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龍生 李艷龍 李佳洋
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院 呼和浩特 010020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城市主要環境地質問題
陳龍生 李艷龍 李佳洋
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院 呼和浩特 010020
根據《呼和浩特市城市總體規劃說明書》(2010-2020年),呼和浩特市城市發展的宏觀戰略為:服務內蒙古、融入京津、連接西部、擴大開放。到2020年,把呼和浩特市建成為經濟繁榮、科技發達、環境優美、文明富裕、功能完善和富有山水城市特色的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成為我國北方地區承東啟西、承接京津冀輻射西部地區的重要樞紐城市。但對于開發利用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環境地質問題,還需在將來的工作中予以重視,應避免引起次生環境問題。
地下水超采;水土污染;地質災害
地下水是呼和浩特市工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最重要的用水來源。然而,近幾十年來,隨著城市經濟發展與城市化建設進程的加快,區內地下水需求量逐年增加,地下水開采量迅速上升,地下水資源處于嚴重超采的狀態。
據內蒙古地質環境監測院地下水環境監測綜合報告資料,潛水水位同1959年相比,總降幅在傾斜平原上部區將近42m,中部地段為10m左右,下部及大黑河沖積平原為1~2m。
受開采影響,區內承壓水水位也呈持續性下降趨勢,多年平均降速為1.01m/a,局部區域已累計下降40~45m。1957年自流水北界在呼包公路附近,之后一直持續南移。據統計1959~1977年水位降幅10m,平均降幅0.55m/a,自流水界線南移4.5km,年平均移動250m;1977~1985年總降幅12m,平均降幅1.5m/a,自流水界線南移4.5km,年平均移動560m;1985~1994年降幅18m,年均降幅2m,自流水界線南移6.5km,年平均移動1.20m。1995~2000年降幅2~3m,2000~2005年年降幅0.5~1m,自流水界線基本保持不變。同1959年相比,2009年京包鐵路以北地區水位總降幅已超過40m,原自流水北部界線南移約15.5km。自70年代始,以孔家營為中心,形成了降落漏斗,目前已累計降深為47m,平均降速1.14m/a。1995~2000年降深累計3.96m,平均降速0.79m/ a。2000~2005年降深累計為3.61m,平均降速0.72m/a。目前漏斗面積近70km2。至今仍呈逐年擴展之勢。
呼和浩特市石油、化工、機械制造以及輕紡等工業生產、農業污水灌溉及化肥的使用以及生活污水、垃圾的排放,對城市的包氣帶土層、地表水體和地下水體形成直接的或間接的污染。主要污染類型為工業、農業和生活污染。主要污染物有廢水、垃圾和廢渣。主要污染源如下:
(1)工業污染源:
工業生產產生的各類廢水、廢渣等直接或間接排入地下,使水中SO42-、Cl-等組分含量增高,主要分布于舊城區、西北工業區和小黑河沿線一帶。目前,呼和浩特市廢水年排放量2373萬t,固廢年排放量655.88萬t。
(2)生活污染源:
主要分布于中心城區、鄉村街道及各奶牛養殖集中區,使水中的NO3-等為代表的生活污染物增高。其中生活廢水年排放量12,398萬t,生活垃圾年排放量83.44萬t。
(3)農業污染源:
主要分布于監測區南部的農作物種植區,農藥和化肥的殘留物使水土中的“三氮”含量增高。
根據內蒙古地質環境監測院資料,潛水水質污染區主要位于大黑河以北,受到工業生產及城市生活污水的影響,部分地區水質明顯惡化。最嚴重的地區為中心城區沿西河向西,南至西菜園一帶。
承壓水受污染較輕,水質良好,均為HCO3-Ca·Mg型水。毫沁營沙梁子—塔利附近總硬度超標,西部牛奶廠、打爾架一帶NO2-含量超標。
呼和浩特土壤污染的因素很多,但基本可歸為三類:大氣降塵、污水和固體廢物。
(1)大氣降塵
大氣降塵包括工業粉塵、生活煙塵和灰塵。典型的大氣降塵污染元素是氟,其次是鉛、銅等大氣降塵污染元素。工業燃煤是造成大氣降塵污染的主要原因。
(2)粉塵及固體廢物彌散型
固體廢物、粉塵的污染,是呼和浩特土壤污染的又一主要原因。固體廢物主要指垃圾的堆放、電廠粉煤灰等。由于淋濾作用有害物質進入表層土壤,而使土壤造成污染。
(3)污水灌溉型
污水灌溉包括生活污水灌溉、工業污水灌溉、河水污水灌溉。
污水灌溉引起的土壤污染屬于二次污染。水體中的金屬顆粒和金屬離子隨水進入土壤中后一方面被粘粒、有機質吸附沉淀下來;一方面污染地下水。
呼和浩特市淺層土壤除城郊部位沒有受到污染外,其余地帶重金屬污染程度較高。土壤重金屬元素高值區集中在城西北的產業區四周,其他城東南煉油廠四周重金屬元素含量也普遍高。尤其是Hg。從地質累積指數評價得出的結論是Hg不僅污染面積大,而且相當嚴重,有幾處已經達到極強污染級別。As、Cd、Pb、Zn元素有幾處達到中度污染,還有局部地質累計指數級別在1~2之間,達到無污染到中度污染,其他部分都屬無污染地區。Ni、Cr、Cu元素有幾處達到無污染到中度污染級別,其他地區都屬無污染地區。
呼和浩特城區已發生地質災害的類型較為簡單,主要為土質崩塌,災害點共10處。
其中新城區地質災害點7處,主要為采砂坑,且多分布于呼包高速公路及110國道兩側,深度一般為10~20m,坡度較陡,如遇暴雨或其他因素,坑體周邊會不時向坑內坍塌,其發生地質災害的危險性中等,威脅對象主要為附近的農民和農田。
玉泉區地質災害點3處,主要分布于大黑河沿岸,由于大黑河河道內亂采亂挖,河道兩側形成陡立斜坡,斜坡在河水沖蝕下塌岸現象時有發生,其發生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小,威脅對象主要為農田、樹木和林地。
呼和浩特中心城區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類型主要為(土質)崩塌。地質災害隱患點共17處,其中新城區7處,其發生地質災害的危險性中等,威脅對象主要為附近的農民和農田;玉泉區10處,其發生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小,威脅對象主要為林地、樹木及河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