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伴隨人類時間久遠、與人關(guān)系密切;加之形體適中,攻擊力差,對人幾乎毫無威脅;又因其食草,而產(chǎn)出者卻是奶、肉、毛、皮;且其性格溫順、易于馴服,故而成為人類最早飼養(yǎng)的動物之一,在古人心目中占據(jù)重要位置,且被賦予種種文化含義和象征。
首先,羊是孕育文化、啟發(fā)智慧的靈物。“羊”是象形字,“象頭角足尾之形”(《說文》)上古人過的是游牧生活,而羊長得壯,繁殖得多,被視為是吉祥之物。不過,“祥”字是后來才有的,“吉羊”即是后來的“吉祥”,《說文》解釋“羊,祥也”。古人以象形之法造出“羊”字,又因之大展其用。在《漢語大字典》中,以“羊”為部首的漢字竟達200多個,充分說明其對先民生活的巨大影響。
其次,羊象征美麗、善良和美味,是承載文化的載體。漢字中的“美”字,即由“羊”和“大”兩字組合而成。羊大為美,乃是古人實用主義審美傾向的生動體現(xiàn)。因為羊的形象在上古人眼中是漂亮的,所以,甲骨文的“美”字,最早從羊的形象得來。同時,羊是溫馴忠厚的,于是便有了“善”字;又因為有跪乳之禮義,故繁寫的“義”字,也帶著“羊”字。而羊肉鮮美可口,可做出各種菜肴,所以“鮮”字從“羊”,從另一個方面也折射出古人對美食的喜愛。
羊可以承載藝術(shù)。在早期的原始文化遺存中,羊的形象活靈活現(xiàn)。斑駁的巖畫中,有它們壯碩的身影;陶器的圖案里,有它們美麗的面容。從商代的“四羊方尊”“三羊銅罍”,到漢代的“羊型銅燈”、唐代的“三彩陶羊”,直至當今的年畫、剪紙等各種民間工藝品,羊的各種形象隨處可見,給世世代代的人們帶來了莫大的審美享受。
再次,羊是安泰、祥和的象征。古語有“三羊開泰”之說。考“三羊開泰”本應(yīng)作“三陽開泰”,最早出自《易經(jīng)》。舊時常用“三陽開泰”作為新年起始的祝愿之辭。而“羊”與“陽”同音,久之便訛為“三羊開泰”。而且,后人還附會出“三只大角羊聚立于一處”之特定造型,成為婦孺皆知、人人喜愛的吉祥之物。同時,羊是美好、正義、清正廉潔的體現(xiàn)。因羊在古人心目中擁有正直、美好的形象,久之,人們便將其神化為正義的象征。戰(zhàn)國時,秦楚等國的御史、獄吏等執(zhí)法者皆著帶有獨角神羊圖案的冠服,以示莊嚴、公正、神圣。此獨角羊名“獬豸”,作為秉公執(zhí)法的象征,其形象一直用作歷代執(zhí)法者官服的圖案,直至清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