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宗艷
車向忱(1898—1971) 不僅是中國著名的教育家,也是杰出的抗日救亡運動領導人、優秀的共產黨員。青年時期,他堅持“救國要先教民”的信念,提倡并推廣平民教育,宣傳愛國思想。“九一八事變”后,他毅然投身戰場,與戰斗在白山黑水間的抗日義勇軍結下了不解之緣。

遼寧省實驗中學校園內的車向忱雕像
車向忱,原名車慶和,1898年5月7日出生于法庫縣顧家房村一個讀書人家庭。1919年,正在北京大學高等補習班讀書的車向忱積極參加了“五四運動”。1925年,車向忱回到沈陽,推廣平民教育,宣傳反日愛國。1929年,車向忱同閻寶航、張希堯等發起組織“遼寧省國民常識促進會”并被推選為該會主任。在張學良的支持下,到1929年,車向忱共辦起城市平民夜校41處、農村平民學校200所,遍及全省20多個縣。由于他的“窮干、苦干、實干”精神,再加上長得和甘地有幾分相像,車向忱曾被東北軍的王以哲將軍贊譽為“東北甘地”。“九一八事變”爆發后,沈陽城很快淪陷,車向忱的教育救國夢想破滅了。他毅然投身戰場,尋找新的救國道路。
“九一八事變”的第二天,車向忱告別懷孕4個月的妻子翟重光和3個孩子,聯絡了東北大學的張希堯、苗可秀、張雅軒等40多名學生,相繼奔赴北平。在張學良的支持下,車向忱和張希堯、苗可秀等人借用江西會館,組織了有100多名東北流亡青年參加的學生軍,給抗日義勇軍培養骨干力量。
1931年9月23日,車向忱找到在北平新婚不久的原國民常識促進會干事黃宇宙,動員他帶著張學良的密信潛回東北,去遼東協助組建義勇軍。黃宇宙慨然允諾,潛回東北,聯絡通化、桓仁等地的抗日武裝聯合成立了遼寧民眾抗日自衛軍。
1931年9月26日,車向忱與先后到來的同鄉好友高崇民、閻寶航、盧廣績、陳先舟等,共同商議,決定在“東北同學抗日救國會”“東北同鄉反日救國會”“抗日救國會”的基礎上,擴大組織,成立一個東北民眾抗日團體,定名為“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以下簡稱“救國會”)。該會以“抵抗日人侵略,共謀收復失地,保護主權”為宗旨,于9月27日召開成立大會。
1931年11月初,車向忱受“救國會”派遣,率領楊毓秀、莽大林、任子平等7名青年趕赴南京,費盡周折見到了蔣介石,向他提出“出兵抵抗日寇侵略,收復東北失地”“援助東北抗日義勇軍”“中蘇復交”等7項要求。可是,蔣介石對此不予理睬,揚長而去。此事深深教育了車向忱等人,他們拋棄了對國民黨政府的幻想,決心“自己去干”。
東北淪陷后,以部分原東北軍為基礎,有廣大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參加的抗日義勇軍紛紛揭竿而起。但是,這些抗日力量都是自發的,沒有統一堅強的領導,沒有鞏固強大的后方,國民黨政府執行不抵抗政策,根本不把義勇軍當回事。
1932年1月14日,在“救國會”的一次常委會上,車向忱自告奮勇,要求出關潛入敵后,聯絡與組建東北抗日義勇軍,得到常委們的一致贊同和支持。
1932年2月,車向忱化名楊秀東,扮作去關外討賬的賣藥先生,把“救國會”和張學良用白綾子寫給義勇軍的委任狀和密信藏在貼身棉衣里,由宋黎、李述全陪同,北上慰問各地義勇軍。
車向忱一行經莊河、安東(今丹東)到達鳳凰城(今鳳城),尋見了鄧鐵梅領導的抗日義勇軍。他把“救國會”的委任狀交給鄧鐵梅,還將自己的學生苗可秀介紹給鄧鐵梅。然后又轉回安東,經寬甸、桓仁、輯安(今集安)、通化,穿過積雪覆蓋的遼東山區,到達臨江八道江,尋見了正在醞釀起義的唐聚五。在車向忱的鼓動下,唐聚五抗日的信念愈發堅定。唐聚五于此后成立的救國會遼寧分會和遼東民眾自衛軍,成為“救國會”領導的強大的抗日力量。

“遼寧省國民常識促進會”部分成員合影。左起:宋黎、張希堯、車向忱、張金輝、黃宇宙
車向忱到達哈爾濱時,吉林自衛軍李杜將軍所部在進行了哈爾濱保衛戰之后已退至珠河一帶。車向忱立即趕到珠河,送上“救國會”和張學良的書信。李杜備受鼓舞,在后來寫給“救國會”的信中說:“兄跋涉萬里,毅力堅卓,具此愛國精神,洵可挽回國運,為軍人者能不慚愧……寧愿為國犧牲,決不奴顏屈服。”

抗日戰爭期間,車向忱夫婦使用的手提兜和給孩子縫制的書包
回到哈爾濱,車向忱派宋黎去齊齊哈爾組織義勇軍,自己去滿洲里找義勇軍將領蘇炳文。完成任務后,他又身穿破棉襖,頭戴舊皮帽,化裝成農民,獨自前往北滿大黑河聯絡馬占山將軍。他忍饑受凍,穿過人跡罕至的大森林,終于找到了馬占山的隊伍。拿著車向忱冒死送來的張學良親筆信,馬占山激動得熱淚盈眶,宣誓反攻,并向全國發表通電:“我們決不辜負張副司令和全國老百姓的希望,繼續戰斗,即使剩下一兵一卒也要抗戰到底。”完成使命后,車向忱順嫩江奔赴齊齊哈爾、海倫、拜泉等地,尋訪馬占山舊部鄧文、李海清等,使他們可以與馬占山南北策應,夾擊齊齊哈爾的日寇。
1932年8月27日,車向忱再次回到東北。為掩護來往的抗日工作者,醫治義勇軍負傷戰士,開展聯絡義勇軍的活動,車向忱在哈爾濱道外十六街道開辦了一所名為“大同療養院”的醫院,親任院長。在這里,各路義勇軍的聯絡員以患者或藥商的名義來接洽相關事宜,拿到“救國會”的委任狀、密信、活動經費等;中共滿洲省委的地下黨員也通過“救國會”的關系來接頭,研究工作。車向忱還趕往泰安(今依安)縣聯絡宋喜和、允江以及“壓滿洲”“擋一面”“李波瀾”等山林支隊,鼓勵他們聯合起來打擊日寇,到年末才返回北平。
在日寇的強力鎮壓下,東北各地的抗日力量被迫分散在山區、河套,與敵人艱苦作戰。1933年6月,車向忱秘密承擔了聯絡楊靖宇將軍領導的南滿游擊隊的任務,第三次潛回東北。車向忱從日偽報紙上得知,楊靖宇的隊伍在桓仁縣老禿頂子山,遂歷盡千辛萬苦,與他們取得了聯系。經車向忱聯絡,“救國會”幫助楊靖宇的隊伍募集到了錢款和武器,由海上運交。1934年春,熱河失守,車向忱不顧日機狂轟濫炸,冒著生命危險搶救傷員。
由于東北抗日義勇軍是東北淪陷初期以舊軍隊為基礎成立的自發抗日武裝力量,沒有統一的組織和指揮系統;在與日軍戰斗中,各部義勇軍之間亦不能團結一致,合力御侮;并且不走依靠群眾、聯系群眾的路線,沒能得到廣大勞苦大眾的支持,到1934年初,東北各路義勇軍大部分已相繼潰敗。當時,“救國會”已被迫解散半年多,車向忱又承擔起東北難民家庭教養院的院長工作,負責照顧義勇軍眷屬和東北難民,同時,還參與中共地下黨通過閻寶航、張希堯等,在西山臥佛寺秘密舉辦的義勇軍訓練班的工作。
雖然東北抗日義勇軍隨著歷史的洪流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是車向忱仍堅持在抗日救國的前沿。1935年夏,車向忱應東北軍六十七軍軍長王以哲的邀請赴西安,募捐創辦“東北競存小學”,后來又增辦了中學。義勇軍著名將領王德麟、李春潤等人的子女,一直在競存學校讀書,其家屬也一直得到車向忱的照顧。
抗戰勝利后,車向忱回到東北。1946年6月,車向忱擔任嫩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9月,任東北行政委員會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同時兼任哈爾濱大學校長。1946年10月,車向忱加入中國共產黨。按照黨組織指示,他的黨員身份沒有公開。東北全境解放后,車向忱回到沈陽,任東北人民政府委員、教育部部長。新中國成立后,曾任遼寧省副省長、遼寧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并被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還先后兼任東北實驗學校(今遼寧省實驗中學)校長、沈陽師范學院院長、沈陽體育學院院長等職,為新中國的教育事業做出了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