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武志軍
李克強:推動更多企業向品牌塑造躍升
本刊記者 武志軍
6月1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先后來到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工業和信息化部考察并主持召開座談會。一家國企,一個部委,初看似不相關,實際上都與正在推進的“中國制造2025”密切相關。
一個多月前,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由國務院正式印發。推動中國制造轉型升級就是李克強此次考察的關鍵詞。這從在工信部召開的座談會人出席人員名單就能看出。不僅有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商務部、國資委、工程院等11個部委的負責人,還有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等15家裝備制造企業的負責人。
李克強為何攜如此“強大陣容”力推“中國制造2025”? 中國制造由大變強如何轉變?記者從李克強的多次講話和表態中為您解讀答案。
從多次在出訪時擔當“高鐵推銷員”,到考察中國核電時對“國之重器”的強調;從對“中國制造”的重新解讀,到把裝備制造業確立為中國科技創新主戰場,李克強的“強音”傳達著一個重要而明確的信號:中國“智”造是中國制造轉型的方向,中國品牌要成為中國智造由大到強的突破口。
改革開放30多年來,盡管“中國制造”已走遍世界,但大量代工生產的產品還停留于技術含量低、附加價值小、產業關聯度差、出口競爭力弱的簡單消費品層面。面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帶來的全球性經濟下行壓力,以及發展中國家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發達國家推進“再工業化”進程的國際經濟格局變化,將“中國制造”發展為“中國‘智’造”,依托中國品牌實現中國制造由大到強。不僅契合推進“中國制造2025”、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的現實需要,更是有效提升我國外貿產品技術含金量和市場競爭力的大勢所趨。
“中國制造2025”的概念首次出現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此次考察期間,李克強總理再次強調了中國制造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性。他指出,當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在致力加快“再工業化”和工業化進程,我國經濟要頂住下行壓力,度過新舊產業和發展動能轉換接續期,必須堅持走新型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之路,順應互聯網等新技術和產業變革新趨勢,打造中國制造新優勢,為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提供強大支撐。
向“中國智造”跨越,是“中國制造”由大到強的關鍵和要害。要實現這一目標,“以質取勝”是基礎,是不可逾越要堅守到底的“內功”。考察期間,李克強用“國之重器”來形容質量對中國制造業升級的重要性。
廣州焊接工人在作業,四川工人在生產燃料組件。15日,正在中國核電工程公司考察的李克強與6家核電裝備制造企業視頻連線,同員工互動交流。他勉勵工人們要自主研發制造質量優、有競爭力的核電機組,鑄好“國之重器”,為中國發展“強筋壯骨”。
在詳細了解了我國第三代核電機組“華龍一號”各項性能,觀看數字化模擬事故應急處置演示后,李克強強調,核電開發安全大于天,從設計、驗證到運行各環節絕不能有絲毫疏漏。作為生產企業,安全觀念要時刻頂在頭上,絕不允許有任何失誤。
李克強希望中國核電工程公司,能夠用最高標準、最優質量、最好性價比,提升中國核電裝備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從而打造出世界一流核電品牌。
李克強之所以將制造業稱為“國之重器”,不僅與制造業在國民經濟本身的地位有關,更與當前世界經濟格局變化和中國經濟發展階段有關。金融危機引發世界經濟乏力,各國都在考慮調整自己的發展戰略。發達國家在搞再工業化,發展中國家在繼續推進或者將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提出“中國制造2025”,其核心就是要由“制造”向“智造”跨越,形成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中國“智”造是中國制造升級的關鍵,推動企業向品牌塑造躍升是中國制造由大到強的必由之路。
此次考察期間,李克強突出強調了品牌塑造的重要性。他指出,新形勢下,實施“中國制造2025”,推動制造業由大變強,不僅要在一般消費品領域,更要在技術含量高的重大裝備等先進制造領域勇于爭先,而且要打造創新驅動新優勢,通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充分釋放從創意設計到生產制造的巨大創造潛能,推動更多企業由產品代工向品牌塑造躍升,促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