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林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東區 北京 101100)
公立醫院內部控制制度設計思路探討
○張海林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東區 北京 101100)
隨著經濟的發展,各地區都出現了大量的私立醫院,對公立醫院的發展造成很大的壓力。在這種形式下公立醫院要想穩固發展,必須從自身改革做起,不斷完善各種制度加強內部控制。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能夠保障醫院的規范化運作,促進會計信息化建設。但是由于我國曾經長期處于初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受到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較深,內控制度的建設仍然存在較多的問題。筆者從目前公立醫院開展內部控制建設的實際情況出發,提出目前公立醫院施行內部控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適當的改進措施,給醫院的內部控制制度設計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以供參考和借鑒。
公立醫院 內部控制 設計思路
加強內部控制力度是當前公立醫院進行建設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逐步走向現代化的必經之路。通過實行內部控制,能夠有效保護醫院的各項資產完整,不斷降低醫療成本,獲得更多的利潤。近幾年,國家也針對公立醫院開展內部控制出臺了一些相關的法律文件,讓醫院開展內部控制的過程中有法可依。國家衛生部在新醫改中也明確提出了“有效減輕農民的就醫費用負擔,切實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發展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離不開內部控制。但是筆者在調查的過程中發現,目前很多公立醫院都對內部控制沒有足夠的認識,以至于無法切實有效地建立起內部控制體系,嚴重制約著醫院的發展。針對這些情況,筆者從開展內部控制的必要性出發,就目前內部控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適當的整改措施,給內部控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公立醫院通過建立內部控制體系,不僅能實現對醫院本身的約束控制,也有利于醫院履行國有相關法律法規,保護自身資產的完整。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也能夠給維護財產完整提供相應的制度保證,為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不斷降低損失浪費,提升各項資源的利用率。國家近幾年出臺了《會計法》等法律文件,對于事業單位建立內控制度有了明確的法律要求,通過完善內部控制制度,不僅順應了國家有關部門的要求,也會給財務部門的工作提供很多的便利和保障,從而確保財務部門能夠給出最為可靠準確的會計信息,給醫院管理人員的決策提供依據,從而促進醫院的快速發展,保障醫院實現各項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通過開展內部控制,能夠規范醫護人員的行為,做到責任到人,確保人民具有良好的就醫環境,實現醫院的管理目標。
1、醫院內部缺少應有的制約機構
目前很多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混亂,可以用六個字概括“形不備,實不至”,董事會沒有發揮出重要的職能,基本上醫院的管理靠院長一人操控,很多院領導在重大項目決策上沒有太多的發言權,醫院也沒有監督機構對院長以及高層領導人員的日常行為進行監督。這樣即使其中有人做違反醫院規定的事情,醫院也不會在第一時間內查出,增大了醫院的運作風險,十分不利于醫院的長期發展。
2、醫院內部結構設置不合理
實行內部控制,除了要建立健全內部控制體系外,還要保障醫院各個科室、部門之間能夠相互制約、相互牽制。但是筆者在調查中發現很多醫院的內部管理結構很不合理,雖然一部分原因是我國的醫療衛生體制造成的,但最主要還是來自醫院管理部門沒有從中做好協調,很多領導思想意識落后,管理方式老套,并不能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要求,醫院內部也沒有完備的績效評價體制,對于員工工作的考評只是由院長或者其他高層管理人員口述評定,存在很大的主觀性。這些因素綜合起來,造成目前公立醫院內部控制困難重重,要想建立內部控制制度,不僅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更需要醫院管理人員加緊行動,提升思想意識和組織能力,快速投入到內控體制建設中去。
目前很多公立醫院都對外稱建立了內部控制體系,內控部門在醫院內成立審計科或者監審科,并對這個科室配備了一定的人員進行管理,這種做法并沒有達到國家有關部門的要求。首先是內控人員的水平不夠,很多醫院都是直接從財務部門抽調出一部分人員組建內控部門,這些人雖然從事專業的財務工作,但對其他工作較為陌生,內部控制需要的人應該具備多種能力,這樣顯然不能夠勝任內部控制工作;很多醫院的內部控制部門沒有真正運作起來,施行內部控制完全是紙上談兵,很多時候都是應付上級部門的檢查。出現這類問題的原因是公立醫院屬于事業單位,運作資金一是來自平日的醫藥費用,二就是國家的財政撥款,資金來源相對其他事業單位簡單容易,管理人員會因此在使用的過程中大手大腳。所以在建立內部控制體系的過程中應該理清思路,分清目前的形式,下文就將建立內部控制的思路進行探討。
1、內部控制建立的原則
實行內部控制不是針對哪一個醫護人員,也不僅僅是加強醫院的財務管理,而是要面向所有工作人員展開,提倡內部控制優先思想,盡可能地讓每位員工都清楚自身在實行內部控制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從而樹立起積極維護內部控制的先進理念,給內部控制的順利實行提供良好的環境保障。
內控制度的建設過程首先要符合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不能超越國家的相關政策,《會計法》和《內部會計制度規范》的出臺給公立醫院開展內部控制提供了很好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同時也讓內部控制本著以下原則開展。
(1)相互牽制原則。《內部會計制度規范》中明確提出,實行內部控制就是要本著各部門相互牽制約束的原則,經過相互牽制的兩個以及兩個以上環節完成。
(2)成本效益原則。實行內部控制的目的就是不斷降低各種成本、減少浪費,最好的結果是用最少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效益。
(3)配合協調原則。開展內部控制不僅僅是內控部門的事情,需要各個部門相互配合,加強交流和監督,部門內部每個崗位之間都要做到密切配合,保障各項管理都能夠切實有效的開展下去。
(4)層次效益原則。醫院在實行內控的過程中要明確劃分層次,實現各級之間密切交流,相互配合,連接緊密,同時更要明確各個層次的具體任務,實現責任到人。
2、內控體系建設的重要工作
(1)組織控制制度
第一,建立合理的組織機構。醫院要想在正確的領導下快速發展,首先需要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讓一些利益問題在制度的限制下得以解決。法人治理機構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分別為:董事會、理事會、監事會以及管理層,這四個法人代表分別行使最高領導權、決策權、監督審計權以及權力執行權。劃分清什么樣的人應該行使哪些權利,就能夠避免權力濫用問題發生,一些涉及到利益的問題也就隨之解決,同時院長的權利也會相應地降低,提高了決策的民主性。
第二,建立崗位責任制度。對于每位工作人員或者醫護人員都要劃分清職責,每個人都要負責一定的區域,承擔相應的責任,在出現問題的時候便能夠追究責任到個人。同時各個崗位之間要相互監督約束,避免權力的擴大,可以建立績效評價體制,對每位員工的工作效率和質量進行客觀評價,提升工作人員的積極性。
(2)對貨幣資金業務的各個環節要制定有效的措施
公立醫院每天的就醫人員眾多,隨之帶來的就是現金交易數額巨大問題,在巨大的現金交易過程中,如果控制不當,很容易給財務舞弊分子提供可乘之機,對此,在建立內部控制制度的過程中要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建立定期對賬制度。醫院應該組織監督部門采取定期和不定期兩種方式對資金進行盤查對賬,一旦發現資金收入和藥用器械支出存在出入,應該馬上組織有關人員進行調查,看到底是財務人員記錄過程中出現了問題還是真的出現了財務舞弊事件,出錯原因查清后,要依照醫院的有關規定作出處理意見。同時監督部門還要加強同銀行之間的聯系,定期對醫院公立賬戶進行核對,保障賬單余額和醫院的實際存款一致。
第二,建立內部稽查制度。為了保障住院部和門診部收款人員上繳的資金數額與收款憑證相統一,財務部門應該派專人負責此事。一旦發現二者不統一,要及時查明原因,采取相應的措施補救。
第三,建立交易分割制度。為了在核算的過程中減少工作人員的業務量,醫院不能將日常收入和支出混在一塊,門診部收上來的資金必須統一上交財務部門進行入賬處理,需要進行采購等支出活動時采購部門要依照規定遞交資金審批報告,待資金下撥后才能進行采購活動。這種資金使用模式不僅使支出和收入完全分開,保證了相對獨立,避免資金混亂,也讓醫院保存了相應的周轉資金,保障了日常開銷。
第四,建立崗位分離制度。醫院內部任何與資金貨幣有關的職位都要做到崗位分離,這樣首先保障工作人員在處理業務的過程中不分散精力,提升了工作的準確性,又避免了權利集中,增加財務風險的事件發生。
(3)加強預算管理制度
第一,制定嚴格的預算執行制度。在進行預算的過程中要按照醫院的年度發展計劃進行,對一些未經過批準就開展的項目,財務處不允許下撥資金。在項目計劃開展的過程中要按照預算進行,增加預算的執行力度,不準計劃實施單位任意擴大預算,造成資金的無謂浪費。
第二,加強對預算執行的監督。為了保證預算能夠有力的執行下去,監督部門應該定期對預算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看項目進行情況是否嚴格按照預算展開,一旦發現有超過預算范圍的事情,應該立即追究責任人,查明事情的原因。
第三,采用科學的預算編制制度。作為醫療事業單位,在進行預算編制的過程中必需要采用合適的方法,筆者推薦“零基預算編制方法”對各項活動進行預算,這樣預算編制較為細化,能夠具體到各個部門每位員工,并且操控能力較強。
嚴格按照國家衛生部門要求,加強公立醫院內部控制力度是當下每個公立醫院亟待解決的問題。加強內部控制,不僅能提升醫院的管理水平,維護資金的安全可靠,還能給患者留下較好的就醫印象,從而吸引更多的患者前來看病,從而緩解私立醫院大量出現造成的困難局面。
[1]臧芝紅:關于建立和完善醫院內部控制的思考[J].衛生經濟研究,2007(12).
[2]王靈芝:加強醫院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思考[J].當代經濟,2007(9).
(責任編輯: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