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述俊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各級領導干部普遍作出響亮承諾,能否兌現這些承諾,關系到領導干部的形象,關系到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習總書記提出,從嚴治黨,必須從嚴治吏。領導干部作為從嚴治吏主體,除了用制度加強約束外,自身更應言必信、行必果,做承諾、曬諾、踐諾的典范,這樣才能贏得群眾的信賴和支持,整個社會才能凝聚起巨大的正能量。

姜述俊(左一)到基層檢查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領導干部要敢于承諾。古語云:“一諾值千金”,就是要說到做到,講究誠信。“三杯吐然諾,王岳倒為輕”,唐代詩人李白形容承諾的分量比大山還重,說的也是這個道理。作為新時期的領導干部,敢于在群眾面前承諾,不僅是政治品質、道德品行的體現,更是一種自信、一種勇氣、一種責任、一種擔當。這種“敢于”,來自于對群眾的責任和對黨的忠誠,來自于敢于面對現實、敢于解決矛盾的信心和決心。一句鄭重的承諾,不僅能化解群眾心中的怨恨與委屈,而且還能拉近與群眾的距離。現實中有些領導干部,信口開河,說大話空話、沒有誠意的話,哄得上級、下級和群眾一時高興,為自己撈取政治資本,有的承諾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圍,有的不敢正視問題和矛盾,都違背了承諾的初衷。“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領導干部對待群眾的訴求,首先想到的應是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解決,而不是亂表態、開空頭支票,輕易承諾后束之高閣。要千方百計、設身處地為群眾排憂解難,不做表面文章,以實際行動提高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滿意度。
領導干部要勇于曬諾。作出承諾,也就是亮出一面鏡子,只有對群眾公開,勇于晾曬,才能更好地接受來自人民的監督,這面鏡子最終才會起到一面旗幟的作用。領導干部居“廟堂之高”,群眾處“江湖之遠”,當群眾不了解其工作內容時,就會對黨委和政府產生認識上的誤區和盲區。如果將它打上“保密”的標簽,放到單位檔案室保存起來,上級領導檢查時才拿出來“透透光、亮亮相”,就更有違承諾的本意。要消除“誤會”,縮短“廟堂”與“江湖”之間的距離,領導干部就應主動曬諾,將承諾的內容在媒體上予以公示,自覺做到陽光、透明,主動接受群眾監督。勇于曬諾,曬的是承諾,其實曬的是領導干部有沒有吃苦在前、攻堅克難、勇挑大梁的勇氣;有沒有誠信守諾、頂天立地、一諾千金的誠信;有沒有直面錯誤、自我解剖、不避追責的精神,檢驗的是領導干部的執行力,考驗的是黨委、政府的公信力。領導干部勇于把自己的一切“暴曬”在群眾的眼光之下,才經得起檢驗,擔得起重任。
領導干部要樂于踐諾。承諾更要樂于踐諾,它是領導干部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具體體現。一個實際行動勝過一打綱領,領導干部說出的話不是潑出去的水,不能“雷聲大雨點小”,決不能讓承諾“打水漂”,要一言九鼎、一諾千金,不折不扣、毫無怨言地兌現。面對物欲橫流、燈紅酒綠,領導干部若能經得住誘惑、耐得住寂寞,心無旁騖地堅守在工作第一線,一心一意干事,全心全意為民,百姓自然會打高分,組織自然會為其提供更加廣闊的舞臺,這比鉆營取巧更能贏得民心。答應群眾的事情就要辦好,要緊緊依靠群眾的智慧和力量,想方設法、設身處地去克服、去解決,做到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著落。群眾最不喜歡作出承諾不兌現的干部,最反感說了話不算數的干部,丟失的東西可以找回來,可是一旦丟失了誠信,那么就失去了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就失去了民心。如果每名領導干部都把真干作為本分,把實干作為責任,把苦干作為追求,就一定會縮短“廟堂”與“江湖”之間的距離,就一定會營造各級黨委、政府和各個部門比學趕超、奮勇爭先、干事創業的濃厚氛圍,讓承諾、曬諾、踐諾在全社會蔚然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