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速度與激情7》4月12日內地上映,彈出了2015年至今為止的觀影最強音。12日凌晨各大電影院開設首映場。即使早春時節凌晨兩點的寒風依然刺骨,但人們也依然樂意在電影院里從零點坐到凌晨兩點,然后頂著寒風回家。
座無虛席,一票難求;一天四億,五天十億。
這樣的觀影市場配上這部電影名字結尾處的“7”,人們感受到這部進口大片的火爆之余,也不乏一絲嘲諷。反觀本土電影,拍成系列的本就很少,而能撐到第七部又依然如此火爆的,恐怕只出現在各個片方的夢里。
除了《速度與激情》,我們隨口就能說出《變形金剛》、《星球大戰》、《蝙蝠俠》、《蜘蛛俠》、《超人》……這些票房一路彪紅,高歌猛進的好萊塢系列電影。其電影生命線之長,讓國內電影難望其項背。
那么,國外系列電影成功的秘訣是什么?我們不妨從中找尋中國缺少“速7”的原因。
《超人》與一個時代
海外系列電影的成功之處,其重要的一點在于影片能夠立足于時代與文化。


《速度與激情》的生命線很長,但相較于其它擁有更長生命線的影片,無疑小巫見大巫了。我們不妨通過幾部生命線更長的電影去窺國外系列電影成功之一斑,比如《超人》系列。
超人是順應美國時代文化而生的,其最初來自于1936年6月的一本漫畫。
無論是當時美國剛剛經歷的經濟大蕭條,還是美國人民面臨的各種各樣的社會治安問題,都導致人們需要一個超級英雄來保護美國民眾。政府也藉此大肆宣揚個人英雄主義,從而讓美國民眾都能對英雄產生向往,并有勇氣面對各種各樣的危機。
這就是超人的誕生,順應了美國大時代背景。自此,超人成為了所有美國民眾心目中必不可少的超級英雄。
超人第一次登上銀幕是在1948年,但其電影成為一個系列并熱賣,要追溯到1978年—1987年由華納兄弟出品的4部《超人》系列電影。
1978年的美國相對平靜,人們再次回歸安逸;美國雖依然有無數超人的受眾,但其對超人的印象也趨于淡化。對于電影市場來說,前一年上映的《星球大戰》大放異彩,點燃了科幻類影片觀眾的觀影欲望,同時同類影片又相對較少。在這樣的時代與文化背景下,《超人》系列電影成功異軍突起。
這部影片成功喚起了人們對社會問題的危機感,同時也喚起了人們腦海中沉睡的記憶,瞬間共鳴了所有美國民眾。這四部影片后,華納兄弟又在21世紀出品了《超人歸來》、《超人:鋼鐵之軀》,兩部影片亦均叫好又叫座。
前后6部影片,其時間跨度橫跨兩個世紀,這是《速度與激情》系列電影不能比擬的。其成功,就在于這一系列電影誕生時是扣住了時代的脈搏,順應了文化背景的,才致使這部影片能真正從內心抓住觀眾。
國內影片大多立足于題材競爭,市場競爭,這是沒有問題的。可問題來自于市場和題材是千變萬化的,它不能保證影片長期立足于某一個時代,或者某一種大背景下。
當然國內市場也并不是沒有特例,比如港產《古惑仔》系列。該系列電影每一部都獲得了不小的反響,雖然在內容上有值得探討的余地,但就其立足于文化方能獲得成功這一點上,它可謂是窺得門徑的。
順應了當時港澳臺未回歸時社會中橫生的亂象,以及人們對回歸后“黑社會”問題解決方法的發問,王晶的《古惑仔》系列電影成功上位。無論是對黑社會反面內容的描寫,亦或是古惑仔們對生活的反思,以及黑社會問題如何解決,該系列影片都一一涉及,從而引起了當時深受“黑社會”問題困擾的港澳臺民眾,乃至內地民眾的反響。古惑仔系列電影整整十一部,每一部都獲得了不同程度的認可,票房更高歌猛進,同時它還是年輕人乃至社會批評家以及時事評論家的愛物。時至今日,我們還依然能看到以古惑仔為話題,以其中人物為原形的電影上市。

小丑、貓女“活”起來
除了順應時代背景,每一部《超人》叫好又叫座的原因,還在于其影視改編不會脫離原作。
就職于《星球日報》,脫掉襯衫進入電話亭變成超人,亦或是變成負面超人,這些電影中的場景或細節都在堅持忠于原著。相對于后行的電影,人們顯然更熟悉漫畫中的場景,也更樂于看到原著上那些只能通過自己腦補才能實現的場景,真的“活”起來。那么《超人》的忠于原著,就自然變成了它成功的原因之一。
我們不妨再看看另一個掀起觀影狂潮的超級英雄電影——《蝙蝠俠》系列。
盡管一共八部,三個系列,由不同導演操刀,但是蝙蝠俠、蝙蝠車、蝙蝠衣、管家阿爾弗雷德、小丑、雙面人、急凍人、企鵝、貓女、羅賓……所有在電影中的元素,均可以在原著中找到。
在2008年由克里斯托弗·諾蘭指導的《蝙蝠俠·黑暗騎士歸來》上映后,《華盛頓郵報》曾引用了一個觀眾的點評,這位觀眾如是說:“在我小時我常看蝙蝠俠,小丑就像個可怕的惡魔。這部影片太了不起了,它還原了我放在閣樓上的那本《蝙蝠俠》,而且它讓我和小丑面對面。還有我敢保證,它百分之百是超越了漫畫中的小丑的,他是如此癲狂又可怕。上帝啊,我的毛孔都要炸開了,太神奇了。”
可見觀眾對終于原著是多么執著,而本片對“小丑”這一人物的深入刻畫與深度發揮,又讓人們在忠于原著的同時,又能有所收獲。
天馬行空贏在內容; 忠于原著保留傳承才能獲得忠實的追隨者,這是國內電影不具備的。
近年來國內的一些系列作品,雖然立足于原著,但也僅停留在人物元素摘取上,其故事內容,卻早已失去了原來的味道。例如甄子丹主演的《西游記之大鬧天宮》,其內容較原著早已相去十萬八千里。牛魔王為妻兒反出天庭、孫悟空多了個“青梅竹馬”、二郎神成了“魔族”內奸……諸如此類的內容,在這部影片中一一呈現。這還是我們兒時的西游記嗎?人們已經找不到大鬧天宮的影子了,更像是將各種熱門元素粘在一起的粘合物。
叫座不叫好,試問這樣的片子在第二部上映時能獲得怎樣的收益?
豪車植入、玩偶衍生的背后
說到產業鏈的配合,我們就真的不得不提一下《速度與激情》和《星球大戰》這兩個系列影片了。
《速度與激情》系列的爆紅,除了,順應了當下人們“快速點燃激情”的文化需求之外,其涉及到的產業鏈也是成功的法門。在商業運作層面,影片涉及的車輛、特技、科技產品,均擁有龐大的商務團隊支持,來保證這些“昂貴的元素”得以順利進入影片。在這其中,如何得到這些品牌的贊助,又如何使其能夠最大化地在影片中進行曝光等,所涉及“電影整合營銷”需要背后的商業團隊付出極大心血。這樣的商務運作,保證了《速度與激情》系列電影能夠用“名車”、“豪車”、“限量車”,乃至“概念車”進行拍攝。作為賽車題材的電影,“車”這一核心元素得到了有力保障,那么其收效自然可觀。
同理,在電影熱賣后,速7所涉及的車輛、產品乃至飾品都得到了極大的銷售助力。僅以速7中范迪塞爾的同款十字架項鏈為例,同款銷量就上升了不止74.1個百分點。
反觀中國市場,大多片方會采用“普通銷售人員”去進行電影的整合營銷。其工作方式更貼近于廣撒網多撈魚的形式,即將手中的招商資源統一發給客戶,在得到回復后無論客戶是否真的貼合影片,都會進行植入,這就難以保障影片質量。且生硬的植入在影片播出后,反而會受到觀眾的反感。
當然,我們在此并不是要說明普通銷售人員的不專業性,其在各自銷售領域的能力是值得認可的,但涉及到電影,就真的不是一個普通銷售能夠承受的。包括如何歸攏電影核心營銷元素,如何使商務營銷反哺影片內容,如何獲得非單純資金的“優化贊助”(就比如速度與激情中的贊助更多是實物贊助,而非資金贊助),這都是需要專業人士去運作的,我們的影片顯然欠缺了。
再來就要談談《星球大戰》這一系列的電影了。
不算即將在今年上映的星戰系列新作,星球大戰系列一共有7部。僅僅是自1977—1983年間上映的最為經典的星球大戰三部曲,都有18億美元的票房作為支撐。但是這足以使其經久不衰,爆紅半個世紀嗎?當然不。
僅星球大戰三部曲的衍生品收入是多少呢?是票房的2.5倍,45億美元,這還不涉及到其它四部星球大戰的衍生品收入。在星球大戰上映期間,其衍生品的爆紅無疑延續了該電影的生命線,并且反哺甚至遠遠超出了票房收入。這些衍生品不僅幫助這一系列影片提升了收益,還為星球大戰系列電影培養了無數新的受眾。
那么既然衍生品如此之重要,為什么我們卻很少看到國內電影的衍生品熱賣呢?
首先是在衍生品的市場上,我們缺失了。
中國觀眾對電影衍生品的接受程度,是遠遠低于海外市場的。當然,這是要歸根于中國電影市場開放較晚這一原因上的。由于在觀影文化上產生了差別,而我們的電影和國外電影在質量和運作方式上又有前文提到的諸多不同,那么自然就造成了我們的觀眾不認可衍生品,甚至不去購買衍生品。
其次是在生產流程上,我們偷懶了。
衍生品的生產是要貼合電影本身的。在制作之初,片方就應該對電影的內容、所涉元素、故事思路等方面進行考量。之后再根據市場需求以及影片內容,衍生出一系列產品,并融入產品創意。
國內的衍生品由于市場小,而且沒有太好的售賣平臺,且無專業團隊。就導致大多數衍生品沒創意,更無設計,直接找市面上存在的產品貼牌銷售,其效益自然極為一般。此外,有的影片也根本不會生產衍生品,只是用鑰匙扣等小掛件貼牌代替。這樣的產品想通過它反哺影片本身,雖不是沒有可能,也確實難于登天。
由此可見,海外那些票房一路爆紅的系列電影誕生在國內,不是全無可能。只是在這場文化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我們還需潛心研究文化本身,將追名逐利看淡一些,悉心配齊人馬,養足精神,找準切入點,完善產業鏈,方能有驚人之舉,傳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