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重點產業布局中存有一些問題,首先是產業布局與區域發展戰略新要求不適應。當前東部地區鋼鐵、石化、建材、裝備、汽車、輕紡等產業的產值占全國比重均在50%以上,有的達到70%-80%,人均工業增加值分別約為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2倍、2.3倍和1.4倍,產業發展差距仍然很大,成為區域發展不協調的重要因素。東部城鎮化率接近60%,高出中西部地區約15、18個百分點,相當程度上反映了產業布局對城鎮化進程的影響。
由于我國產業布局向東開放,起步早、力度大,向西開放程度不高,與東亞、西亞相關國家投資和貿易往來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地緣關聯度較高的東西部產業的發展。
其次是產業布局與生態文明不協調。部分沿海地區產業分布過度集中,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過環境的承載能力,特別是一些老工業基地的矛盾更加突出,全國40%的鋼鐵產能位于大中城市,大部分石化、有色冶煉企業也位于城市周邊,有的廠區與城市已經連成一片,甚至處于城市中心,防護距離達不到國家規范要求,環境安全壓力大,并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新問題。
再次是產業布局資源能源配置不匹配。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我國產業規模不斷擴大,越來越多地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長期以來靠近國內資源地形成的產業布局,已不適應形勢的變化,生產加工能力和資源市場脫節。
如我國煉油工業,不僅存在著北油南運、東油西輸現象,且大量進口油往返運輸加工,大幅度增加了生產和物流成本,中西部地區煤炭產量占全國的85%,東部地區卻集中了大量的鋼鐵、石化、建材等高耗能產業,不得不進行長距離的能源輸送。
最后是國際產業結構的調整加快對產業布局提出了一個新的要求。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全球產業競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實體經濟普遍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發達國家紛紛開始再工業化,針對我國重點產業各種形式的貿易壁壘也明顯增多,我國以低成本參與國際分工的優勢逐步減弱,勞動密集型產業受到明顯制約。
今后布局調整的一些思考。考慮工業布局,要緊扣布局和調整的實際,堅持布局調整和實現區域發展戰略相結合,與產業優化升級相結合;堅持布局調整與城鎮化相結合,與兩型社會建設相結合,與提升全球產業分工地位相結合。在這個指導意見中,我們提出了“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尊重規律、分類推進”、“環保優先、結構優化”、“創新機制、營造環境”四項基本原則,同時考慮到產業布局必須結合產業經濟技術特性,實行有針對性的產業政策,推動產業布局的優化和升級,促進區域間產業協調發展,像煤炭、電力、鋼鐵、石化、有色金屬這些是資源能源依賴程度高的產業,生態環境影響大,需要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和綜合平衡。而裝備制造、汽車、電子信息、輕工紡織等等,受資源能源生態環境的約束比較小,主要應該依靠市場競爭,促進要素的資源合理流動。通過一些政策,來引導這些產業的合理布局。
有一些宏觀調控,以前的產能過剩肯定要在布局中體現,但是造成產能過剩的原因,并不是說中央的宏觀調控太強,中央的宏觀調控要加強,而不是削弱。以前造成的產能過剩,很大的一個因素是由于地方對經濟的干預,唯GDP論英雄。過去幾年造成的這種東西,各地都在爭這個東西,而且越爭,領導升官、政績高,沒有人追究他的責任。
這屆政府狠抓這個問題,我覺得抓的是對的,就是考核干部,考核地方的政績到底要考核什么,一定要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放到主線上來,這樣才能真正從根本上杜絕粗放發展、數量增長的盲目發展、重復建設的勢頭。所以在這點上,從國家來講,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還要加強這方面的宏觀調控,加強質量效率、水平品牌方面的宏觀調控。從總體上,抑制重復建設,粗放發展的省和地區或者這樣的企業,不能讓它活下去,應該有這樣一個主導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