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怪圈是南非納米比亞沙漠西部沿海地區的一種獨特現象,怪圈直徑2~12米不等,圈內沙土裸露。當地人認為那些怪圈是被精靈詛咒的地方,一些人甚至不敢進入怪圈之內。因此,這些怪圈被稱為“精靈怪圈”。這樣的怪圈已經有數萬個,而且還在不斷地增多。近年來,陸續有科學家到這里來考察,試圖揭開怪圈之謎。
怪圈之謎
根據現場的考察結果,在排除了人為制造怪圈的因素之后,科學家提出怪圈形成的3種可能性:第一種是怪圈中的泥土具有放射性,從而阻止了植物生長;第二種可能是怪圈的地下有許多白蟻,它們將植物種子全部吃光了,從而導致寸草不生;第三種可能是,怪圈泥土中帶有某種有毒蛋白質,這種有毒蛋白來自一種被稱為“牛奶灌木”的沙漠有毒植物。
科學家將怪圈中的泥土,帶回實驗室用儀器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泥土中既不含放射性物質,也不含有毒蛋白質。這樣就排除了第一種和第三種可能性。
2012年,美國佛羅里達州大學生物學家沃爾特抵達怪圈所在地,他從怪圈的地表向下挖掘,可是沒有挖掘到白蟻的巢穴。這樣一來,第二種可能性似乎也被排除了。
白蟻作祟
難道怪圈真的是“精靈”的杰作?
德國漢堡大學的生態學教授諾伯特·于爾根斯,也決定去實地考察。他考察了沃爾特挖掘過的一些怪圈,發現沃爾特其實差一點就成功了。
沃爾特挖掘的許多坑都在2米左右,太淺了!在一般地區,2米的確能挖到白蟻,但是在干旱炎熱的沙漠地區,白蟻會把巢穴建得更深一些,以使巢穴不會過熱,并有一定的濕度。
于是,諾伯特在沃爾特所挖坑的基礎上繼續往下挖,并且向旁邊挖,終于找到了沙漠白蟻的一些巢穴。不像好多種類的白蟻會在地面上留一個高大的通風口,沙漠白蟻巢穴隱蔽性較強,離地面至少有5米深。而且,好多巢穴并不在怪圈的正下面,巢穴的結構也很復雜。
建圈保草
那么,沙漠白蟻為何會建造這些怪圈呢?這是它們適應環境變化而進化出來的一種特殊本領。以前,納米比亞沿海沙漠地區降水相對較多,草木茂盛,白蟻并不缺少食物。隨著全球變暖的加劇,納米比亞沿海沙漠地區的氣候變化無常,植物越來越難以生長。沙漠白蟻的主要食物就是綠洲中野草的草根。如果野草長不好,沙漠白蟻家族也有滅種的危險。
為了拯救野草,沙漠白蟻靠著本能進化出一種特殊的本領——建造怪圈。它們會把圈內的野草全部吃光,一有新芽冒頭就吃掉。在雨天,怪圈內的土壤因沒有野草的吸水性比草地更好。天晴之后,野草因蒸騰作用令土壤失水較快。而此時,怪圈內的土壤水分,會均勻地向周邊有野草的地方慢慢滲透,這樣能讓怪圈外的野草更好地生長。
(摘自《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