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燕
“營改增”對我國服務貿易的影響及對策
楊海燕
(中國環球租賃有限公司)
服務貿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程度以及在世界貿易中地位的重要指標,因此服務貿易的發展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正面臨著“營改增”和國家大力促進服務貿易發展的重要機遇。本文在總結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基本情況,以及“營改增”對服務貿易的影響基礎上,提出“營改增”背景下稅收政策如何支持服務貿易發展的政策建議。
營改增服務貿易出口退稅
(一)我國服務進出口總體情況
我國服務貿易一直處于增長的態勢,近十年來增長速度較快,基本上是以兩位數增長。2004~2014年期間,中國服務進出口總額增長了5倍,遠高于全球服務貿易的平均水平。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統計,我國服務進出口占全球的比重已經由2013年的第三上升到第二位,在全球服務貿易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分別從進口與出口兩個角度看,我國服務進口出口額雖然都處于增長態勢,但是增長并不平衡。在2004~2010年期間,服務出口的增速與進口的增速大致相當,貿易逆差額較小,基本平衡。2010年后服務進口仍然保持15%以上的高增速,但服務貿易出口基本在10%以下,服務貿易逆差不斷擴大。例如2014年服務出口為2222.1億美元,增長7.6%;服務進口3821.3億美元,增長15.8%,服務貿易逆差從2013年的1184億美元擴大為1599.3億美元。這樣的發展導致我國服務進口和出口占世界服務貿易的比重不對等,服務進口占比遠高于出口。以2014年數據為例,服務出口占世界比重為4.6%,而服務進口占世界比重為8.1%。
(二)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結構分析
根據2013~2014年的統計數據看,2013年旅游、運輸服務和建筑服務三大傳統服務凈出口總額占60.56%,2014年,中國占62.6%。三大服務出口合計增長10.7%,占服務出口總額的50.4%。新興服務業并沒有成為服務貿易的主體。
從各行業的競爭力來看,雖然我國服務貿易整體呈現逆差狀態,并且呈現不斷擴大的態勢,這表明我國服務貿易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不足。但是具體到不同行業差別較大。
結合2013~2014年的數據分析,我國在人力密集型行業存在一定優勢。例如,我國建筑服務2013年順差67.7億美元,2014年建筑服務順差10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7億美元。我國信息和計算機服務也一直處于順差,2013年為94.4億美元,2014年為26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5億美元。2015年初《國務院關于促進服務外包產業加快發展的意見》實施,由于我國離岸服務外包的主體是信息技術服務外包。因此,這一領域仍將具有較大優勢。除此外,屬于人力密集型行業的咨詢服務也一直處于順差,2013年順差額為169.6億美元。2014年為166億美元。而諸如技術、資本、環境密集型服務均呈現逆差,處于弱勢地位,競爭力不足。例如,與資本相關的保險服務一直處于逆差,2013年逆差為180.9億美元,2014年為179.4億美元;與環境相關的旅游服務逆差不斷擴大,2013年逆差為769.2億美元,2014年躍升到1078.9億美元,大幅增長40.3%;與技術相關的專有權利使用和特許費也一直處于逆差,2013年為201.4億美元,2014年為219.7億美元。以上這些情況也反映出我國在服務貿易分工體系中的地位。
(一)“營改增”政策的主要內容
我國從2012年1月開始在上海試點營業稅改征增值稅改革。改革從試點地區擴展到全國,試點行業由“1+6”(交通運輸業和6個現代服務業)逐步擴展到“3+7”(交通運輸業、郵政業、電信業和7個現代服務業)。改革后,在原來增值稅17%標準稅率和13%低稅率的基礎上,增加了11%和6%兩檔低稅率。
除了以上一般規定以外,為了響應國家提高服務貿易競爭力的號召,還對服務行業的稅收政策進行調整,主要體現在服務貿易出口實行零稅率和免稅制度兩方面。還有一些即征即退等優惠政策。這也改變了大部分服務貿易在營業稅制度下出口征稅的狀況。隨著改革范圍的擴大,試點行業的不斷增加,政策也不斷修訂完善。上海地區試點時,享受免稅政策的行業限制較多,具體內容在《關于在上海市開展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的通知》(財稅[2011]111號)這一文件中通過列舉的形式,規定了部分應稅服務享受免稅和即征即退的優惠政策。隨著改革范圍和試點行業的增加,這一政策進行了多次調整,目前零稅率的范圍主要包括:一些國際運輸服務、向境外單位提供的研發服務和設計服務等;免稅集中在:向境外提供的電信業服務、技術轉讓服務、技術咨詢服務、合同能源管理服務、軟件服務等、郵政服務、收派服務、工程勘察勘探服務、會議展覽服務、倉儲服務、有形動產租賃服務、廣播影視節目(作品)發行、播映服務、部分國際運輸服務等。并且國稅總局還多次修訂具體的征收和管理辦法,明確了零稅率和免稅服務、應稅服務出口退免稅的計算方式并規范了申請流程。
(二)“營改增”對服務貿易的影響
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增速較快,但“營改增”后,對比2012年前后的數據不難發現,增長速度有所回落,并且服務貿易進口回落的程度小于出口。因此,貿易逆差不斷擴大,2014年服務貿易逆差已經是2011年的3倍。這也表明,“營改增”后,由于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不夠完善,執行層面存在一定缺陷,沒有完全發揮這一改革的優勢。
從進口方面來看,由于改革后規定對服務進口環節征收增值稅。因此,從目前我國的政策規定來看,增值稅的稅率大部分為11%和6%,遠高于以前的營業稅稅率。由于增值稅稅率較營業稅稅率普遍偏高,因此國內居民和企業愿意接受我國服務的意愿被大大降低,雖然通過征稅將進口服務商品在出口國因退稅或不征稅給進口企業帶來的經濟利益轉化為國家所有,有利于保障國家經濟權和增強國內服務業的競爭力,但是這也會減少外國高技術含量、高質量服務的引進,不利于激勵國內服務行業的結構調整、優化轉型。從長遠來看,過度的保護反而會導致現代服務業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
在出口方面來看,原來的服務貿易征收營業稅,不能享受出口退(免)稅的優惠政策,而在“營改增”后,服務貿易出口能夠像貨物貿易出口一樣申請免稅或享受零稅率。應該說,這樣的政策變化,不僅直接的貨物出口能夠享受出口退免稅的優惠,而且在出口貨物中所隱含的因服務引致的稅款也能享受退還,這將能夠進一步降低服務出口價格,增強服務業出口的國際競爭力,促進我國服務貿易的出口增長,最終減少我國服務貿易逆差規模,實現服務貿易的國際平衡。不僅如此,還可以通過對退免稅行業的選擇,實現國家推進服務業現代化升級的目標,特別是提高現代新型服務業的發展。但就目前狀況而言,我國服務貿易的稅收優惠政策不夠完善,并不能真正發揮以上的積極效應。原因如下:
1.享受退免稅政策的行業有限,沒有完全體現國家扶持現代服務業的理念。根據當前政策不難發現,我國服務貿易出口退免稅主要集中在傳統領域,例如國際交通運輸業,離岸外包服務,研發、設計服務征收零稅率增值稅;向境外提供屬于試點范圍的部分服務享受免征優惠。除此以外,大部分行業并未明確,特別是金融、保險業等生活性服務業還未進行改革,無法享受以上政策,因此需要進一步擴大服務貿易出口退稅政策覆蓋范圍。同時,目前的服務出口要享受出口退稅政策有非常多的限制,不僅不利于政策的公平性,還削弱了退免稅政策的調控能力。
2.退免稅政策執行缺乏明確科學的規定,影響實際執行效果。國家稅務總局先后出臺了《營業稅改增值稅跨境應稅服務增值稅免稅管理辦法(試行)》以及《適用增值稅零稅率應稅服務退(免)稅管理辦法》兩個文件,對一些領域的出口退稅操作進行說明。但是,這些規定僅僅簡單羅列了享受政策的服務類型、退稅率以及計稅依據、相應的計算公式以及基本流程,但是規定較模糊,難以操作,特別是在“營改增”尚未全部完成的情況下,沒有明確好中央與地方的分擔機制,難以確保退稅資金的提供。
3.當前政策主要以免稅政策為重點,并未建立真正的退稅機制。在實施服務貿易出口退稅的領域中,除了部分行業實行抵免方式的零稅率政策,保證出口服務增值稅稅負為零,做到完全退稅。大部分行業采取免稅政策的模式,因此部分進項稅額無法抵扣,退稅并不完全,出口服務仍然包含一些環節的增值稅,在國際上面臨著重復征稅的問題,并且降低了國際競爭力。
筆者認為為了實現國家提振服務業發展,特別是提高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水平,國家在政策設計時必須堅持以下思路:在推進“營改增”改革的背景下,通過出口退稅政策的完善來促進服務貿易的出口規模,提高服務貿易競爭力,減少服務貿易逆差并實現服務貿易出口結構的優化。具體對策如下:
(一)盡快完成“營改增”改革,擴大服務貿易出口的退免稅政策覆蓋范圍
目前,我國“營改增”并不包含金融、保險以及生活性服務業,因此這些領域不能享受出口退免稅的優惠政策。而這些行業是目前國際服務貿易重要爭奪空間,因此只有加快改革步伐,才能早日將這些行業納入到退稅機制中,提高這些行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在改革并未完成前,財稅部門可以制定相應的過渡政策,比如在這些行業實行差額稅收制度,一旦該項服務出口到國外,可以對此項營業稅免征。并且在已改革行業中,對出口退稅的范圍進行調整,將智力密集、技術密集和高附加值現代服務納入到退免稅范圍,實現結構調整優化。
(二)完善對服務貿易出口退稅的管理機制
一方面,要完善退稅流程,提高執行效率。財稅部門應該從人財物三方面加大對完善退稅流程的投入,特別是借助現代科學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參考先進國家的機制設計,并結合我國服務貿易的實際,對現有的流程進行調整,簡化企業申報流程,提高退稅執行效率;另一方面,政府有關機構還要加強對退稅的審核和監督,防止騙取退稅資金的現象出現,并通過法律法規加大對出口騙稅的懲處力度。
(三)建立合理的退稅資金分擔機制,保證退稅資金來源
為了保證退稅制度的正常運行,必須有足夠的財政資金支持。對未改革的行業,由于仍然征收營業稅,而營業稅屬于地方稅,如果要實行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相應的資金由當地政府承擔。對于目前已經改革的行業,財政部門規定退稅資金的保障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負擔,具體分擔辦法是中央統一管理,超出中央核定的部分由中央與地方共同分擔,比例為92.5:7.5。但是,“營改增”后,我國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并未同步調整,地方財政減少明顯,壓力較大。因此,在促進服務貿易出口的政策導向下,退稅規模也會相應增加,這也會進一步加重地方財力負擔。為解決以上困難,可以考慮提高地方退稅基數或由中央完全承擔兩種辦法。
[1]殷明,葉永青.“營改增”試點中的服務貿易出口稅收優惠政策探究[J].稅務研究,2013,1:64-65.
[2]商務部綜合司.2014-2015年一季度中國服務貿易狀況[EB].:http://cn.chinagate.cn/reports/2015-05/15/ content_35581288.htm
[3]李剛,李俊.中國服務貿易的未來競爭優勢——基于比較優勢動態的分析[J].學術前沿,2015,05:64-73.
[4]商務部.中國服務貿易統計2014[M].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14.
[5]黃麗華.我國服務貿易出口退稅政策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4.
[6]陳賀菁.我國服務貿易競爭力分析及財稅支持體系的構思[J],揚州大學稅務學院學報,2008,4期
F719/F8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