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玲博
企業表外融資的財務問題
文/李玲博
財務報表是投資者、債務人和監管機構等利益相關者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重要文件,但是受制于會計準則和報表格式等因素,某些交易的實質性經濟后果并未被體現在財務報表內,表外融資就是一種特殊的表外項目。表外融資反映了會計理論和實踐的缺陷,但是也經常被企業利用以實現特定的目的。從信息傳遞的角度,表外融資造成企業與外部主體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不利于相關主體正確解讀企業的財務報表。本文在表外融資的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深入分析了表外融資帶來的財務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改善措施。
企業;表外融資;財務問題;改善
表外融資是指企業實質上利用相關資源,卻沒有在資產負債表內確認有關資產和負債表外業務。表外融資的表是指資產負債表,通常的融資業務,企業應分別確認有關資產和負債,如融資固定資產租賃業務,企業應分別確認固定資產和長期應付款。而表外融資形成的經營能力和債務狀況卻不能體現在資產負債表內,如經營租賃業務,企業只需確認相關租金,并在財務報表附注項目中披露。常見表外融資方式有經營租賃、應收票據貼現、合資經營、資產證券化、衍生金融工具等。在信貸規模不斷壯大的當今,很多企業非常樂于使用表外融資以實現融資的目的,因為信息不對稱,表外融資常常被利用充當企業財務狀況的“擋箭牌”,并且表外融資業務常常以復雜的交易形式實現,不易被外界理解,這樣掩蓋企業的資金流和債務規模,以向外界傳遞良好的信號,以滿足融資、穩定股價等現實需求。但是,表外融資違背了謹慎性和實質重于形式的會計信息質量要求,不利于外部利益主體全面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從而影響到決策效果。對于會計理論和實踐來說,表外融資的報表表現形式是一種缺陷,將表外融資移至表內也將會計理論的發展逐步實現。
(一)違背了謹慎性和實質重于形式的信息質量要求
謹慎性原則是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重要原則,它要求企業在選擇會計處理方法和會計政策時,盡量多計費用和負債,少計有關資產和收益。謹慎性原則對于企業預警和化解風險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抑制企業高估資產與收益和低估負債與費用。而表外融資的處理結果和謹慎性原則的要求是相違背,表外融資巧妙地回避了負債問題,企業使用表外融資的融資方式也正是為了隱藏負債的目的。表外融資隱藏了企業的實質負債,使得企業容易忽略未來的資源支付義務,這不利于企業預測未來的現金流量和做出正確的資金預算和安排。以安然公司為例,安然公司在經營過程中,創新了大量的期貨、期權等衍生金融工具,而與衍生的金融工具相關的義務不能有效地計量和確認,未來的風險也就很難預估,最終發生的結果是安然公司到期存在大量債務,并且無力償還。
實質重于形式原則也是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比較重要的原則,它應基于交易的經濟實質而非其法律實質選擇會計處理方法。實質重于形式原則有利于財務報表使用者充分理解交易的經濟實質,提醒閱讀者不要被交易形式所迷惑。在很多情況下,表外融資的方式常常會采用非常規的、復雜的交易形式,往往不容易被人察覺和理解。例如,有些公司會將自身的債務轉移到低于一定控股比例的被投資公司,正是因為低于會計準則所要求的合并財務報表所需的最低比例,被投資企業的財務報表無法被納入到投資企業中,這一部分債務將無法在合并財務報表中體現。
(二)掩蓋了企業的實際經營能力和負債狀況
雖然資產負債表內并不確認表外融資形成的資產或負債,但是企業是成功進行了融資,并且擴大了企業的實際生產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外部利益主體就難以獲知企業籌措的資金和擴大的生產能力,當然這也會造成一種假象,財務報表使用者在對財務報表的分析時會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即在資產規模保持往年水平的情況下,企業的經營成果卻顯著增加了,反映到財務指標上來看,就是收入增長和資產收益率升高。當然有些人會毫不猶豫地得出這一結論:企業的資產經營效率提高。這一結論顯然是有問題的,因為他們只關注了表內的資產分布,卻忽略了表外融資的事實。因為表外融資形成的企業資源所帶來的收益是要確認在損益表內的,而相關的資產是不確認的,因此資產收益率必然提高,權益凈利率也會提高,因為這是財務杠桿的作用,企業利用這種財務杠桿擴大企業的經營成果。不得不說,雖然以擴大經營能力為目的的表外融資放大了企業的杠桿效應,增加了股東財富。但是這也給外部利益主體的分析和判斷帶來了不便,會誤導他們做出企業經營效率提升的結論,掩蓋了企業經營實力擴大的事實。
企業的負債情況往往是外部利益主體所關注的重點之一,因為體現了企業未來所面臨的風險,高資產負債率通常會給外部主體帶來不良的印象,這也直接會影響到潛在投資人和債權人的決策,所以企業往往會通過各種方式掩蓋企業的實際負債狀況。因為表外融資不易監管,且又不違背有關法律規定,因此很多企業樂于采用這種方式進行融資。如果企業為了達到某種目的,企業會詳盡各種辦法不披露有關的經濟內容,或者采用比較復雜的交易形
式,增加外部的理解難度,這對于外部相關人是非常不利的。財務報表是一種企業向外部傳遞企業內部信息的非常重要的文件,如果表外融資項目較多,也沒有充分披露,外部相關人士很難真正了解企業的負債情況。安然公司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安然公司通過設立多個子公司,將企業的債務轉移到這些子公司的賬面,從而美化了自身的財務狀況,并且創新了很多期權等衍生金融工具,因為衍生金融工具本事不易被確認和計量,相關的義務也往往很難反映到表內,通過一系列的措施迷惑了很多人,但是最終卻被曝出了驚人的負債,并以破產而告終。
(三)影響了企業的財務評估
不論是潛在投資人,還是潛在債務人,他們的決策都是建立在對都企業財務報表的評估的基礎上。財務數據時使財務評估的必備條件,例如,對于企業價值評估,很多機構會采用現金流量法進行預測,現金流量法就是通過預測未來企業的實體現金流量,并以折現的方式得出企業的價值。預測企業的未來的現金流,也就是企業的現金收入和現金支出的組合,而表外融資會影響到企業的現金流入和現金流出,如果表外融資沒有被識別,那么評估人所利用的數據是不完備的,因此評估的結果必然是有顯著的偏差的。另外,償債能力指標是銀行等金融機構較為重視的指標,償債能力指標的好壞決定了是否發生借貸交易和借款的資金成本問題,基于經營的壓力,低估債務就成為企業的唯一選擇,表外融資自然而然登上舞臺,因為信息不對稱的原因,銀行未必能察覺到企業的表外負債,這必將影響其對企業的判斷,增加其信貸風險。
(一)加緊會計制度和準則建設
表外融資之所以存在于表外,主要在于會計制度和準則無法將其納入表內進行管理,這充分說明了會計準則的漏洞和建設的滯后性。 隨著會計制度和準則的改進,表外融資逐步會被納入表內,例如,對于附追索權的應收賬款出售,在以前都是以銷售的方式進行處理,其實其本質上僅是一種抵押借款,而后來的會計準則對這一業務處理進行修改,不以銷售為處理方式,而是確認為短期借款。由此可以看出,會計制度和準則的改進是規范表外融資的最為重要的途徑。未來,為了規范對表外融資的管理,會計制度和準則應該在以下三個方面做出改進:(1)改善傳統表外融資方式的會計處理。傳統的表外融資方式很多都已經被納入到了表內,如代銷商品、售后回租、票據貼現等,傳統的表外融資方式能夠有效地計量和確認,因此對于其會計制度和準則的改進相對簡單,并且,我國會計準則一直處于不斷修正的過程中。(2)對于利用組織形式進行表外融資的管理。很多企業往往通過設立子公司,使得子公司成為自己的融資平臺,并將自身的債務轉移到子公司,這種方式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后來,合并財務報表使得這種方式得以披露出來。但是合并財務報表對于控股比例有一定的要求,很多企業往往打擦邊球,降低比例已無法到底合并要求,從而規避監管。所以,準則建設應在這一方面做出改進。(3)加快對創新金融工具的研究。諸如期權、期貨等衍生金融工具,在確認和計量有關的權利和義務方面存在很多難題,會計處理存在很大難度,目前最重要的是加快創新金融工具的研究。
(二)加大信息披露力度
表外融資雖然無法在資產負債表內確認,但是也是外界關注的重點業務,企業需要財物報表附注中進行披露,以使財務報表使用者能夠了解相關的業務內容和財務影響,例如,對于經營租賃,企業應披露租賃內容和支付義務。并且,對于某些表外融資業務,很難單從資產負債表內的數據解讀,還需借助于財務報表附注的披露,如票據貼現業務,但從財務數據不易發掘有關交易內容,還需借助于企業的信息披露來了解借款的來源方式和票據的處理方式,這也充分說明信息披露能夠增強人們對于表外融資的理解。另外,對于金融創新工具來說,目前還很難將其納入表內,這樣更需要更加充分披露有關信息,使人們充分理解其帶來的資源效應和潛在的現金流出規模。因此,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針對表外融資的信息披露解決信息不對稱的重要途徑。當前,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是披露不充分,很多企業有意或無意地掩蓋了一部分信息,有關監管部門對于這種現象加大監管力度和處罰力度,對于這種瞞報行為及時通報,及時處理。
(三)加強監管力度
對于銀行這些金融企業,表外融資存在的風險非常大,并且表外融資的監管還是存在一定難度,因為牽扯到公眾利益實體,國家對這些企業的監管也是非常嚴格的。國家可以通過經濟立法的形式,嚴格限制企業對于表外融資的使用和信息披露,明確對于表外融資的監管權力,將表外融資的有關權利和義務納入到法律體系內,使得對表外融資的監管做到有法可依。另外,諸如證監會、銀監會等監管企業的機構也可以指定相應的制度規范,引導企業合理利用表外融資,規范企業對于表外融資的披露形式和披露內容,要求有關企業定期上報融資規模和融資方式,使得有關監管機構及時掌握企業的融資規模,從而監控風險。
表外融資是企業融資的一種方式,有利于企業的擴大和發展,但是由于其隱蔽性的特征,表外融資加劇企業與外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損害謹慎性和實質重于形式的信息質量要求,掩蓋了企業的實際債務規模,不利于外部利益主體對目標企業做出科學的評估。因此表外融資的管理顯得尤為重要,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從會計準則建設、信息披露和外部監管等方式進行規范管理。
[1]李飛,黃樂.表外融資對企業財務狀況的影響研究[J].商業會計,2012(20).
[2]劉鶴.淺析表外融資的現實意義和規范思路[J].商場現代化,2015(10).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