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龍 于梅
根據英國企業司庫協會Association of Corporate Treasurers,(簡稱 ACT)所定義的企業司庫職責,其內容涵蓋以下五個方面:公司理財;資本市場與融資;現金與流動性管理;風險管理;司庫運行與控制。根據這一內容,企業司庫需要從資金管理的角度負責流動性管理、全面管理企業財務風險、安排企業內外部的融資、進行短期和長期投資、管理企業與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關系,制定和執行企業司庫管理的政策和程序,是一套財務管理理財職能系統。企業司庫管理系統結合財務管理信息系統的組織架構特征與變革,逐步構建了一套戰略決策層、操作層、基礎流動性管理層的組織架構體系。企業司庫人員的勝任能力恰恰是指完成這些職責并達到既定標準的勝任能力。
當前,我國從事企業司庫人員的現狀與外資企業、尤其是一些已經建立完善司庫體系的跨國公司相比具有很大差別。與國外相比,我國企業司庫人員大多來自于會計部門,其知識與技能背景大多局限于會計和財務管理方面,缺少資本市場、融資管理、戰略管理、公司治理、風險管理等方面的專門知識與經驗。加之,我國企業司庫管理工作責權不明確,業務條理不清,造成司庫人員的工作職責局限于現金管理,甚至是簡單的流動性風險管理,難以真正發揮企業司庫部門的服務與管控、服務于戰略的目標。事實上,司庫管理所從事的工作不同于傳統的會計,甚至財務管理工作,其所從事的是一種戰略性的財務管理,該部門的決定直接影響到一個企業的盈虧以及財務狀況。司庫人員處于企業與銀行之間的層面進行工作,這個工作不是后臺性的,而是多元化的,需要與企業內外部的利益相關者打交道,這對一個組織的生存和成功是至關重要的。
從工作職責履行的角度來說,研究企業司庫管理人員勝任能力的標準和要求,有利于從事企業司庫的從業人員更好地履行職責,真正發揮和履行企業司庫更高級別的職責,而不是簡單的企業資金的流動性管理。從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來說,有利于在招聘、培訓、職業發展、考核等環節建立和按照一定標準進行管理,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應急式管理,以利于企業司庫隊伍的長遠發展。
在國外,企業司庫被認定為一種職業,并建立有自身職業發展所需求的勝任能力標準。
對此,美國的AFP(The Association for Financial Professionals)認為,企業應該結合所處行業或自身業務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宜的行為準則。行為準則是企業財資人員開展財資活動的行動指南。通過行為準則可以明確區別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行為,借此鼓勵符合道德標準的行為。AFP所界定的行為準則內容包括:(1)保守秘密。保守秘密是指企業財資人員不得將認為需要保密的信息透露到企業之外。這些信息包括銀行賬戶信息、公開披露前的公司財務信息、信貸協議、系統密碼、客戶與供應商信息等。(2)利益沖突。行為準則嚴厲禁止任何引發利益沖突或可能造成利益沖突的行為發生。例如,對員工當前和潛在的銀行以及供應商索要和接受禮物的行為。(3)外部活動。在一定范圍內企業員工可以參與公司外部的商業活動或投資,但從事該活動時,不得影響公司業務的開展或與員工的基本崗位職責產生利益沖突。一般來說,員工的對外商業活動或者投資應該由管理層進行審查。(4)員工行為。在職司庫的員工行為或者個人習慣不應對公司產生負面影響。(5)合規。(6)保護舉報人。這是一種風險管理文化。司庫人員如果發現管理不當行為,或董事會認為高層管理人員沒有按照符合股東的最佳利益方針的行為行事時,員工可以自由上報,而不會產生重大的個人或者職業上的風險。
英國ACT認為,司庫工作與其他財務職能不同,其重點在于現金、風險和市場。其使用的工具和系統以及在運營和戰略層面與商企互動等方面十分復雜,因此司庫人員需要具備一些非常專業和有難度的技能。一個合格的司庫從業人員應該具備三項技能:商務技能、行為技能與技術技能。如圖1所示。
其中商務技能包括財務管理技能、知識及信息管理技能、計劃和項目管理技能。行為技能包括商業動機和組織能力、自我認知與管理能力、影響能力、合作溝通能力。技術技能內容最為豐富,涵蓋職業背景知識(企業背景與會計、稅務監管背景)、道德與公司治理知識、風險管理技術、公司理財技術、司庫運營技術。根據英國ACT(2014)的調查表明,司庫從業人員30%的時間用于戰略性事務,30%的時間用于處理職能性事務中,風險管理能力是司庫從業人員最應該具備的技能。作為司庫從業人員應該具備的能力,按照重要性進行排序,依次是:風險管理(包括外匯、利率、商業(包括傳統的保險)、大宗商品、運營和養老金風險)、流動性管理、現金管理、司庫運營、長期融資、金融市場與金融工具、公司理財、司庫政策與報告、自動化系統及其解決方案。對于一個年輕的司庫從業人員來說,最容易欠缺的技能包括(排名前五位)金融市場與金融工具、公司理財、風險管理、長期融資、司庫政策與報告。
從現有的資料來看,英國ACT關于司庫人員的能力素質的論述相對較為系統,為我國企業構建司庫從業人員的勝任能力框架提供了豐富的參考資料。美國AFP則更多地局限于職業道德的行為技能層面,但其從職業道德層面也為我國企業司庫從業人員提供了系統的參考。
注漿包括注漿量、注漿壓力、注漿濃度3個參數。設計注漿量每根樁水泥用量為3 t,注漿流量控制在75 L/min以下;注漿壓力根據注水試驗數據和以往類似工程的施工經驗確定,當注漿壓力長時間低于正常值、地面出現冒漿或周圍樁孔串漿時,改為間歇注漿,間歇時間為30~60 min;注漿濃度根據土的飽和度、滲透性確定,由于地基土為砂性土,滲透性好,水灰比選用0.45~0.65,先用稀漿,隨后漸濃,最后注濃漿。
筆者認為,企業司庫從業人員的勝任能力框架設計,不能撇開系統的勝任框架設計基本理論,而應在遵循這一基本理論的基礎上,考慮企業司庫從業的職責范圍來設計勝任能力框架。
20世紀初,被稱為“管理科學之父”的泰勒開展了對“管理勝任特征運動”的研究,被人們普遍認為是勝任能力研究的開端。1973年,美國哈佛大學的戴維·麥克蘭德(David McClelland)教授發表了“人才測量:從智商轉為勝任力”(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一文,正式提出了“勝任能力(Competency)”這一概念,對勝任能力的研究起到了開創性的貢獻。此后,關于勝任能力各種研究層出不窮。但其中影響最大、運用最廣泛的仍然是麥克蘭德教授(1994)對“勝任能力”進行的最終描述,他認為:“能區分在特定的工作崗位和組織環境中績效水平的個人行為特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知識、技能、社會角色、自我概念、特質和動機,它具有客觀性、與環境密切相關和行為導向三方面的特點?!辈⑦@些區分為“冰川以上”顯性的基準勝任能力和“冰川以下”隱性的鑒別勝任能力,即著名的勝任能力“冰川模型”。
隨著勝任能力概念的提出與內容的不斷完善,人們開始將其運用到各種職業領域的研究之中。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國家或地區逐步開始了對CEO、CFO、AICPA、ACCA和CGA等職業勝任能力的研究。
設計企業司庫從業人員勝任能力框架的目的在于找尋驅動司庫這個崗位高績效的各種因素,期望通過對比勝任能力模型所列出的勝任能力要求,找尋司庫從業人員應努力的方向,將培訓與開發的重點放在解決司庫從業人員所缺乏的勝任能力上,真正將模型應用于實踐。根據麥克蘭德教授提出的“冰山模型”,后續的眾多職業所設計出來的勝任能力模型幾乎都基于這個經典,因此,我們的研究也不例外。在“冰山模型”中所提出來的知識、能力、社會角色、自我概念、特質和動機六個要素中,僅有知識和能力要素是處于顯性的,是易于被培養、開發和評價的要素,其他幾個要素則屬于隱性的,難以被培養、開發和評價。因此,從模型應用于實踐的角度來看,本文傾向于將司庫從業人員勝任能力要素定位為知識和技能。根據英國ACT協會的觀點,司庫已經逐漸發展成為一種職業,這種職業必然存在區別于其他職業的職業價值觀、行為操守,可以將它籠統地概括為司庫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
因此,企業司庫從業人員勝任能力的總體框架包括三部分,即司庫從業知識、司庫從業技能、司庫從業道德。
1.司庫從業知識
從目前關于知識的分類來看,具有復雜性和一定的難度。知識分類呈現出無限多樣性。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采用并改造了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2003年在《成為勝任的職業會計師》報告中提出的職業知識分類:一般知識、會計與相關知識、信息技術知識、組織與經營知識等,將司庫從業人員的知識分為:基礎知識、應用知識、環境知識。
(1)基礎知識?;A知識是指通過普通的國民教育所能獲得的基礎、廣泛的一般知識,它是能夠為司庫的職業生涯提供核心技術的基礎知識,這些知識為司庫的后續教育學習和相關專業學習提供了基礎。基礎知識的核心內容包括:經濟學基礎知識;會計基礎知識;管理學基礎知識;金融學基礎知識;統計學基礎知識;信息技術基礎知識等。
(2)應用知識。應用知識是指在執行具體的司庫業務時,為達到最恰當有效的實務標準、履行職責并進行合理的職業判斷所必須具備的綜合應用知識。其核心要解決三個核心問題即投資方向(其財務標準可概括為投資收益是否足以覆蓋籌資成本,并補償相關風險)、如何籌資(根據目前的現金情況,需要多少籌資、以及籌資的條件、成本和地點)、怎樣控制風險(投資、融資、現金流動性風險是否可接受、利率、匯率、大宗商品價格和一些災害風險,以及一些面臨的通貨膨脹等其他風險如何管理)。因此,應用知識的核心內容包括:司庫部門的運營與治理、現金與流動性管理、營運資本管理、金融產品與金融市場、資本市場投融資管理、信用管理、金融風險管理、司庫會計知識等。
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司庫所涉及會計準則的一個特點是變化快,而且幾乎沒有任何領域的變化速度能超過司庫涉及的會計準則。目前來看,《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日益成為全球的標準,其中有三項主要的國際準則尤其影響司庫工作:《國際會計準則》第32條(AASB 132) 包含金融工具的列報和披露;《國際會計準則》第39條(AASB 139) 包含衍生品和對沖決定的會計處理;《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7條(AASB 107)包含金融工具的列報和披露內容。司庫會計的知識主要涉及:對沖決定如何做出?包括稅務影響在內的經濟情況以及會計規則是否得到考慮?是否具有處理所有披露要求的程序?企業是否確保會計工作的變化不會違反貸款契約?
(3)環境知識。司庫管理容易受到來自國際乃至當地法規體系、政策以及外匯管理的挑戰。環境知識是指司庫所涉及的金融監管制度、貨幣政策、國際會計準則、資本市場相關法律、政策及所屬行業的特殊業務知識。從組織上來說主要涉及國際上的金融穩定委員會(FSB)、國際清算銀行(BIS)及其下設的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BCBS)、支付與結算系統委員會(CPSS)組織、國際證監會組織(IOSCO)、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FATF)、國際保險監管機構協會(IAIS)、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從國內來看,涉及到的組織主要包括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財政部等組織。
2.司庫從業技能
技能是指個體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練習而形成的智力活動方式和肢體的動作方式的復雜系統。司庫從業人員的從業技能是在從業知識的基礎上,運用知識的能力。從業技能也是司庫從業人員勝任能力的核心,具備相應的技能是開展司庫工作的前提條件,如何更好地把知識運用到司庫工作中、如何通過司庫工作整合已知和未知的知識是比掌握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技能。
根據技能在傳統教育理論中的劃分結果,按其性質和特點可以分為: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智力技能是指在頭腦中對事物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的智力活動。操作技能指由大腦控制機體運動完成的動作、本領。司庫人員的智力技能主要包括:分析判斷能力、理解業務的能力、規劃與設計能力、問題識別及解決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應變能力、壓力管理能力、系統思考能力、組織領導能力。司庫從業人員的操作技能主要包括: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組織協調能力、持續職業發展能力、影響他人的能力。
3.司庫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是同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系的符合職業特點所要求的道德準則、道德情操與道德品質的總和,它既是對本職人員在職業活動中的行為標準和要求,同時又是職業對社會所負的道德責任與義務。司庫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直接影響到司庫部門的聲譽,因此,需要司庫從業人員在從事司庫專業活動時應該持續關注自身的職業形象,以表現出自身的專業勝任能力。其職業道德內容包括:(1)專業勝任。即司庫從業人員應該持續獲取從業知識與技能、誠實履行專業職責,并符合法律、監管、技術實踐的標準和要求。(2)保密。對在業務活動中知悉的信息要注意保密,更不能直接或者間接通過第三方利用這些信息獲取非法利益,當然,如果有法律要求的情況下,必須按照要求及時披露這些信息。(3)正直誠信。在所有交易中保持誠信和準確,不從事任何有損公平和專業水準的活動,避免利益沖突,不得濫用金融工具擾亂金融秩序,在保密的原則下真實披露所有影響交易的相關信息。
隨著我國財務公司金融服務領域的拓展,其所承擔的職責范圍越來越具有國際上的“司庫”屬性。此外,中央國有企業走出去及更多的民營跨國公司的出現,參考國際司庫的運作,具備專業司庫能力的人才需求變得越來越強烈。這也是我國企業財務人員從會計走向金融的一種必然結果,也應該是財務管理的應有之義。從企業司庫的職責范圍來看,其涉及的內容橫跨會計、管理、金融、經濟學等多個學科領域,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會計專業背景所能承擔的,其必將隨著司庫職責的拓展呈現出更多的勝任能力需求,會涉及到大量的分析與判斷,必須不斷提高相關人員的專業素質與勝任能力,以保障司庫工作有效開展。
1.張慶龍,企業司庫在企業集團中的角色定位與職責范圍.中國注冊會計師.2015(1)
2.張慶龍,我國企業內部審計職業通用勝任能力框架研究——基于問卷調查的分析.會計研究.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