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禮明 趙 鑫 于倩倩
(安徽財經大學 安徽 蚌埠 233030)
蚌埠市公共自行車建設的困境與出路
○魯禮明 趙 鑫 于倩倩
(安徽財經大學 安徽 蚌埠 233030)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緩解交通壓力,減少環境污染,近年來我國許多城市開始實施公共自行車租賃服務項目。本課題組通過分析蚌埠市公共自行車發展所面臨的困境,積極尋求解決方案,為公共交通完善提供意見。
城市公共自行車 困境 措施
快速發展的經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另一方面,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質量不斷下降。城市交通環境日益惡化就是其中突出的表現。當前,世界各國都在關注綠色交通問題,我國也提出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廣城市公共自行車系統就是緩解城市公共交通問題的一條有效路徑。丹麥的哥本哈根、法國的巴黎和里昂以及英國等發達國家已在政府主導下成功建立了公共自行車系統,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我國在杭州、北京、武漢等地區也推行了城市公共自行車租賃服務。但由于種種原因,城市公共自行車項目面臨失敗的風險。蚌埠市交通擁堵時代已經到來,盡管城市公交線路眾多,公交在市民出行的分擔率雖逐年提高,目前蚌埠公交覆蓋面與百姓出行需求尚有一定差距,推行城市公共自行車可以有效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結合蚌埠本地實際交通狀況,公共自行車發展還有一定的空間。
針對蚌埠市民對公共自行車選擇情況,本課題組在蚌埠市區、居民區、高校附近采取問卷調查與訪談形式,調查問卷發放500份,實際收回402份。調查與訪談的對象有市民、大學生、外來人員。本著方便、實用的基本原則,問卷內容包括調查者對公共自行車使用頻率、使用時間、使用過程中建議與意見等方面。
市民是公共自行車體系的主體,城市公共自行車服務于市民,又受限于市民,市民偏好是政府建設城市公共自行車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市民的選擇對于公共自行車發展建設具有重要影響。調查表明,85.7%的市民對城市公共自行車持積極的態度,并表示在公共自行車建設完成后會進行使用,還有8.9%的市民表示會在公交車和公共自行車中二選一,5.4%的市民表示自己對公共自行車的建設沒有興趣。對公共自行車項目不感興趣的市民認為,蚌埠的公交車系統比較完善,公交數量位居全省第二,除市區的路線之外,還有通往周邊縣城的公交及市民根據自己的出行偏好等因素都是影響市民對公共自行車選擇態度的原因,市民可以自由選擇公交車或者私家車出行。
1、自行車道建設、維護不足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居民的出行交通工具不斷發生著改變,蚌埠市亦不例外。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私家車開始進入蚌埠市民的生活,與此同時,城市道路開始出現嚴重的擁堵現象,為緩解擁堵問題,蚌埠市展開了拓寬機動車道等大動作,企圖通過改造原有道路規劃,達到治堵目的。這一舉措的實施使得自行車道被取消或縮減,從而使得蚌埠市自行車道的建設和管理存在著以下三個比較突出的問題。一是自行車道數量太少,無法滿足市民對自行車道的需求,很多市民騎車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在機動車道上行駛,與機動車爭道搶道,這無疑會增加交通事故的發生,造成交通的混亂;二是部分道路的自行車道是與人行道混合在一起的,騎車的市民必須與行人混合在一起行駛,而這些道路大部分又都很狹窄,行人很多,易發生人車碰撞的交通事故,騎車的人和行人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三是機動車占道現象屢見不止,嚴重阻礙了市民對自行車道的正常使用,且機動車出入頻繁,嚴重擾亂了該路段的交通秩序。
2、公共自行車建設成本高,政府投入不足
根據蚌埠市交通及環境發展的現狀,2013年蚌埠市擬將謀劃面向城市推行公共自行車服務系統。初步規劃在全市范圍內,設置31個公共自行車服務網點,蚌埠市也將成為擁有公共自行車的城市。因成本高昂等原因,蚌埠市公共自行車項目這一計劃還是擱淺了。至于成本多少,并沒有明確測算。但通過與蚌埠相近的阜陽市公共自行車項目的投資就可略知一二。阜陽市的公共自行車體系已經建成,駐車鎖7800套,自行車6500輛,采購價格6488萬元,單車位綜合成本9981元,單站綜合成本49.9萬元。
3、城市公共自行車管理維護困難
一方面,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城市公共自行車的分布自然也越來越廣。與此同時,由于網點較為分散,導致管理較為困難。另一方面,由于自行車較為分散,修理也要付出大量的勞力和精力,這就使得自行車的維修成本過高。此外,由于一些市民素質較為低下,而出現公共自行車大量遺失、不能及時歸還、破損嚴重等問題,無疑加重了公共自行車管理維護的困難。
1、科學規劃
城市公共自行車系統的發展與整個城市的需求、城市其他公共交通以及城市道路密切相關,其他城市有些雖已具備城市公共自行車系統,但并不是完全成功的,一個系統能夠成功有效地進行,關鍵在于考慮各方面的狀況,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因此,在建設城市公共自行車系統前必須進行合理科學的規劃。
(1)城市公共自行車系統應符合城市交通的發展現狀。針對我國城市交通的發展狀況,城市建設首先考慮以良好的步行環境為導向的開發,再優先考慮方便自行車使用為導向的開發建設,在此基礎上,倡導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建設,再次考慮城市的形象,改善工程和小汽車交通的發展,即“行人導向>自行車導向>公交導向>形象工程導向>汽車導向”模式,在此基礎上加強公共自行車道的建設,對自行車道、人行車道和機動車道進行嚴格劃分和規劃。為此,課題組建議,一要增加自行車道的數量,蚌埠市有關部門應該對本市各道路情況進行調研,對自行車道重新規劃,沒有的路段應該考慮增加,需要擴大的路段要擴大、擴寬;二要完善已有的自行車道設施,對這些自行車道,應將其硬件設施建設好、管理好,把道路銜接處用建筑材料銜接好,禁止機動車占道停放。
(2)公共自行車行系統需依附機動車交通系統網絡。蚌埠市建立公共自行車系統旨在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打通城市“微循環”,逐步構筑“步行+公交”和“自行車+公交”的綠色出行模式。以公共自行車為主干的城市慢行道路系統規劃,應以最大限度減少路網交通負荷為目標,推進以城市軌道交通為骨干、常規公交為主體、公共自行車等多種交通方式協調運轉的綠色出行系統建設,實現慢行交通與機動車和諧發展。
(3)合理規劃公共自行車租賃站點。合理的公共自行車租賃站點將極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地解決市民的出行問題。相關部門對城市交通流量和市民聚集密度大小等進行調查,以其客觀科學的數據進行公共自行車租賃點布局優化,即在區域內確定各租賃點的最佳位置及相應規模。蚌埠市公共自行車應本著方便市民出行、自行車與公共交通實現“零換乘”等原則規劃科學合理的租賃地點。例如:可以在128路、117路等重要公交樞紐站與公交首末站、百貨大樓等密集人流商業區、居住區出行終端設立租賃點,最大服務市民出行。就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本身,應考慮租賃站點服務功能的覆蓋范圍、站點規模、收費標準等因素。
2、加大投入力度
政府作為城市公共自行車這項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主體與監管主體,需要投入資金建設支持。當前形勢下,過度依靠政府來獨立運作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政府財政壓力大、政府服務意識與行政效率低下等問題。在城市自行車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引入PPP模式,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價值。
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是一種優化的項目融資與實施模式,是一種以各參與方的“雙贏”或“多贏”為合作理念的現代融資模式。政府與私人組織之間形成一種伙伴關系,為了合作建設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或提供公共物品與服務。政府給予企業和社會多元投資主體政策支持,政府可以引導企業進行投標,為了實現項目的收支平衡,甚至是盈利,要吸引更多的企業參與進來,如廣告投放,實現項目收入;鼓勵企業捐贈自行車,減少項目成本等。政府在推行公共自行車項目的過程中,自始自終都要把自己當作杠桿的用力點,并尋找高效率的支點。因為任何一個城市的政府都不可能獨自承辦如此耗資耗力耗時的公益性事業,必須借助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城市公共自行車項目通過公私合營的方式,可以實現政府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服務,企業及社會多元投資主體獲取有效回報。
3、加強日常維護和管理
城市公共自行車作為一種綠色交通方式,有利于方便市民生活,改善城市整體形象。城市公共自行車在后期管理維護方面需要加強。例如:對每個租賃點的自行車安排管理人員定期檢查維修;租賃點安裝現場監測軟件,對不同人流量地點自行車使用量不同,確保能夠及時調配,方便使用。另外,公共自行車租賃維護管理人員要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政府部門需加強相關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加強管理立法,打擊民眾破壞公共自行車的不法行為,為公共自行車的健康快速發展提供良好的法律條件。
4、加大宣傳力度
當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媒體平臺形式十分廣泛。為進一步提高公共自行車使用效率,要加大對公共自行車租賃的宣傳力度。第一,可以利用宣傳手冊、宣傳標語等形式,還可以借助微博、微信等平臺宣傳低碳生活微電影,播放小視頻,鼓勵市民使用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第二,充分利用自行車網點亭棚、網點自助服務機、公交車載電視等載體,在自行車網點亭棚上投放“綠色出行、低碳生活”的公益廣告海報,利用公交車載電視循環播放公共自行車對于打造綠色城市的意義以及租還車流程等相關內容。第三,可以通過各大主流媒體、網站、論壇等進行報道和發布公共自行車使用流程、網點分布圖、溫馨提示等內容,使市民正確掌握租還車流程,確保有效使用,方便市民出行。第四,建議開通公共自行車服務熱線電話,接受市民咨詢和建議,完善服務,確保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正常運行。
(注:本文是安徽財經大學大學生科研創新基金項目,項目名稱:城市公共自行車的困境與出路——以蚌埠市為例,項目編號:XSKY1572。)
[1]迪嘉、朱忠東:城市公共自行車交通系統實施機制[J].城市交通,2008(6).
(責任編輯:柯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