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省如東縣栟茶鎮30歲的林俊,平時喜歡到縣城看看電影,多年來也沒覺得有什么不妥。前不久,他偶然到鄰近的如皋市看了幾場電影,散場后卻發現了差異:如皋的觀眾絕大多數都比他年輕,而如東的觀眾絕大多數都比他年長;如皋城區到了夜里十一二點還非常熱鬧,如東的夜生活則相對冷清很多。
這是新華社記者描述中的如東。這篇引起當地人熱烈討論的報道,題目是《如東,一個正在老去的縣城》。在這座“提前衰老”的城市,近30萬60歲以上的老人在為自己尋找“將來”,而這里全部的人口也不過104萬。按照官方統計數據,如東縣比全國人口開始進入老年型社會的時間提前了20年。這意味著,這里的人們也在為20年后的中國試探未來。
30年少生50萬
將“提前衰老”的如東想象成遍地“銀發”,似乎并不切合實際。縣城里有一處最大的夜市,晚上聚在這里吃海鮮和燒烤的年輕人并不多,更別說見到老人。很多店鋪門庭冷落,老板閑坐著發呆。街上的人力三輪車夫大部分是上了年紀的人,褲腳夾著,用力蹬,一趟活跑幾公里,收入不過四五元。老人們一般不愛出門,本地的年輕人也少,外地務工人員更少,街面上不見人潮川流不息的繁華,這才是現實。田間地頭的勞動者,大多是60歲以上的老人,這無可辯駁。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人口學教授陳友華說,老齡化屬于人口年齡結構變動的范疇,而導致區域人口年齡結構變動的因素只有3個:出生、死亡與遷移。
按照當地官方保守統計,30多年來,如東全縣少生近50萬人。而另一方面,2011年,如東成為全國第21個“中國長壽之鄉”。低出生率、人均預期壽命延長在如東“會師”,這讓這座當年的“計劃生育紅旗縣”,更早更強烈地感受到老齡化的壓力。
陳友華就是如東人。在他看來,在導致如東老齡化問題如此嚴重的諸多因素中,計劃生育所占的比重將近40%到50%。他說,如東的計劃生育,比全國要提早10年。“全國的計劃生育是1970年代初開始的,1980年開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而如東計劃生育開始于1960年代初,1970年代就走上正軌,實現了低生育水平,1980年代就走上嚴格的計劃生育道路。”
如東這樣的案例是中國過去30年的縮影。陳友華說,中國的人口老齡化與計劃生育是因果關系,“老年人口比例等于老年人口數量除以總人口數量。雖然現在的老年人都是在計劃生育以前出生的,對總分子沒有影響,但人口控制越嚴,出生人數就越少,分母因計劃生育縮小了,從而整個分式的值增大了。計劃生育會促使人口老齡化進一步加速。”
年輕人越來越少
在陳友華的理解中,導致如東老齡化提前的因素除了計劃生育外,教育因素占30%,經濟發展因素占20%。隨著時代變化,這個比例也在變化。“現在如東人口老齡化的主要因素,首先是教育事業發展,導致大量青年人的外流,社會經濟發展所導致的死亡率的下降可能居第二位,計劃生育已經排到第三位了。”陳友華說。
陳友華自己就是考上大學離開了如東。參加高考的大多是十七八歲的青年,“分母減小,老年人分子卻沒減,人口老齡化就更加嚴重了。”
潘金環原是如東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退休后一直關注當地人口老齡化進程,做過很多調研。潘金環說:“這10年,被高等學校錄取的59355名學子,有40000多名優秀人才在縣外就業生活。”
至于經濟發展,陳友華說:“發展是最好的‘避孕藥’。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改變了,少生優生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這也是導致人口老齡化的一個原因。”
早在1993年,陳友華就私下提醒如東計生部門的工作人員,從區域發展來看,教育與計劃生育兩個方面的先進典型,會給如東帶來負面影響。他建議計生部門的領導,要適度放松對生育的管制,而不是如此嚴格地執行生育政策,但沒人理他。
回鄉的年輕人越少,再下一代的年輕人就更少。如東縣教育局副局長于建華說,如東“不得不進行布局調整,學校合并。從2000到2010年的10年間,全縣中小學總數減少了一半”。
潘金環不止一次向政府建言,要調整教育結構,“除了保持原有的普通教育,更要發展本地職業教育,培養產業技術人才,讓年輕人留在本地就業。這樣才能促進地方招商引資環境改善,也能緩解地方人口老齡化步伐。”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2014年9月11日,在江蘇省推進民生幸福工程會議上,省委書記羅志軍說:“傳統家庭觀念、老年人口基數大的現實情況,決定了以社區為依托的居家養老,必然是主要養老方式。”
陳友華說,現在養老的最大問題不是“9073”式養老服務(即90%在家養老,7%依靠社區養老,3%依靠機構養老——編者注)的提供,問題在資源短缺,或者說養老的錢從哪兒來。
陳友華說,在這個世界上,老年人代表過去,中年人代表現在,孩子代表未來。孩子多不一定有未來,但孩子少一定沒有未來。如果政策允許,大家一定要把孩子生下來。人口可持續發展,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與前提,其他的發展都建立在人口可持續的基礎之上。因此,如東人一定要把政策允許的孩子生下來。在現代社會,孩子不僅僅是私人物品,更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他同時也提到,孩子的養育成本很高,這些成本如果全由個人承擔,會極大抑制百姓的生育行為,從而危及國家的生存與發展,所以應該建立一個生養的成本補償機制。否則,生育政策調整就會變成“空調”。
如今,這個當年最活躍的“計生紅旗縣”,卻也更早更強烈地感受到人口老齡化的壓力。官方文件這樣說:“由此將引發的勞動力短缺、婚姻擠壓、生源、兵源等問題,也使未來我縣人口問題變得更為錯綜復雜。”
陳友華說,人口老齡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反過來會對生產力進一步發展與科技創新產生諸多不利的影響,進而給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帶來不利影響。
老齡化問題,顯然不是一個僅僅依靠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就能解決的問題。陳友華在一篇文章中說,世界上發達國家并沒有很好地解決人口老齡化與老年人口問題,甚至比發展中國家面臨更為嚴峻的人口老齡化與老年人口問題的挑戰。“綜觀全球,我們還沒有發現有哪一個發達國家,很好地解決了人口嚴重老化及由此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相反,他們正逐步陷入人口老齡化與老年人口問題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而在另一方面,人口嚴重老化將使得經濟增長與科技進步嚴重受阻,這已經成為一個共識。陳友華說,研究已經表明,人口嚴重老化會阻礙經濟增長,科技創新能力也會因此而衰竭。目前,世界上很難找到一個在人口嚴重老化情況下,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國家,“中國憑什么會是一個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