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蘭英
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信息院 呼和浩特 010010
試論地質檔案在國土資源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裴蘭英
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信息院 呼和浩特 010010
地質檔案是地質工作者經歷了百年的地質找礦過程中形成的完整記錄,也是再現歷史真實面貌的原始文獻,更是今日做好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信息資源和寶貴財富。如何保管好和利用好這些地質檔案資料是我們從事地質檔案管理者所面臨的巨大挑戰。隨著近年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的高速發展,檔案資料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地質檔案管理工作從也制度化、規范化向科學化、現代化、社會化、信息化、網絡化方向縱深發展。地質檔案信息化在國土資源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
地質檔案,館藏資料,信息化,網絡化,礦政管理,重要作用
眾所周知,檔案是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的真實記錄,也是再現歷史真實面貌的原始文獻。地質檔案記錄了百年地質工作者勘查找礦的全過程,件件地質檔案資料都留下了一代又一代地質人員翻山越嶺的足跡,凝聚著他們的辛勤勞動和汗水,也沉淀了地質找礦的勞動結晶。時至今日也是做好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信息資源和寶貴財富。因此,保管好和利用好這些地質檔案資料,對提升國土資源管理工作水平以及對自治區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自治區地質檔案館保存著百年來一代又一代地質工作者在自治區這片土地上辛勤勞作形成全部地質成果,最早的是1915年編著的《綏遠土默特旗礦產地質報告》,最有影響的是1950年編著的舉世聞名的白云鄂博稀土礦的地質檔案資料。總之,自治區地質檔案資料保存時限長、珍品多。目前館藏地礦檔案資料有1萬多種,數十萬件。不但數量可觀,而且種類齊全、內容豐富,涉及區域地質、礦產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地震地質、物化遙等9個專業,包括綜合普查、1/20萬區調、1/5萬區調、黑色金屬礦產、有色金屬礦產、貴金屬礦產、多金屬礦產、稀有稀土及放射性礦產、化工原料非金屬礦、建材冶金輔助原料及其他非金屬礦產、特種非金屬礦產、燃料礦產、礦泉水、水文地質勘查、綜合研究及鄰省互換資料等20個大類。這些資料的取得是半個多世紀中,國家對自治區地礦工作投入資金近百億元,其潛在價值達數十萬億元,這是全區一筆巨大的寶貴財富。如何管理好這些地質檔案資料,我區地質檔案管理人員嚴格按照國土資源部和自治區政府部門頒布的《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加強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的若干規定》等一系列法規和文件要求,做好相應的每項地質檔案管理工作。
近年來,在國土資源廳及其信息院的領導和支持下,我們依據《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管理辦法》,地質檔案資料館不僅每年向國家匯交各類地質資料100~200種,也接受全區各企、事業地勘單位的各類地質資料200余種。即為國家積累了豐富的地質礦產信息資源,也加強了自治區地質檔案館藏建設。同時又廣泛服務于自治區的地質礦產勘查、地學研究、礦業開發及整個國民經濟建設規劃等領域,滿足了社會各界對地質資料檔案的需求。據統計每年接待借閱者2000人之多,提供借閱各類地質資料8千~1萬余檔、15萬余件次,向社會提供公益性基礎成果資料數百套。地質資料利用率之高、用途之廣從未有過,充分顯示了國家對地質資料實行集中統一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對自治區的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及繁榮自治區的經濟建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隨著近年來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的高速發展,地質檔案資料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的變化,使自治區地質檔案管理工作從制度化、規范化向科學化、現代化、社會化、信息化、網絡化方向發展,極大地提高了地質檔案資料利用效率,提升了管理水平。
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間,我們利用“數字國土工程”,積極加快圖文地質資料數字化,從2002年到2012年共累計完成館藏數字化地質資料檔案近5960份(地質勘查報告),截止到當年年底已全面完成已有館藏地質檔案資料的圖文數字化;通過加強電子文件匯交工作,推進全區檔案資料信息化;建立地質資料目錄數據庫,實現網上查詢服務,方便簡捷,省時省力,很受社會各界歡迎;開展館藏地質資料專項清理,加快相關數據庫的建設,有地質資料目錄、地質檔案匯交、涉密檔案管理等數據庫;充分利用館藏資料,開展全區礦產資源儲量空間數據庫建設,為礦政管理工作提供服務。
到了“十二五”,我們基于以網絡與計算機等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以信息服務社會化為導向、以信息資源“社會共享利用”為目標、最大限度地利用地質檔案信息資源的構想,與北大合作開發了集地質檔案匯交、地質檔案管理、涉密檔案管理、地質檔案借閱、地質檔案統計分析等功能于一體的“地質檔案數據管理與服務信息系統”;同時兼顧利用已完成的“全區地質檔案資料圖文數字化”項目形成的5960份電子檔案資料和地質資料匯交人匯交的電子文檔,并最大限度地保護紙質資料。最終實現了地質檔案的網絡化管理和網絡化服務,填補了內蒙古自治區地質檔案電子閱覽的空白,極大地提升了檔案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在“十五”期間,根據自治區礦政管理工作管理需求,我們充分利用館藏地質檔案資料,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全區礦產資源儲量空間數據庫建設工作。礦產資源儲量空間數據庫系統應該是礦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基礎性數據庫,也是當時礦政管理工作中的又一個極為實用的數據庫。它借助于計算機管理的現代化技術和手段,建立在統一、規范的坐標體系下展示館藏地質檔案中已查明礦產資源儲量圖形的空間分布形態,實現了與探礦權登記數據庫、采礦權登記數據庫和礦產資源儲量數據庫的整合,為礦政管理工作提供了極大方便。長期以來對我區礦產資源儲量管理、礦業權設置、建設用地壓覆礦產資源核實以及礦產資源規劃等工作中已發揮了重要作用。
1.在礦產資源儲量管理工作中的應用
礦產資源儲量空間數據庫實際是對以往礦產資源儲量管理信息系統的補充和完善。首先,它實現了過去的礦產資源儲量數據庫信息的圖形化表示,使得礦產資源儲量管理更直觀、更準確。其次,通過該系統可以發現過去礦產資源儲量數據庫中數據的一些錯誤,并及時予以糾正。例如,原儲量表中的礦區坐標的錯誤問題;礦區因進一步勘查或開發多次進行分割后的相互關系問題等等。我區的許多煤礦區在進一步勘查后從原勘查區中單獨劃出上表,以往只能從資源儲量的數量上作一定處理,無法從空間分布上表示相互間關系,難免造成一些混亂和重疊。這次建立了空間數據庫系統后,就很容易發現煤礦(田井)的重疊現象。另外,該系統的建立將為下一步的資源儲量核查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礎。特別是在后來開展的“礦產資源儲量登記與礦山開發利用年度統計合二為一”工作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礦區與礦山“合二為一”的關鍵是解決礦區與礦山企業的歸屬問題。對于一個比較大的已查明礦產資源的上表礦區,可能有已開采的多座礦山,也有建設項目用地設置,同時也有已關閉的礦山。這時就需要《礦產資源儲量空間數據》,將一個大礦區對應地分割成多個已占用礦產資源區、建設用地壓覆區、關閉區。相反,一個大的集團公司同時占用幾個礦區,涉及礦區與礦山企業的歸屬問題。
2.在建設用地壓覆礦產資源核實評估工作中的應用
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礦產資源儲量處一直承擔著全區建設用地選址壓覆礦產資源可行性評估管理工作。據不完全統計,從2002年至2014年,我們先后完成的自治區上萬之多項目建設用地選址是否壓覆礦產資源核實評估管理工作,經核實約3500多個項目的建設用地選址壓覆礦產資源。無論在核實工作還是完成具體的壓覆評估報告均最大限度地應用了資源儲量圖形數據庫的成果。在實際應用中,該數據庫完全體現了省時、省力和高效率、高精度的特點。
例如:擬建的“丹東至拉薩國道主干線新地至麻黃溝高速公路”壓覆礦產資源評估工作,我們就應用了該數據庫成果。擬建高速公路,位于烏海市與寧夏回族自治區交界線附近,只要把起點“新地”的坐標和終點“麻黃溝”的坐標錄入空間數據庫,界面出現擬建公路線段,并大致得出線路全長公里數及占地面積。若在資源儲量空間數據庫建立之前完成該項核實,首先就要花費大量時間和人力去查閱十幾份勘查成果資料,而由于坐標系統的不規范或不統一,往往又很難準確地確定是否壓覆礦產資源,而且僅翻閱每份報告進行核實就得花費幾天時間,不僅實際工作量很大,難度也較大,工作效率也極低。而目前有了資源儲量空間數據庫就簡單、方便多了。首先根據提供的擬建公路范圍(地理位置)的主要拐點坐標,將其直接放置于儲量空間數據庫信息管理平臺上的規劃管理圖層上,然后瀏覽圖面很快就得出了其壓覆三個煤礦區資源的結論,并對其壓覆礦權設置情況也一目了然。
3.在礦業權審批核實工作中的應用
按照有關規定要求,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在辦理礦業權審批時,必須進行以往國家出資進行勘查工作的情況核實工作,以便為礦業權價款處理提供依據。特別在地質市場火爆2005年前后,一年內受理探礦權申請材料3,000余份,50%的申請區塊范圍屬國家出資的已探明礦產地。利用已建的資源儲量空間數據庫進行核實,即簡捷方便、又及時準確,而且有效地避免國有資產的流失。
例如內蒙古煤田地質局一五三勘探隊申請的《烏海煤田巴音陶勒亥渡口雙清地質詳查》項目,申請范圍比較大。在此之前要進行該項核實,首先必須進行地質資料的目錄檢索。其中涉及桌子山煤田的8個礦區(白云烏素、公烏素、棋盤井、雀兒溝、摩爾溝、卡布其、老石旦及滴瀝幫烏蘇礦區),均有提交的資源儲量。如果手工方式,首先需翻閱大量資料,而后再逐一圈定8個礦區的資源儲量范圍,同時進行坐標轉換,最少得用三至五個工作日才能完成。而現利用資源儲量空間數據庫核實,直接把申請區塊范圍投影到資源儲量圖形管理平臺上的規劃管理圖層上,很直觀地就能看出申請區塊與已查明儲量各計算邊界范圍的相互關系。可也直接地確定出各報告的分割范圍,進而可計算其相應的資源儲量。
總而言之,保管好和利用好自治區地質資料檔案之非常重要,而地質資料檔案信息化建設的高速發展,對提升了國土資源管理水平和自治區的經濟建設及社會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