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群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9)
基于麥可思中國大學生畢業半年后社會需求與培養質量的抽樣調查數據,在不愿意推薦母校給親友就讀的2010屆大學畢業生中,有12%是因為“師生課外交流不夠”。該調查遍及全國31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覆蓋2093所高校、分部、分院,其中高職高專院校1009所(包括本科院校的高職高專部)。其實,在高校除了輔導員(班主任)或直接從事學生工作的高校教師與學生尤其是學生干部溝通交流較多外,其他任課教師(包括專業教師)除了課堂教學外,幾乎與學生沒有溝通交流。很多學生反映,只有在入學教育時、每周的班會和例行點名時才能和老師交流一下,更別說與其他專業教師的溝通與交流了。除了上課,難覓專業教師的蹤影,即使有些學生主動找教師交流探討,也要在課后即時請教,否則一些無需坐班的教師就回家了,想要與教師交流就只能是下次上課時了。
以上種種就是絕大多數高校師生關系的真實寫照,這對于學生自覺性高的本科院校來說,可能關系不大,但對于自覺性不高的高職高專學生而言,缺乏與教師的溝通交流將嚴重影響學生的學業和大學生活。很多高職學生認為自己是高考的失敗者,進入高職學習是不得已而為之,還有學生認為自己從來就不是優秀學生,進入高職學習是順理成章,他們對學習、對生活、對社會、對未來缺乏熱情,甚至迷茫而困惑,需要教師進行引導和幫助、關心和愛護。
人才培養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學生能否成才不僅取決于課堂教學效果,更需要教師與學生的課外交流與引導。如果專業教師帶著PPT趕場上課,課上口若懸河,課下人走茶涼,影響的不止是師生關系,還有學生的健康成長,也會牽涉到學生的在校體驗,以及對母校的認同感和滿意度。因此,以立德樹人為己任的高職專業教師,應走近學生,走進學生的心靈,利用一切機會接近學生,抓住機會了解學生,幫助學生,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而積極的師生交往不僅有利于教師的因材施教,也有利于學生的順利成長。
很多高職學校長期以來沒有生均撥款,辦學經費有限,教師辦公條件較差。有些學校考慮到普通專業教師無需坐班,根本沒有為其配備電腦等辦公設備,甚至專任教師大多沒有專用的辦公室,教師無法在學校備課。這養成了廣大專業教師有課來校上課,無課回家備課的習慣。除了學校會議、每周固定業務學習的時間外,很少能看到專業教師在學校辦公,導致師生間普遍缺乏交流。
高等教育大眾化后,高職學校大量擴招,規模不斷擴大,尤其是招生就業好的品牌高職學校更是如此。教師數量增長遠遠趕不上生源迅速擴大的速度,造成部分高職學校師生比嚴重不足,廣大專業教師教學工作量大增,再加上教師有科研、育人、社會工作量等各種績效指標,使得廣大教師工作壓力大,缺少與學生溝通交流的時間和精力。
教師應加強師德修養,塑造完整、健康、和諧、美好的人格,提高學術修養和人格魅力,熏陶感染自己的學生,不但要傳授學生專業知識,還要提升學生的品格與情操,這就是“立德樹人”。而主動與學生溝通,加強師生交流,正是教師立德樹人的重要環節。在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這就是“言傳身教”。但是,很多高職教師忽略了這一點,他們滿足于課堂教學效果,滿足于學生技能的提高,而忽略了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忽略了立德樹人的根本。
很多高職學校把育人工作作為教師績效考核的重要指標,引起廣大教師對育人工作的重視。比如鼓勵教師兼職輔導員工作,把是否當過班主任作為評聘職稱的必要條件,這有利于教師加強學生管理工作,有利于教師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但是由于缺乏細化標準,育人工作往往很難界定。特別是對于已經當過班主任,又沒有職稱評聘要求的專業教師,育人工作很難具體量化,與學生溝通交流與否及其交流程度很難考核。
師生溝通交流是影響學生成長的重要因素,是高職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建立在溝通交流基礎上的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更主動地參與學校內外的教學活動,增進他們的知識與才干,可以做到教學相長,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因此,選擇師生間合適的話題和交流方式,拓寬師生間交流的領域和渠道,是高職教師應該關注并身體力行的重要內容。
課堂是師生間、生生間對話、交流、探究的大舞臺。高職教師盡管對課堂教學較重視,但課堂教學中的交流仍存在兩大問題,一是量不足,二是質不高。課堂上真正與教師互動的學生極少數,一般是學生干部和個別成績好的學生。交流的話題主要是課堂內容或課本知識,學科以外的內容交流得很少。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把課堂真正還給每個學生,使所有學生在高度平等、和諧、民主的交往互動中,開放心態、張揚個性、釋放潛能。教師在教學中應主動創造各種條件,構建激勵每個學生高度參與的機制,讓學生主動地投入課堂學習。當學生不能流利回答問題時,教師應多多啟發和鼓勵,循循善誘,進行引導,提高他們在課堂上的發言水平,增強其學習能力。
高職學校可以采取措施加強師生交流,比如要求每個專任教師制定每學期師生交流計劃,公布師生交流時間安排。每位教師的師生交流時間向所有學生開放,對專業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提出具體量化指標。師生交流內容是非限定性的,可以探討與教學相關的問題,也可以討論學生關心的其他問題,如個人的職業生涯、學習計劃、興趣愛好、社會實踐、校園活動、實習就業等內容。
高職學校在考核教師育人工作時也可以增加一些量化指標,比如育人工作增加訪談一定數量學生的指標,并有跟蹤記錄。可以制定教師與學生訪談表,將訪談時間、訪談內容和學生簽名、學生聯系方式等納入填寫內容,便于學校抽檢。
為了密切師生聯系,促進教學相長,高職學校可以建立心理咨詢中心、大學生學習輔導中心、就業創業指導中心等活動中心,定期安排相關專業教師進行指導,搭建師生交流平臺。高職學校為這些活動中心提供配套的辦公、會談、查閱資料等設施。比如大學生學習輔導中心可以根據學生需要安排教學名師、學生喜愛的教師及特色課程教師,最好能涵蓋所有專業教師,定期進駐中心對學生進行學習指導。該中心除了為師生交流搭建平臺外,還可以通過個性化教育方式來滿足學生多元化學習需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升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心理咨詢中心則安排有資質的教師定期對學生進行心理疏通和積極干預。就業創業指導中心安排有創業經驗的教師對學生進行創業就業規劃與指導。總之,教師可以利用這些師生交流平臺開導一些心里有疑問的學生,為學生補習功課,或者指導他們就業創業。學生可以和教師預約面談,一對一地交流,除了本專業知識以外,還可以就專升本、專業技能競賽等問題深度咨詢教師。
高職課程改革強調學生學習知識的建構性,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關系的平等性,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支持者、促進者和協助者,而不是絕對領導者。部分高職學校實行“導師制”,即中級以上職稱的專業教師到固定專業班級當學生導師,指導學生專業學習、實習就業、創業、職業生涯規劃等,直至學生畢業就業。導師不同于輔導員或班主任,他側重于對學生進行專業指導,引導學生學好專業知識,了解行業動態,掌握專業技能,順利就業創業。導師要深入所帶班級,接近學生,了解學生,關愛學生,使學生逐步克服一些心理障礙,同時還要多與學生交流,給學生創造寬松、平等、自由交流的氛圍和環境,引導其成人成才。
針對目前高職學校師生交流不夠,特別是師生課外交流不足的情況,在當前信息化教學改革的推動下,可通過構建教學網絡平臺來促進師生課外交流,既有助于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也可以增加師生感情。
構建教學網絡平臺,專業課程以“精品資源共享課”或“微課”等形式實現課程資源上網,為教學輔助提供一個快捷、有效、統一的一體化交流平臺,整合教學資源共享、課程信息發布、課程答疑、課程考核等具有高實用性的功能。教學資源共享分為教師課程資源和課程相關資源;課程信息發布指師生發布課程信息、教學資料,以便信息資源共享;課程答疑指網上提問、解答、討論、瀏覽,對有價值的問題歸檔;課程考核則通過測試、討論、進階等方式對學生自主學習情況進行考核評價。
此外,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微信、QQ、教學博客等移動終端與學生互動,將互動從課堂延續到隨時隨地,實現時間和空間上的連續,拓展師生交流渠道。專業教師可以利用實習實訓帶學生到企業調研,指導學生參賽,建立專業協會等各種形式,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
[1]王德明:打造師生溝通交流的綠色通道[J].西部素質教育,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