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曉銳
大數據時代的媒體融合
文|陳曉銳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傳統媒體生存發展受到空前挑戰。新興媒體憑借技術優勢整合傳統媒體資訊再傳播,引發又一輪傳媒革命,功能不斷拓展的新媒體正在快速向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領域延伸,推動社會結構變革和文化發展。鳳凰衛視的成功轉型為電視媒體樹立了創新融合的新榜樣,引起更多人對未來電視發展趨勢及變革走向的思考。
我們目前正處在一個大數據時代,隨著社交網絡的逐漸成熟,移動帶寬的迅速提升,云計算、物聯網的應用多樣,大數據的運用和創新給公民、政府、社會帶來了種種的挑戰和變革。時代召喚所有媒體在現有新媒體形式和還將開發出的新媒體形式前改變自己,必有革命性思維,才能促成跨越式大發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必然的融合,將使媒體界限打破,迎來一個信息自由共享、交流互動的全媒體時代。
隨著數據逐漸演變成為戰略資產,傳媒企業新的贏利點將集中在數據資產的運營方面。針對傳媒企業的現實狀況,分析其如何通過利用經營數據、用戶數據、新聞產品數據實現精細化管理、個性化服務和數據內容的信息化服務,從而實現贏利轉型。數字化浪潮沖擊下,媒介融合加速,網絡化滲透讓電視面臨著艱難選擇,這種選擇的艱難性來自電視媒體在兩種現狀之間的碰撞與困惑:一方面,電視媒體目前的經營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仍領跑其他傳統媒體,日子仍舊好過。而要摒棄長期傳統觀念、顛覆既有發展模式,必然面臨犧牲眼前利益的風險;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直面新媒體日趨激烈的競爭現實,積極應對網絡化挑戰。電視媒體選擇網絡化生存是歷史邏輯、技術邏輯和市場邏輯發展的必然,擺在電視人面前的緊迫問題是如何合理制定戰略和策略,以期在網絡化生存的四條具體路徑上發展得又快又好。這四條路徑是:平臺型網站打造、數字化頻道改進、視頻化業務拓展、移動化技術應用。 網絡化技術作為先進的生產力對電視產業的滲透必然要求網絡化生產關系與之適配。電視產業新體制呼之欲出,網絡化對電視產業新體制提出了五個方面的變革要求:經營體制的變遷、傳輸體制的變遷、制播體制的變遷、投融資體制變遷以及管理體制的變遷。
在各種新媒體尤其是微信出現后,社會的主流人群也都卷入了新媒體,傳統媒體在支付較高采編成本后,卻無法從新媒體那里得到相應的回報。中國新媒體發展進一步呈現移動化、融合化和社會化加速的態勢。在這種態勢下,中國新媒體出現了四個顯著的變化,基于新媒體的微傳播已經成為促進中國社會發展的新動力。第一,微傳播成為主流傳播方式。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微博、微信、微視頻、客戶端大行其道,微傳播急劇改變著中國的傳播生態和輿論格局。第二,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正在加速融合。傳統媒體紛紛推出新媒體戰略,拓展傳播空間,而新興媒體憑借技術優勢整合傳統媒體資訊再傳播,新媒體引發又一輪傳媒革命。第三,新媒體的社會化屬性增強。功能不斷拓展的新媒體正在快速向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領域延伸。微政務成為創新中國社會治理的新路徑。新媒體引發產業升級和互聯網金融熱興。微交往、微文化正在推動社會結構變革和文化發展。第四,新媒體安全成為最重要的國家戰略。新媒體正在超越傳統媒體成為跨越諸多領域的“超級產業”,而新媒體的安全問題日益成為各國國家戰略考量的重點。2013年以來,在頂層設計的強化下,中國新媒體在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進一步凸顯。中國正邁步從新媒體大國走向新媒體強國。
自古以來,新媒體產生,舊媒體消亡都是正常的。近幾年來,有人認為報紙將消亡,傳統媒體衰弱,意味著主流媒體沒有生存空間了。而其實,這是媒介形態的發展,而不是媒介主體的變化。近年來主流媒體一直有所作為,比如人民日報、新華社等,都在廣泛運用新的傳播形態,如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有些形態運營非常成功,主流媒體的影響力,而且很大。新媒體時代,會不斷產生新的形態,近年來,隨著微博、微信興起,基于APP的新型傳播形態發展很快,門戶、論壇、博客用戶都在下滑。因此,傳統媒體一定要多努力,加強新媒體形態的運用、探索研究新媒體傳播規律,只有采取最新的傳播形態和手段才能具有競爭力。另外,張瑞生認為,除了采用新媒體形態和運營方式,主流媒體話語方式的轉變,發掘適應受眾的話語體系也很重要。
在全媒體驅動下,傳媒的產業鏈條迅速延伸和發展。伴隨新業務和新媒體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整個傳媒產業鏈已經由傳統的“內容供應商—內容消費者”單向的垂直的線性的封閉型鏈條演變成了以全媒體運營商為核心,由網絡平臺供應商、內容供應商、終端供應商、應用開發商、用戶等上中下游多個部分共同組成的立體的網狀的開放型的鏈條。處于核心位置的全媒體運營商連接各方需求,溝通多方市場,不僅要做好自身環節的建設,還要積極介入網絡、內容、終端、應用服務市場的培育,培養有利于自身發展的生態環境,比如,全媒體運營商可以與網絡平臺提供商開展合作,以助于網絡與服務的開發和升級;可以與內容供應商開展合作,以助于產品的研發創新和適銷對路;可以與終端廠商開展合作,以助于提升消費體驗,更好地為用戶服務。
鳳凰全媒體化進程始于2005年鳳凰新媒體的成立。幾年來,通過鳳凰電視節目制作系統的數字化改造,鳳凰已基本實現電視與新媒體的有機媒介融合。目前,在鳳凰衛視訪談和脫口秀節目制作中,已開始充分考慮融入互聯網的互動性,在節目制作初期就通過互聯網預告節目內容,吸引線民即觀眾的注意,同時也請線民對嘉賓和議題提出設想。節目中,主持人通過網絡即時與觀眾溝通,實現類似“CALL IN互動效果。節目播出后,還通過網站對節目嘉賓和議題做網上調查。這種節目制作方式通過網絡平臺實現互補、互動,沖擊力和影響力得到加強。同時,鳳凰節目制作采用先進制作系統,實現了“網臺結合”。也就是說,鳳凰一條新聞或一個節目內容生成后放到大洋系統中,鳳凰網和鳳凰各電視頻道都可同時從后臺抓取使用,利用新技術加快鳳凰內部資源的有機融合,是目前著力進行的一項工作。
在鳳凰全媒體進程中,鳳凰品牌優勢將得到進一步彰顯,極具個性、特色的鳳凰內容,包括電視節目、周刊、廣播等差異化內容,將附著在完美的媒體組合,包括衛星電視、戶外大屏、廣播、個人移動終端設備中推向細分的客戶群,并產生良性互動。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改變了輿論傳播的方式,輿論引導工作的難度進一步加大。
黑龍江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