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建周
(齊魯工業大學計劃財務處 山東 濟南 250353)
高校兩地辦學財務運行管理機制研究
○代建周
(齊魯工業大學計劃財務處 山東 濟南 250353)
大學合并愈演愈烈,兩地辦學風起云涌,由此引發的一系列財務運行管理問題也越來越明顯。文章結合高校兩地辦學財務運行管理的不同模式,從財務運行管理原則建立和財務運行管理主客觀條件的構建兩個角度,探討如何完善高校領地辦學的財務運行管理機制。
高校 兩地辦學 財務管理 運行機制
從我國政府工作報告可以看出,2012年我國財政在教育性經費上的支出已經占據到了國內生產總值的4%,并且該數字在持續增長中。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越來越深,國家和社會對于高等教育的投入也越來越多,高等院校的辦學規模正在快速擴張,兩地辦學現象風起云涌,隨之而來的是各種管理制度的更新與調整。財務運行機制作的更新與調整是否科學、合理、完善,對于高校能否在擴大辦學規模的同時提高辦學質量、實現健康運行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國外最早建立分校的加州大學建立多校區大學實踐有百年之久,平均每隔10—20年增加1—2個分校。國外典型的多校區大學管理模式主要有:以日本為典型的“功能定位、集權制管理”,以韓國為典型的“功能定位、分校區管理”型和以英美為典型的“聯邦分權管理”型。
從國內目前的情況來看,兩地辦學背景下,高校的財務運行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兩地實行一體化管理;一種是兩地實行獨立化管理。前者多集中運用于一些公辦高校,如華北電力大學、中國石油大學、中國電力大學等;后者則多集中運用于一些集團企業所開辦的民辦高校。前者是普通高校財務運行機制的復雜化;后者則是將普通高校的財務運行機制分別結合各地校區的不同情況加以運用。但受到地理位置、各校區辦學規模、各地區政策、各地區經濟水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兩地校區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單純地運用前者或者后者都不是最有效的選擇。
以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為例,各校區所安排的專業、師生規模與質量、基建規模、行政部門的設置、領導班子素質的不同等都決定著內部控制制度建設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比如,理工科為主的校區相對于文科為主的校區而言,在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力度上積極性普遍欠缺;辦學規模較小的校區相對于辦學規模較大的校區而言,在內部控制活動的設置上較為簡單;基建規模較小的校區相對于基建規模較大的校區而言,在風險評估的細節性問題上有很大的差別等等。可以看出,完全統一的財務運行體制并不能完全適應不同校區對財務管理的需求,不適合兩地辦學背景下的高校財務管理。
再以資金的管理為例,如果各校區采取相互獨立的財務運行機制,那么很難實現資金的優化配置。比如,一個校區的現金有結余,而另一個校區的基建工程或者物資采購急需大量資金,由于校區之間實行的是相互獨立的財務運行機制,后者只能付出高昂的成本,從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獲得相應的資金。這種情況下,不利于高校辦學規模的擴大以及辦學質量的提高。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兩地辦學背景下,高校單純采用統一的財務運行機制或者單純的采用相互獨立的運行機制,都不能使得財務運行機制實現效用最大化。那么,兩地辦學的高校應當采用何種財務運行機制呢?綜合兩種模式來看,前者可以使得不同校區的管理更加規范化,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財務管理各項資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優化配置;后者則可以使不同校區結合自身的具體特點來建立財務運行機制。構建“總體統一,個別獨立”的財務運行機制,對于兩地辦學的高效而言,可以同時吸納兩者的優點,同時避免兩者的缺點。
確立了財務運行模式后,我們需要考慮應當如何進一步構建該運行模式。由于高校兩地辦學的各項管理制度是在不斷探索中予以完善的,那么在財務運行機制的構建與完善中會遇到一系列新的問題與難題,制度的制定總是存在著空白以及滯后性,這就需要結合兩地辦學的普遍特征,找出相應的原則作為構建和完善兩地辦學背景下財務運行機制的“燈塔”。
1、財務資源配置最優化
財務管理的目的之一在于實現財務資源配置的最優化,這也是高校在辦學過程中所追求的。因此,通常情況下財務活動都要以財務資源配置最優化為目標。以資產的采購為例,由于兩地校區實行總體上的統一,那么某一校區在購置相關資產時,需要綜合考慮另一校區的物資狀況,如果另一校區該物資存在閑置狀況,則可以調用到該校區。但這并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適用的,也就是說要實現“個別獨立”。比如,位于徐州的中國礦業大學需要采購一批會議室座椅,而位于北京的中國礦業大學卻恰好有一批閑置的會議室座椅。此時我們發現將這批座椅從北京運往徐州的運費要比座椅本身的價錢高,但是相關規定卻只是規定了“固定資產的采購要綜合兩地校區的具體情況來安排”。因此,本著“財務資源配置最優化”的原則,徐州校區選擇購進這批座椅則是恰當的。
2、系統內協調
兩地辦學所涉及到的校區較多,財務運行機制較為復雜。在“總體統一,個別獨立”的運行模式之下,高校要本著“系統內協調”的原則來完善財務運行機制。第一個層面的含義是要在校區整體上實現內部財務運行體制的協調,即要實現諸如內部控制、績效管理、預算管理、成本管理等財務管理制度大方向上的一致,保證它們的共性得以體現。第二個層面的含義是要在各校區內部實現財務運行機制的協調,即要在大方向的指引下,根據校區自身的專業特點、辦學規模特點等來調整為適合自身辦學的財務運行機制。第三個層面的含義是要實現校區整體以及各校區之間財務運行機制的協調,這也是連接上述兩層含義的關鍵點所在,更是將“獨立”融于“總體”、“總體”體現“獨立”的關鍵點所在。以基建工程的建設為例,高校關于各校區基金工程的建設規模、施工過程中的財務管理等有一系列統一的規范,但由于各個校區情況的不同,這些校區又在具體建設過程中按照統一的規范做出了進一步的細化和調整,而后通過相關程序上報高校相關部門,通過多方調整來找出對該校區自身以及各校區都有利的基建工程財務運行方案。
兩地辦學下的財務運行機制構建需要有各方面的條件予以支撐,高校應當結合各項原則,把握“總體統一,個別獨立”模式的精髓,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不斷完善財務運行機制的構建。
1、有完善的組織機構和綜合能力強的財務管理隊伍
兩地辦學的高校不僅僅只有兩個校區,它們在每個地區都有著不同的校區。比如,中國礦業在學在徐州和北京各有兩個校區。因此,高校應當有專門的財務機構來負責各個校區整體的財務運行工作。有專家學者建議以“財務中心”的形式來構建該組織,無論是哪種形式的組織,該組織都應當是獨立于各個校區財務管理部門的。那么,該組織內部應當是如何運轉的呢?從管理隊伍角度來講,該組織內部的管理人員可以從各個校區調取熟悉校區財務工作的人員,由高校委任有豐富工作經驗的財務人員來領導這些工作人員完成整體上的財務管理工作。實際上,各校區所調取的財務工作人員相當于該組織與各校區財務部門的聯絡人,他們既可以提煉出各個校區在財務管理上的相同之處,也可以指出其所在高校財務管理的特別之處;既可以服務于該組織部門的工作,也可以成為該組織與所在校區就相關財務工作進行調節的中間人。有些高校對于這些人員采用分散式管理,即并不集中辦公,只是定期召開工作研討會或者有相關重大財務事項需要調整時才集中在一起辦公。
2、有全面、規范的規章制度
全面規范的規章制度是保障財務運行機制正常、嚴格運轉的基本保障。兩地辦學下的高校應當就各方面的財務活動制定全面規范的規章制度,并且保證其能夠予以嚴格的執行。一方面,高校要制定整體層面上的規章制度,各校區也要制定符合自身的規章制度;另一方面,高校要就總體層面規章制度與各校區規章制度的銜接做出相應的協調。比如,各校區在什么情況下可以自主的調整自身的財務規章制度;在什么情況下需要向負責部門申請并獲得批準后調整這些規整制度;應當按照什么樣的程序申請;程序的設置是否與高校其他管理制度相矛盾等等。此外,高校還應當充分運用各種制度來保障這些規章制度的嚴格執行。比如,通過內部控制制度來實現高校各項財務管理活動的事前及事中的約束與監督;通過績效管理制度來實現對高校教職工工作的激勵與約束,促使他們積極地參與到各項財務管理工作當中。
3、有健全的信息系統
多校區的財務運行體制需要有及時、全面、真實的信息提供保障,否則各校區之間的財務運行機制將被割裂或者陷入混亂當中。高效應當充分整合現有的財務信息管理系統,將其運用于兩地辦學背景下的財務運行中。一方面,財務信息系統種類往往較多,高校應當理清各系統之間的關系,靈活運用這些數據為預算管理、成本控制、績效管理、投融資活動等提供準確及時的數據,否則將使財務工作陷入混亂的數據當中,事倍功半;另一方面,高校要關注這些信息系統的安全性,只有保障了信息系統的安全,才能保障財務信息儲存過程中的安全。比如,在財務信息錄入階段由兩個工作人員負責,通過二次錄入的方式保障錄入信息的準確性;通過嚴格的權限設置以及權限運用來保障財務信息的安全性;及時更新財務信息系統;對這些財務信息系統的安全級別進行檢查并定期升級等。
高校規模的不斷擴張使得兩地辦學成為高校提高辦學質量、合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的一種重要辦學方式。該種模式下的財務運行體制需要綜合考慮高校整體情況以及各校區的具體情況,本著“總體統一,個別獨立”的思路,把握解決問題的原則,從組織結構、人才隊伍、規章制度的制定與執行以及信息系統的健全等方面不斷予以完善,助推高效健康發展。
[1]彭雪輝:高校財政資金預算執行管理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5(5).
[2]王鴻燕、張風、彭繼躍:瓊臺兩地高職教育校企合作辦學探索[J].人力資源管理,2014(8).
(責任編輯:柯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