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平凡
湖南省長沙市第一中學 長沙 410005
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的利用之管見
曾平凡
湖南省長沙市第一中學 長沙 410005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水土流失。本文主要針對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的利用進行分析。
地質災害;防治;地質環境;利用
所謂的地質災害就是因為在自然地殼運動或者人為不合理作用下,使土地出現移動的事件,這種現象的出現往往伴隨著人的生命以及財產的損失?,F如今,地質災害的問題已經不僅僅是科學研究的課題,也是社會公共學的重大研究課題。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對于地質災害的防治減災,我們不只是要解決災害危險的問題,還得實現地質環境的可持續性利用,以便于從根本上緩解地質方面的問題。到目前為止,現在大家提出的普遍是如何防治的問題,當然,這種想法也是很受大家認同的,但是,如果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如何促進地質環境的安全性才是最為關鍵的問題。所以說真正正確的想法應該是,不只要討論研究如何防治地質災害,如何減少地質災害帶來的危害,還要深入研究與地質相關的減災問題。從不同的兩個方面,如何將防治地質災害與地質環境的可持續利用問題結合起來,將保護與防治兩個問題并列在一起,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的實現防治地質災害的目的。
就全球而言,我國的地質災害發生的頻率和規模都是排在前列的,特別是在山區丘陵地帶,突發性的滑坡和泥石流總是會毀壞周邊的村莊和公共設施,嚴重影響我國相關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也嚴重威脅著當地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面對這種突發性的地質災害,我們需要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以此來減少相關災害對人民群眾的威脅。關于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主要分為四個部分。首先,是調查區劃體系。所謂的調查區劃體系,就是指將不同的地質狀況進行具體劃分,根據不同的地質環境特點,分析和評價相關的危險程度,對不同地區進行風險劃分,找出不同區域所存在的隱患位置,為我們的防災減災工作提供相應的數據支持,這樣,我們就可以針對不同的風險區域采取不同級別的防范措施,以助于從最大程度上減少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損失。其次,我們要介紹的就是監測預警體系,這個體系相對而言復雜一些,它還包括技術和行政兩個方面,是針對防治地質災害非常有用的一種手段,一個正常運作的預警系統是可以在相關的監測區域的地質數據發生變化的時候及時捕捉相應的數據變化現象,針對不同級別的現象發出相應的警示信息,為相關部門安排應急方面提供相應數據。接下來,我們就來介紹一下第三個組成部分,那就是搬遷治理工程體系,這個體系應該歸屬于后期處理部門,在通過前面兩個體系為相關部門提供相應數據以后,我們就可以找到相應地區地質災害比較頻繁而且嚴重的地區,也可以找到當中災害的隱患點,通過這種方式進行了實地勘測以后,我們就可以對當地的居民實施拆遷工程,將他們搬離到安全的區域,這樣我們就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地質災害對人民群眾的危害。同時也可以在條件具備時,將治理工程與災后土地進行結合利用,以實現防災與土地資源合理化開發再利用的雙重目的。最后大家就來看看應急處理體系,這一體系也是整個環節中最為實際有效的一個環節,這一環節實際上就是建立在前面那些環節的基礎之上,將目前現有的技術資源進行整合之后,建立起來相關的制度,這可以有效預防地質災害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減少地質災害所造成的損失。
從區域地質工作的戰略性出發,地質環境的研究最終目的就是尋求地質環境的安全,使地質災害的風險降低在人們可接受的程度,為了實現地質環境的可持續利用,使地質災害的風險保持在可控范圍之內,我們就必須積極探索關于地質環境正確的評價體系和方法,地質環境的合理利用建立良好的基礎。通過總結如今現有的基礎知識以及工作方法,提煉出其中有用的重要內容,慢慢建立起一整套專業的建設工程的評價指標以及規范,一步步實現對地質環境的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
從目前的狀況不難看出,我國對于地質環境的無序性開發與有防災工程的組織其實也是存在一定矛盾的,為了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風險,那就必須樹立起可持續利用地質環境的觀念。在制定出完善的制度并將其付諸實踐后,地質災害自然而然就會減少,這對于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
[1]劉傳正.重大地質災害防治理論與實踐[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12(01).
[2]孫振營,席雪萍,李明朗,張俊紅.中新天津生態城地質環境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0(09).
[3]向文,丁贛林,周小彬,周云榮.新疆青河縣崩塌地質災害現狀評述及成災條件分析[J].科技創新導報.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