法[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3(8).
[2]蔣逸民.社會科學方法論[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6).
[3]唐盛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新解[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9).
[4]A·F·查爾莫斯.科學究竟是什么(第三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11).
[5]劉國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方法比較研究[J].探求,2004(3).
[6]梁楓英.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嬗變及和諧發展[J].濟南大學學報,2003(4).
[7]劉偉偉.從價值論的視野看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方法論差異——以馬克斯·韋伯的價值中立原則為例[J].晉中學院學報,2008(8).
[8]葉初升.從認識論看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統一[J].社會科學,1995(5).
作者簡介:曾章帆(1988-),男,漢族,四川成都,碩士研究生,成都理工大學,研究方向:科技與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