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曾經以為,退休后第一要務是學習,所以報了很多學習班,每天忙忙碌碌緊緊張張地奔波在學習路上。邁入花甲之年,我就患了高血壓,隨即而來的是失眠煩躁消瘦,精力大不如前。去年,讀了一則先賢的故事,讓我茅塞頓開。
清代三朝重臣阮元,有一次向劉墉討教良言。劉墉看看他虛弱的身體道:“第一先學壽。”阮元先是納悶,后來想通了。他想到自己多年來治學理政,不顧身體,致使疾病纏身,弱不禁風。身體乃萬事之本,不是“第一”是什么?阮元再次拜訪劉墉,請他題了“學壽宅”三字,作為自己書齋的牌匾。他對劉墉說:“父母只生我身,學壽滋養我心;想想說說不行,健體心行并進。”后來,阮元又請名家為自己刻了一方印章“學壽”,無論出巡,或到鄉間體察民情,“學壽”印章隨身攜帶,如警鐘長鳴。他忙里偷閑,踏青、散步、打太極拳、練養生功,爬山、賞花、聽鳥叫、看飛鷹,從不間斷。
阮元學壽后,身體越來越硬朗。治學理政精力充沛,業績越發顯著。在醫學水平低下的年代,他健健康康地活到85歲。臨終時,阮元撫摸“學壽”印章說:“本來,我還會有一些壽數,可惜,學壽晚了些。”
2013年,一位叫沈維德的80歲老人,參加了中央電視臺“我要上春晚”節目。他的瑜伽表演,受到很多觀眾的贊賞。上海中醫藥大學對他進行了一次脈象測試,結果表明他的生理年齡比實際年齡年輕18歲。沈維德老人62歲時體弱多病,痛苦不堪。從那時起,他便開始“學壽”——練瑜伽,4年后練成各種高難動作,疾病皆除。
廣場上大媽們灑脫的舞姿,登山路上銀發族矯健的步伐,環湖快走隊伍里挺拔的身軀,老年大學里興趣盎然的白發族……他們都在快樂地“學壽”。因為他們懂得所有的快樂與幸福,都依賴在“壽”上。
學壽,就是通過快樂的強身健體,來滋潤平常的日子,尋求心靈的寧靜。學壽的方法很多。只要你覺得做這件事情可以使自己心曠神怡,悠然自得,春風化雨,那就是學壽。
說“富貴在天”,但也有“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之說;說“生死有命”,更有“你不學壽,壽不找你”的道理。學壽,才能成為健康王國里持有“綠卡”的公民;學壽,才能更好地愛人愛物愛世界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