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霞
《狼圖騰》的敘事特色
■李麗霞
改編自姜戎同名小說的電影《狼圖騰》立足于大自然平衡的角度去探討依存于草原大命前提下的人、狼、羊等的關系。正如導演讓·雅克·阿諾所言,《狼圖騰》講述的是一個愛的故事,對草原的愛、對蒙古族文化的愛、對蒙古人的愛。在敘事過程中,采用了獨特的敘述視角和多樣化的敘事手段,通過狼羊大戰、狼馬大戰等驚心動魄的場面描述,推進劇情。從生態平衡視角去探討人與人、人與狼、狼與羊之間的關系,完成了對小說原著主題的凝練與升華。
《狼圖騰》這部電影改變在姜戎的同名小說《狼圖騰》,影片由導演讓·雅克·阿諾進行拍攝,耗時五年,才拍攝完成,一經上映,取得了十分良好的票房成績。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借此片體現出的人文情懷令人動容。
故事講述了上世紀60年代,北京知青陳陣和楊克來到了內蒙古額侖大草原插隊,加入了蒙古族牧民畢利格老人以及他的兒媳噶斯邁一家所在的生產隊,從此開始前后幾年的放牧生活。從他者的眼光觀察游牧民族,從旁觀到逐步融入,到由衷熱愛,陳陣對游牧文化的認識由淺入深,對狼的認識也不例外。從先入為主的“惡狼”觀念到逐漸了解了這種動物后的對狼的迷戀,甚至有了想自己養一只屬于自己的小狼的念頭。“草原大命”的游牧民族的樸素的生態觀念,與以場部主任包順貴為首的生產隊的開荒種地,滅四害特別是史無前例的滅狼運動,讓狼群和人類之間的關系陷入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自然與人的關系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電影中人羊大戰、人馬大戰、人狼大戰等場面驚心動魄,以壯美悲情的場面形象展示了草原生態鏈條的殘酷與自然法則。讓·雅克·阿諾在《狼圖騰》中以自然主義風格記錄人與自然的種種問題。筆者將以其敘事特色為研究對象,充分分析其中所蘊含的深層含義。
首先,冷靜的敘事角度。《狼圖騰》采用了追憶的形式,以陳陣的回憶拉開序幕。但在敘事過程中,秉承的則是冷靜客觀的態度。影片之中對于失落的一切——草原、狼群、自然等方面的探索,都以冷靜的旁觀者的角度進行探索與觀察。《狼圖騰》并非對于逝去的自然與生活的祭奠,我們可以看到其中的狼性,也看到了導演所要呈現的人性。包順貴在影片中是與做為“草原大命”的沖突方存在,但他卻又非單純反面人物出現,他身上明顯帶有時代烙印,相信“人定勝天”,甚至為了滅狼不擇手段。他下令保護芍藥花,卻無視天鵝為珍稀動物,但同時他也對畢力格老人表示了應有的尊重,對開拓新的草場充滿熱情。特別是滅狼行動中,汽車追狼的那一場面,飛馳的汽車,飛奔的狼,從人口中吐出的狼奔跑歷程的記錄,奔跑至極限的轟然倒地的狼,以跳崖自殺的方式結束自己生命也不愿屈服的狼······在冷靜的敘事中,以人物自身的行動暴露了以包順貴為代表的人類在面對大自然的無知與粗暴。

其次,敘事中地情感表達。影片中的知青陳陣與楊克,他們作為草原中的過客,是草原上游牧民族的他者存在。對于游牧民族而言,他們是外來者,他們有知識有文化,對他族的文化及歷史抱有天然的好感。如阿諾導演所言,《狼圖騰》講述的是一個愛的故事,對草原的愛,對游牧文化的愛,包括對狼的愛。因為愛,所以反思,反思人與人,人與狼,人與自然的關系;因為愛,所以在對待小狼的問題上,不惜一次次冒險,甚至不惜扔掉用于做飯的牛糞,不惜冒犯周圍的牧民。因為愛,對蒙古女人嘎斯邁及草原上的智慧老人畢力格充滿敬意;因為愛,所以對自然表現出了應有的尊重。面對草原所遭受的巨變及自然與文明的強烈沖突,有著他們自己的認識與反思。他們對包順貴滅狼政策的不同意見,對狼馬大戰中關于馬倌責任的問題的爭論及對于過度開發的反思,均體現了人類征服自然的過程中對自然所產生的破壞。為了詮釋愛,導演甚至不惜犧牲掉巴圖,讓原著中原本只是在狼馬大戰中受傷的巴圖在電影中身亡,為原著中并不出現的陳陣與嘎斯邁的愛情提供條件。作為草原上勇敢堅強的女性代表的嘎斯邁,影片中通過陳陣對她的愛彰顯對游牧民族文化的認同與喜愛。為了給人以希望,電影中也給予了陳陣所羊的小狼以光明的結局,以小說中的小狼的死亡相比,電影中的小狼獲得了自由。小狼重獲自由并非得益于陳陣,而是得益于嘎斯邁,甚至還安排了陳陣與獲得自由的小狼的驚鴻一瞥,代表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愿望。
其次,動物敘事主線,讓·雅克·阿諾是最會拍動物的導演,在這部電影之中,在影片之中充分展現了對于自然的致敬。在最懂得草原的老人畢力格那里,古老的經驗演變為了堅定的信仰。草原的人們懂得狼的生存之道,所以對狼充滿敬畏之情。影片將文明視為一個外來者,生產隊、知青,都是破壞了這種生態平衡的存在,在草原之中,狼性無所依存之日,即為生態鏈條斷裂之時。以畢力格老人為代表的牧民的古老而樸素的“草原大命”的信仰,與以包順貴為代表的外來者“人定勝天”的理想形成了對立。這種對立的處理,延伸到敘事之上,所呈現的正是這種艱難的敘事,在電影中的表現為人與狼的對立依存關系。狼會給牧民帶來災難,但它的存在,又制約著黃羊和獺子、鼠類等肆虐,客觀上又保護了草原,促進了草原馬的優勝劣汰。因此,狼這一敘事主線同樣也不可忽視。這種動物的敘事過程,也正是人與狼、自然與文明的表現形式。
導演讓·雅克·阿諾,從中立的敘事視角出發,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前提下,對人與狼的關系及狼的殘忍與智慧進行展現。狼在故事之中是電影的主角,也充當著喚醒人性的任務。電影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小說中對于狼性的過于高揚,代之以生態平衡視角去探討人與人、人與狼、狼與羊之間的關系,完成了對小說原著主題的凝練與升華。如果說對于人類而言,人類征服自然的腳步注定不會停止,但對于人類來說,過渡開發和利用自然所帶來的一系列后果,卻又是我們人類必須承擔的。區主任包順貴作為人類在生態環境中的代表,既代表了人類文明征服自然的努力,也體現了人類對自然掠奪過程中對自然生命的藐視及對草原生態平衡的破壞。
事實上,影片所呈現的遠不止人與自然這么簡單,也不單純的是人與自然如何尋求平衡這么著高尚。通過本片,我們看到的,是工業文明與游牧文化的沖突,人們在接受自然的給予,但是單純的依靠自然,在現代社會當中,并不可取。但是改變游牧民族祖祖輩輩的生活方式也也是痛苦的。現代科技的發展與固有的生活方式發生沖突時,如何在傳統與現代文明中尋求一種平衡,利用現代科技造福人們生活的同時,保護環境,在草原追求自然與人類的和諧共處同樣也是游牧民族及決策部門所面臨的問題。
總之,《狼圖騰》這部電影以嚴謹的態度,自然主義風格,以獨特視角,通過人與狼的不同的敘事主線,給我們呈現出了獨具特色的動物敘事的典范之作。
(河南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