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士腕斷治腕污、…立…軍”令在狀治、理鐵大氣污染的過程中,地方政府的豪言壯語早已不再新鮮。
然而,據國家統計局一份公報顯示,重點監測的全國161個城市中,城市空氣質量未達標的城市超過90%。與去年年初轟轟烈烈的承諾相比,讓群眾不滿的不僅是難看的成績單,更是各地政府的沉默。
據統計,在2014年初,有超九成省份的政府工作報告涉及空氣污染治理,至少15個省份簽訂了治理霧霾、力保藍天的“軍令狀”,在一些省份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力”“鐵腕”“最嚴格”等強硬措辭屢見不鮮。
然而,一年后,盡管不少地方的空氣質量回升,但總體情況仍不盡如人意。根據國家統計局不久前發布的《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4年在按照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監測的161個城市中,城市空氣質量達標的僅占9.9%,未達標的城市占90.1%,而一些省市的具體目標也相繼落空。
“地方領導不夠重視、工作落實不夠有力——完不成目標無外乎是這兩個主要原因。”全國人大代表李愛青說。對于大氣污染治理“喊聲震天、效果甚微”的現狀,不少代表指出,大氣污染治理指標完不成,成了普遍現象,而完不成后集體失聲更加普遍。兩個普遍凸顯了政府的失職。
“既然是鐵腕治污,就一定要建立嚴格的責任追究機制,沒有問責就稱不上是硬指標。”全國人大代表王青海說,“沒完成目標到底是哪些方面出了問題?是監督執法問題,還是新項目上馬問題?一定要把原因找準,也要向公眾解釋清楚。”
“實際上,我們現在的空氣質量標準是聯合國規定的最寬松的一檔標準,即使以后我們達標了還要進一步嚴格。”全國人大代表、原天津市環保局總工程師包景嶺說,“地方政府在制定目標時也不要輕易‘拍腦門’,應該制定一個長期規劃,再分解落實到每一年,分階段分步驟地向著目標前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