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敏
(武漢市硚房集團漢正物業管理有限公司 湖北 武漢 430031)
如何讓漢正街市場在整治搬遷中保持繁榮
○劉紅敏
(武漢市硚房集團漢正物業管理有限公司 湖北 武漢 430031)
漢正街市場整治搬遷過程中,政府部門應充分了解民情,著重加快傳統市場的搬遷,市場應堅持批零兼營,逐步轉換經營模式。增加投入,加強管理,充分發揮工商團體組織的作用,認真改造,做到有的放矢,讓漢街市場在整治搬遷中朝著既定的目標在繁榮中前進。
漢正街市場 整治 搬遷
據記載,漢正街是“古漢口之正街”,是漢口歷史上最早的中心街道,是萬商云集,商品爭流之地。清乾隆四年(1739年),上自硚口,下至接駕嘴(現名集家嘴)的漢正街鋪設了條石路面,從此,漢正街“江湖連接,無地不通,一舟出江,萬里唯意”。明朝成化初年(1465年)至今,漢正街吸引了四方商旅,八方游客,熱鬧繁華,盛極一時,是托起大漢口商業重鎮的金字招牌,成就了百年“天下第一街”的美名。
雖然“以街為市、以地為攤”的經營,給漢正街帶來了初期的繁榮。但是透過這些繁榮,我們必須看到其背后隱藏著諸如市場發展與市場建設緩慢與配套服務功能不全之間的矛盾,交通擁擠、火災隱患多、管理體制松散等問題。
如何更快更早地營造一個服務配套峭、功能齊全、獨具漢正街特色的現代化大市場?漢正街的生意人在思考,決策者們更在思索。
2011年3月15日,武漢市政府發布了《關于漢正街綜合整治和搬遷改造的通知》,至此漢正街的整治、搬遷工作被推上了日程。市區兩級黨委、政府對漢正街的整治高度重視,抽出機關力量組建專班,負責搬遷改造工作。實施漢正街搬遷改造項目不僅是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需要,還是改善群眾生活品質的需要以及傳統商業業態轉型升級的需要,更是提升城市功能水平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需要,而且這一整治行動對漢正街帶來的變化、發展和繁榮是漢正街人有目共睹的。這對漢正街的十多萬商戶、業主、居民而言是一項功在當代、影響深遠、造福子孫后代的惠民工程。
然而,按規劃漢正街的整治搬遷工作在付諸實施的過程中,同樣也出現了一些影響市場繁榮、阻礙整治搬遷工作進展的問題,規劃者、決策者在建設漢正街市場時,這些問題不容忽視。
政府希望通過“全面整治、整體搬遷、徹底改造”,消除市場的消防隱患、交通梗阻,讓漢正街脫胎換骨。這個整治方案的目標完全反映了漢正街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聲。改革開放以來,漢正街市場從一條不足400米長的街市,發展成為占地1.67平方公里的超大型商貿街區,擁有不同規模的專業市場60余個,營業面積260萬平方米,經營戶2.5萬余戶,品牌總代理、總經銷3000多個,年交易額600億元,稅收超過3億元。漢正街作為“天下第一街”已是武漢市的一張亮麗名片。漢正街發展到今天這一步,實屬來之不易,應該萬分珍惜。若漢正街整體搬遷,必將傷害漢正街五百年商脈的根基,影響到漢正街的人氣、商氣、元氣,降低漢正街物業的商業價值,減少就業面,使漢正街廣大人民群眾的經濟收入大幅縮水。因此,目前政府要做的是加快漢正街傳統市場的搬遷,近年內將漢正街建成“老街新區”,加快小商品、副食品、低附加值業態外遷的發展新格局,實現脫胎換骨,打造中部地區最具輻射力的服裝市場營運中心。
加快漢正街傳統批發市場轉型,不應取締市場批發業務,因為漢正街市場繁榮的表現是“買全國,賣全國”,只有堅持批發業務,漢正街的商品才能銷往全國各地,才能真正實現“優化專業市場布局,加快漢正街等傳統批發市場的轉型升級,到2015年,現代商貿業增加值一千三百億”的目標。若漢正街僅僅是單純的零售業務,必將造成許多商業大廈商位空缺,購物人員大量減少,許多服務人員下崗失業,漢正街的人氣也會逐漸衰竭。現以漢正街個別市場為例,如白馬市場、三曙街服裝市場,都是從批、零兼營退化到批發業務消失,只能保留零售業務。其結果不僅是交易額大幅下降,而且市場也是長期萎靡不振,導致門面和商位的價值不足原有的三分之一。因此漢正街的服裝、布匹、箱包等重點經營項目仍應堅持批零兼營。
任何事物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經過幾年的整治搬遷,漢正街已整體搬遷關閉48個傳統市場。這些傳統市場搬遷后,漢正街的經營模式正在由小商品市場向商貿區大市場格局轉換,漢正街市場也應由商業為主逐步向商業、服務業、休閑業、會展業等相關產業轉換。已擁有商務、物流、倉儲、餐館、娛樂休閑等完善的功能配套服務的漢正街品牌服飾批發廣場可作為其它市場的樣板。在這里,批發也像在大型百貨商場購物一樣悠閑便捷。另外,建立完善高質量的金融服務系統,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平臺,逐步淘汰傳統落后的交易方式,實現“從現貨交易到虛擬交易、從現場交易到遠程交易、從現金交易到信用交易”的轉變,推動漢正街市場向現代化、國際化、信息化商貿區邁進。
發展市場批零兼營,以批為主業務,相應的倉儲和物流項目不可缺。雖然政府規劃要將物流、倉儲、加工等功能轉移出中心城區,但應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現如今位于三曙街與同安坊交匯路段,一些物流運營點成為了漢正街擁堵的因素之一。因此可在漢正街沿江的原五金、小家電、炊具等市場外遷后的基礎上,拓寬東至民生路,西至硚口路的沿江公路的寬度,在這十里長廊上建立漢正街的停車場、倉儲中心和大型物流經營點。這樣,漢正街貨物的大出大進就可在沿江大道完成,許多貨車就不需要進入漢正街,減少車輛擁堵,讓商戶享受快捷的物流配送服務,實現款到發貨的交易行為。然后對漢正街沿漢江一線實施綠化,修建規范的人行道及江邊眺望臺美化環境,使漢正街繁華商業的人文景觀和江邊的自然風光融為一體、清新怡人,帶動漢正街旅游業的發展。
前幾年,漢正街市場管委會對漢正街臨街鋪面進行了立面整治,統一制作雨陽棚,翻修了人行道,創建明清一條街,使漢正街的面貌得到很大的變化,取得一定成績。然而,漢正街的管理工作仍然存在許多薄弱環節,如品牌市場南面的大夾街至三曙街路口兩旁停滿了車輛,長期侵占大夾街的人行通道,使大夾街的通行不暢,這個瓶頸問題一直都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再如,三輪車、摩托車、板車自行占道停放在多福路和長堤街的交匯處,亂停亂放、雜亂無章,始終無人問津。另外還有多福路沿線黑面的違章??俊⑤d客,致使多福路長期交通不暢,出現嚴重堵塞狀況。雖然漢正街多福路段至利濟路段實施七座以上車輛管制,分單雙號限制,但從具體實施的情況來看,擁堵狀態并沒有好轉,仍有許多小貨車,只要交罰款500元就可以進來,管理者并沒有從根本上加強管理。以上事例說明:漢正街市場的管理工作有很多不到位,應該加強漢正街公安、城管人員的合理配備,增大財力投入,加強管理體制建設,給商戶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按照市政府整治要求,凡是生產、儲存、經營其他物品的場所與居住場所設置在同一建筑物內的“三合一”場所,一律依法取締。按照市政府規劃要求,漢正街六大片區及14個市場要拆遷。一些商戶的門點、市場,受整治搬遷影響,面臨騰退和整體遷移,使經濟收入大幅減少。這些不僅對私營、個體經營者來說是一次撼動,而且對地處漢正街的國有、集體經營者來說也是一場考驗。
面臨當前形勢,政府應充分發揮漢正街市場個體勞動者協會(以下簡稱勞協)、漢正街市場總商會(以下簡稱商會)等工商團體組織的作用。
1、發揮維護穩定作用
作為漢正街市場的管理者,除了具有國有身份的城管、工商、公安、消防等機構外,還有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民間團體組織,如勞協、商會。他們在推動和協調本行業的經濟活動、調查商情、交流信息、聯絡感情、改進產銷經營、協調購銷組織和價格、反映會員意見等方面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漢正街的整治搬遷因為不可避免要觸及到某些個人、集體的利益,則必會引起一些矛盾和沖突,只有較好地發揮這些工商團體組織的維穩作用,才能有效地解決矛盾和沖突。
2、發揮積極引導作用
遷走一批不合要求的市場、加工點,留下的仍有一些需要整改的市場。如何整改以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需要發揮這些工商團體組織的積極引導作用,將個別市場好的做法和經驗進行推廣。讓眾多商戶,在市場格局規劃上相互交流,整合資源,將一些老舊市場提檔升級;在合理安排經營品種上相互取經,提高管理水平,規范經營秩序,打造亮點。鼓勵他們努力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市場繁榮,實現經濟創收。
按照初步規劃,漢正街地區完成搬遷改造后,改變“現場、現貨、現金”的傳統交易模式,提升商業業態,建設集休閑旅游、電子商務、貿易流通、文化會展等功能于一體的世界級濱水商貿旅游區(TBD)。在搬遷改造過程中,政府部門只有依靠群眾,相信群眾,并在廣泛征求群眾意見、采納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得到漢正街地區各企業及商戶的衷心擁護、堅決支持和積極配合,才能使漢正街的整治搬遷任務一步一步地向勝利推進,才能使漢正街市場在搬遷中保持繁榮。
[1]陳永鎰:漢正街·生意人·買賣經[M].珠海出版社,2004.
[2]朱文堯:漢正街市場志[M].武漢出版社,1997.
[3]漢正街涅槃重生成為共識 計劃未來5年投資700億[N].楚天都市報,2010-09-22.
[4]陳佑湘:漢正街志[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