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P即 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跨太平洋伙伴關系(英語: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縮寫:TPP),全稱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議(英語: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亦譯泛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是由亞太經濟合作會議成員國發起,從2002年開始醞釀的一組多邊關系的自由貿易協定,旨在促進亞太區的貿易自由化。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第一條一款三項規定:“本組織支持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促進自由化進程,達成自由開放貿易之目的。”
2002年開始醞釀的一組多邊關系的自由貿易協定,原名亞太自由貿易區,旨在促進亞太地區的貿易自由化。2006年5月1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對新西蘭和新加坡生效,對智利和文萊生效的時間分別為2006年11月8日和2009年7月1日。2008年2月美國宣布加入,并于當年3月、6月和9月就金融服務和投資議題舉行了3輪談判。2008年9月,美國總統奧巴馬決定參與TPP談判,并邀請澳大利亞、秘魯等一同加入談判。2009年11月,美國正式提出擴大跨太平洋伙伴關系計劃,澳大利亞和秘魯同意加入。美國借助TPP的已有協議,開始推行自己的貿易議題,全方位主導TPP談判。自此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議,更名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開始進入發展壯大階段。 2010年,馬來西亞和越南也成為TPP談判成員,使TPP成員數量擴大到9個。2010年3月15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首輪談判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舉行。參與談判的共8個成員:美國、智利、秘魯、越南、新加坡、新西蘭、文萊和澳大利亞。此次談判將涉及關稅、非關稅貿易壁壘、電子商務、服務和知識產權等議題。美國較為強調的內容包括推動清潔能源等新興行業的發展,促進其制造業、農業以及服務業的商品與服務出口,并強化對美國知識產權的保護。2010年11月14日,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高峰會的閉幕當天,與會九國同意美國總統奧巴馬的提案,將于2011年11月的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高峰會完成并宣布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綱要。2011年11月11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彥宣布加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談判。2012年10月8日,墨西哥經濟部宣布,墨西哥已完成相關手續,正式成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第十個成員國。墨西哥經濟部指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是有國際影響力的貿易組織,加入該協定為墨西哥參與亞太地區經濟事務提供了平臺,為墨西哥出口打開了新的機遇之門,也有利于發揮墨西哥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作用。2012年10月9日,加拿大遺產部長莫爾(James Moore)代表國際貿易部長法斯特在溫哥華宣布,將正式加入《跨太平洋戰略伙伴關系協定》(TPP)。
1.關于農業。農業將是談判的重點和難點。雖然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堅持達成高質量的貿易協定,但最終能否在澳大利亞-美國自由貿易協定基礎上,在食糖、乳制品等農產品市場準入談判上取得進展,無法預料。從美國國內情況看,美國部分利益集團要求新的貿易協定不能突破原有自由貿易協定的相關規定,但農產品加工業則要求進一步開放農產品市場,因此美國于2009年多次通過舉辦聽證會等形式進行國內政策協調,并將原定于2009年3月進行的首輪TPP談判推遲到2010年3月。因此,農產品貿易能否最終實行全面自由化取決于澳大利亞、新西蘭與美國的談判,以及美國國內利益集團之間的博弈。
2.政府采購。馬來西亞同意在政府采購方面對國內相關立法進行修訂,滿足TPP成員的相關要求,因此被允許加入談判。由此可以判斷,TPP成員將在政府采購方面放松管制,允許其他成員的企業進入其政府采購市場。
3.關于投資。從澳大利亞、新西蘭相關報道看,兩國部分民間團體在第四輪談判期間集會,表達對投資議題談判結果的擔憂。第二輪談判期間,美國媒體也曾報道其國內不同團體對投資進一步自由化問題存在不同看法。由此可以推測,投資議題存在較大爭議,成員政府對跨國公司投資的約束力可能會受到削弱,但具體結果取決于各方談判和談判最后的總體需要。
2010年1月1日,有19億人口和6萬億美元GDP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建成,對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產生重要影響。雖然,名義上是東盟主導整個東亞一體化進程,但是,中國的影響力始終是美國關注的焦點。隨著中國地位的提升,美國在亞洲的經貿影響力相應衰落,如果任由亞洲形成將美國排除在外諸多優惠貿易協議,那么美國出口企業和整體經濟將會因此受到損害(Myron Brilliant,2009)。美國通過TPP談判可以對中國東盟FTA起到制衡作用,削弱中國經濟在該區域的影響力,確保其東亞地緣政治、經濟和安全利益。
亞太區域經濟整合進程明顯加快,形成了“10+1”、“10+3”、“10+6”(東亞峰會,東盟十國、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經貿合作機制。美國在該區域的貿易份額持續減少,有可能被排除于亞太區域經濟合作之外。在此背景下,美國認識到亞太區域對其國內經濟的增長、就業能力的提升和大國地位的鞏固具有基礎性作用。美國不想再當旁觀者,要采取切實的行動成為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領導者,與太平洋對岸的政府、企業和公眾進行溝通、交流與融合。通過區域經濟合作打開新的市場空間,確保美國企業能夠自由和公平地進入這些最具活力的出口市場。因此,美國調動一切行政、經濟和外交資源全面主導TPP談判,打破亞太原有的區域經濟整合節奏。通過對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介入,進一步稀釋中、日等大國的區域經濟和政治影響力。
TPP是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推動力量,美國借此可以提升與亞太新興經濟體的經貿關系,創造出一個適合21世紀經濟發展趨勢的高標準區域經濟合作平臺。該平臺涉及的經濟體將占據全球一半的GDP和40%的貿易份額。這是一次巨大的機遇,大陸應該抓住這一契機,在亞太區域整合中發揮與自身實力相對稱的作用。TPP是高標準的貿易協議,包括所有貨物、服務和農產品貿易,可以作為推動APEC區域一體化的重要動力,有可能成為亞太自由貿易區的重要基礎。對于這一趨勢,中國應該提前有所覺察和準備。
美國作為世界的“領袖”擔心被排除在東亞區域一體化之外,因此積極與新加坡和韓國簽署FTA,與泰國和馬來西亞積極進行FTA談判。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進程中需要主導力量的出現,美國以其強大的政治和經濟影響力,試圖主導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在主導權的問題上,大陸無法直接與之抗衡。可以借助美國的力量,打開亞太市場,為中國出口企業開創更加便利的國際市場環境。
中國前期可以密切跟蹤研究TPP談判議題和進程,根據世界經濟形勢、國際政治格局,權衡自身綜合利益以后,選擇合適的時機參與到TPP談判中來。可以采取列席或者觀察員的方式參與協商,待到時機成熟可以全面參與。如果WTO多哈回合談判繼續停止、TPP談判進展十分順利、中國臺灣地區要求與其他經濟體進行FTA談判的輿論壓力越來越大,中國可以果斷加入TPP談判,推動TPP成為亞太自由貿易區。不過從當前發展形勢來看,美國并沒有明確提出要中國參與,可見其具有更深層次的戰略考慮。
當前中國正在逐步履行WTO的承諾,多哈回合的談判進程短期內不是中國的最優先關注點。中國仍然需要將更多精力用在區域經濟合作領域,尤其是東亞區域經濟合作領域。雖然東亞區域一體化的經濟效益并不大,但是其政治和安全影響力卻很大,涉及美國與中國和日本爭奪該地區的領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