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水北調這項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繼東線一期竣工通水之后,中線工程也于2014年12月2日正式通水。清澈的江水正從丹江口水庫奔涌而出,沿千里長渠,一路向北……
1952年,毛澤東開始關注南水北調,他說:“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借一點也是可以的。”
1952年深秋,毛澤東來到黃河岸邊。“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的黃河水患,令他寢食難安,他就是奔著尋找解決方案來的。
“將來黃河水不夠用,需要從長江流域引入黃河。我們黃委的一支勘測隊,正在查勘黃河源頭和金沙江上游的通天河,想把通天河的水引到黃河里來,以解決華北、西北地區水源不足的問題。”時任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的王化云,在向毛澤東匯報黃河治理情況時,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毛澤東一聽,眼睛一亮:“好,這個主意好,你們的雄心不小啊……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點也是可以的。”
從此,共和國跨流域調水的熱情被點燃,62年調水路啟程。
1953年2月,毛澤東在“長江”艦上,向時任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的林一山,詢問南水北調的可能性。展開一幅《中國地圖》,毛澤東用紅藍鉛筆在地圖上比劃起來。
“白龍江水大,能不能調到長江以北?”毛澤東的筆尖落在四川北部的白龍江。“不行。”林一山回答,因為白龍江發源于秦嶺,向東南流向四川盆地,越到下游水量越大,但地勢越低,不可能穿過秦嶺把水引向北方。
“漢江行不行?”毛澤東的筆尖沿著長江往下游走。“漢江有可能。”林一山肯定地說。“漢江與黃河、渭河只隔著秦嶺平行向東流,越往東地勢越低,水量越大,而引水工程規模反而越小。”
當毛澤東的筆從漢江上游一道一道橫杠畫到丹江口一帶時,林一山說:“這里可能性最大。”毛澤東雙眸放光,“你立即派人查勘,有資料就給我寫信!”
1958年8月,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實施“南水北調”工程被明確地提了出來。
能不能調?怎么調?
1997年,京西賓館,國務院召開南水北調工程審查委員會會議,討論《南水北調工程審查報告(送審稿)》。此前40余年時間里,南水北調工程在持續不斷地進行著查勘、線路設計、規劃研究工作。在這次會上,討論仍很激烈。時任水利部副部長的張基堯回憶,總體規劃的矛盾主要聚焦在資源配置、節水、治污和籌資等方面。
在早期設計中,為滿足北方用水需求,認為調水多多益善。可在論證水資源科學配置方案時,有專家提出,節水本身也是一種資源配置方式,甚至節水比調水更合理。最終,中線調水量從145億立方米,調低至130億立方米。
“到時候調到北方的,會不會是一渠污水?”環保專家的擔心引起了重視。當時,隨著鄉鎮企業的迅速發展,日益嚴重的水污染問題也開始出現。“調水必須治污”,東線工程治污、中線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治理及水土保持規劃開始編制。
誰來為工程埋單,是困擾規劃編制者的一大難題。討論的結果是,把調水工程與市場需求相結合,通過向城市供水,讓城市埋單。“計劃水”變成名副其實的“市場水”。
2000年,國務院確定了“三先三后”原則,即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規劃制定吸納了來自生態環保、經濟、地質、農業、物價、建設、文物保護等各個部門數千專家學者的意見。”張基堯說,南水北調工程與以往規劃最大的不同在于,并非為調水而調水,而是一項涉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諧社會的事業。
5部委(局),9省(直轄市),24個不同領域的規劃設計及科研單位;6000位知名專家、院士;100多次研討會……半個世紀的論證終于有了結果。2002年12月23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
大壩要不要加高?
2003年12月30日,作為中線總干渠的組成部分,石家莊向北京應急供水段先期開工。而人們翹首以盼的中線標志性工程——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卻不見動靜。決策者在等什么?
長江最大的支流是漢水,漢水的主要支流是丹江。清清丹江與浩浩漢水交匯的地方,有一個好聽的名字——丹江口。1958年,在成都政治局會議上,中央作出興建丹江口水利樞紐的決定。當時設想,從漢江丹江口向華北引水,設計丹江口大壩蓄水位170米。可是,丹江口水利樞紐建設期間,國家遭遇3年自然災害,中蘇關系緊張,參與設計的蘇聯專家撤走。迫不得已,工程將大壩蓄水位由170米降到157米。
2002年年底,當中央宣布南水北調工程動工時,丹江口大壩要不要按照當初的設計加高,各方存在分歧。有意見認為,枯水年份漢江水量難以保證,調水會有困難。而且,按蓄水位170米設計,丹江口庫區要永久性動遷人口32.85萬人,費用巨大。因此,提出不加壩,從水資源豐富的長江三峽水庫提水進入漢江。
丹江口大壩工程的設計單位長江水利委員會,除編制加壩176.6米、蓄水位170米方案外,還根據不同意見,重新編制了蓄水位165米加泵站、165米不加泵站等多種方案,供各方反復研究、論證和比較選擇。
加壩蓄水165米加泵站和不加壩、從長江數級提水方案,雖然不移民、少移民,短期看是節省投資,但營運成本大,而且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相比之下,加壩蓄水位170米方案,雖然移民較多,眼前投資較大,但可從根本上解決漢江防洪問題。加壩蓄水170米水位后,防洪標準可以從2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庫容也可以增加116億立方米,能保證向北方年調水95億立方米的一期目標。抬高水位,也能實現向北方1200多公里全程自流供水,移民遷出庫區,也有利于水源區內的水質與環境保護。
2004年11月,國務院通過了國家發改委上報的丹江口加壩蓄水位170米可行性研究報告。2005年9月,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工程動工。中線工程建設全線啟動。
11個秋冬春夏,近42萬人移民,20余萬建設者一路攻堅克難,千里長渠跨越河流、公路、鐵路、油氣管道,向北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