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質監局局長 喬軍
開創質量品牌建設的新境界
陜西省質監局局長 喬軍
質量是產業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實力、文明程度的綜合反映,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經濟新常態下,我國正在邁入質量時代,質量已成為我們的共同追求和時代要求。
品牌是消費者對產品的認知程度,是一種評價和認識,是一種信任。對企業而言,品牌是企業的戰略性資產,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核心要素,品牌意味著市場份額,關乎著生存發展。對于一個國家和地區來說,品牌反映了綜合實力和發展潛力,一個強盛發達的經濟體必然擁有一大批國際國內知名品牌。
面對世界經濟未來發展趨勢,我們必須更加重視品牌建設,努力打造一批競爭力強、附加值高的拳頭品牌,不斷提升品牌的價值和影響力,勇敢爭奪全球市場的制高點,推動陜西省經濟持續繁榮發展。
質量是品牌建設的基本前提,不抓質量,品牌建設就會成為空中樓閣。只有夯實標準、計量、認證認可、檢驗檢測四大質量基礎,夯實全員質量責任,持續提高質量管理水平,持續提高產品核心競爭力,才能打牢品牌的根基,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走得更遠。
品牌是質量的說明書,是質量的綜合反映,是連接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培育品牌、打造知名品牌必須從完善質量管理制度、夯實質量管理責任、建立質量激勵機制、推進質量技術創新、開展質量誠信、質量文化建設等方面入手,不斷豐富產品質量文化內涵,建立消費者對企業的持續信任,不斷擴大產品市場份額和影響力,才能成就企業品牌,促進企業做大、做優、做強。
可以說,質量之于品牌,猶如皮之于毛。沒有質量,品牌亦將不復存在。品牌是質量的結晶,只有不斷夯實質量根基,品牌才能光鮮照人、熠熠生輝。正確處理二者關系,企業生命之樹必定長青。
培育品牌、打造知名品牌必須從完善質量管理制度、夯實質量管理責任、建立質量激勵機制、推進質量技術創新、開展質量誠信、質量文化建設等方面入手,不斷豐富產品質量文化內涵,建立消費者對企業的持續信任,進而促進企業做大、做優、做強。
經濟新常態下,“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競爭新優勢”,“堅持把質量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生命線,強化企業質量主體責任,加強質量技術攻關、自主品牌培育,更多依靠中國裝備、依托中國品牌,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的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的轉變,完成中國制造由大變強的戰略任務”,對質量、品牌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更為迫切的要求。質量品牌建設要主動立足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承擔起推動經濟發展、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大責任,在發展方式轉變、經濟轉型升級、產業結構調整、產品質量提升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形成競爭新優勢,推動經濟社會邁入質量時代。
質量助推發展,品牌鋪就成長之路。質量品牌建設要主動立足新常態、適應新常態,承擔起推動經濟發展、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大責任。建設“富裕陜西、和諧陜西、美麗陜西”離不開質量、品牌建設。當前,陜西省正處于追趕超越的重要階段,國家先后賦予當好西部科學發展新引擎、打造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等重大使命。完成這些重大使命,全省上下必須牢固樹立抓質量就是抓發展、抓發展務必抓質量的理念,高度重視質量品牌引領發展的重大作用。
據統計,截至2014年底,全省共認定陜西名牌產品557個、服務名牌19個,12家企業榮獲陜西省質量管理獎、2家企業榮獲中國質量獎提名獎。陜西省名牌產品企業數量雖然只占規模以上企業數量的9%,但對全省工業總產值的貢獻率卻達到40%以上,成為帶動陜西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
企業是市場的主體,是經濟增長的基礎和依托。培育企業、壯大企業是良好市場體系建立的必然要求和選擇,質量、標準和品牌則是企業成長壯大的目標、途徑和抓手。當企業擁有了質量和品牌,就意味著擁有了市場、擁有了利潤和效益。當無數個企業重視和追求質量和品牌的時候,市場就會綻放出勃勃生機與活力。未來,我們要繼續發揮這些優質品牌的引領、示范、輻射、帶動作用,加快培育更多的陜西品牌,助推全省經濟快速發展、轉型發展。
(本文節選自作者在“陜西省名牌企業促增長做貢獻研討會暨名牌產品授牌儀式”上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