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誤解一:柏林墻是一堵墻
實際上,柏林墻是兩堵平行的墻,相隔約150米之遙,中間的區域是所謂的“死亡地帶”,內有警犬、瞭望塔、泛光燈、鐵絲網、防車輛路障和武裝警衛。這條96英里(1英里約合1.6公里)長的邊界,將實行民主和資本主義制度的西柏林包圍,使之與實行共產主義制度的東柏林以及周邊的東德鄉村隔絕開來。另一條屏障沿著850英里長的東德和西德分界線修建,沿線埋有100多萬顆地雷。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防止東德人出逃,而不是防止其他人闖入。
共有5000多人成功逃離:藏在西德人所駕駛汽車的秘密小隔間里;利用熱氣球飛越柏林墻;通過西柏林人在柏林墻下面挖掘的地道;游泳跨越柏林的運河或河流;或者僅僅是直接翻越邊界,不過這要有好運氣。數百人或是數千人在試圖逃離時被殺;還有許多人被捕入獄。德國研究人員目前仍在調查究竟有多少人在穿越邊界時喪命。
誤解二:修建柏林墻是蘇聯采取的一個關鍵舉措
1952年,蘇聯人關閉了東西德邊界,但由于整個柏林仍然在四大國(美國、蘇聯、英國和法國)的控制之下,于是蘇聯人放過了柏林。后來,西柏林成為心懷不滿的東德人的逃生門,東德領導人瓦爾特·烏布利希便想要關閉東西柏林邊界。蘇聯人認為,關閉柏林內部邊界會使他們看上去很殘暴,而且在技術上也是不可能的。
在隨后的8年里,東德領導人一直在就這件事勸說克里姆林宮領導人赫魯曉夫,當他們覺得赫魯曉夫或許會默許時,東德方面便開始秘密進行準備。他們大量囤積鐵絲網和水泥崗哨,并組建了一個絕密工作組,為關閉道路、鐵路和地鐵制訂方案。到了1961年夏天,每天通過西柏林離開的東德人超過1000人,赫魯曉夫便同意讓烏布利希封鎖邊界。已做好充分準備的烏布利希迅速開始行動,這令赫魯曉夫感到意外。
誤解三:羅納德·里根總統促成了柏林墻的倒塌
許多美國人認為,羅納德·里根總統于1987年6月在柏林發表的演講——《戈爾巴喬夫先生,推倒這面墻!》——導致了柏林墻在1989年倒塌。但戈爾巴喬夫在蘇聯集團內部推行的改革,以及東德人自己的行動,遠比里根的演講更重要。
當柏林墻于1989年11月9日開始倒塌時,這起初是一個錯誤。面對著1989年發生的反對東德政權的民眾示威活動,以及成千上萬名到東歐國家的西德使館尋求避難的東德人,東德領導人放棄了原有的簽證規定。根據原有規定,東德公民必須要有迫切的理由才能出境旅行,比如出席家庭成員的葬禮或者婚禮。放棄該規定后,東德人出境仍然需要申請簽證,但簽證的簽發更加迅速,而且沒有附加條件。
然而,負責宣布這些變化的東德共產黨員官員京特·沙博夫斯基缺席了關于旅行程序變動的大部分關鍵會議,他在1989年11月9日出席新聞發布會時準備不足。當記者問到,這項新法律將在何時生效時,他回答說:“立即生效。”他這么說讓人誤以為,人們可以立即越過邊界。不過他的真正意思是,人們可以立即通過適當的方式申請簽證。
在接下來的幾小時里,成千上萬名東柏林人聚集在柏林墻的各個檢查站門口。由于東德領導人并不準備完全開放邊界,因此檢查站的負責人沒有接到新的指示。博恩霍爾默街檢查站的值班長官哈拉爾德·耶格不停打電話給他的上級,想要詢問應該如何應對在門口聚集越來越多、希望越境的憤怒的東柏林人。大約在晚上11點半,耶格終于放棄,允許人們全部過境。其他檢查站的警衛很快紛紛效仿。東德政權再也沒有完全收回控制權。
誤解四:柏林墻在1989年11月9日倒塌
在那天晚上和接下來的幾周里,東德當局拆除了部分柏林墻,以便在東西德之間建立更多的過境關口,還有無數的“鑿墻者”,用錘子和鑿子從墻上敲下一部分拿回家留作紀念。不過,絕大部分的柏林墻依然挺立。
柏林墻的正式拆除,從1990年夏天開始。人們用了將近兩年的時間,才全部拆除柏林周邊的邊界防御工事,拆除原東西德邊界的防御工事則用了4年時間。即便在今天,還有數以百計的地雷留在原來的邊界附近,沒有被發現或拆除。在柏林,人們保留了一英里多一點的柏林墻,這些墻體分散在幾個地點。如今,在美國境內被用于公開展覽的柏林墻墻體,倒是比柏林還多。
誤解五:德國人和其他國家人民一樣熱烈慶祝柏林墻倒塌
實際上,與其他國家的人民相比,德國人對待柏林墻的態度往往更加矛盾。畢竟,為了阻止人們離開東德,德國人向他們的同胞開了槍。此外,對許多德國人而言,尤其是對東德人而言,事實證明統一比他們預想的更加具有挑戰性。在整個20世紀90年代乃至后來,德國的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隨之而來的是人們的怨恨。
另一個因素使柏林墻倒塌的慶祝活動變得更加復雜,那就是“11月9日”在德國歷史上意味著另一件事:在1938年的11月9日,納粹襲擊了猶太人的商鋪、教堂和住房,那晚被稱為水晶之夜。納粹歷史的陰影,令許多德國人不愿為德國歷史的任何方面舉行慶祝活動或表示自豪。
(據《參考消息》/原載《華盛頓郵報》/作者霍普·哈里森,是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歷史和國際事務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