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秀芹
芮城縣農業灌溉管理體制
文|李秀芹
灌溉在農業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該文將主要針對芮城縣的農業灌溉去管理情況進行論述,從而促進農業灌溉管理水平的提高。
芮城縣地處山西最南端,東西狹長,黃河自西向東流經芮城全段,總長達108公里以上,在農業灌溉上利用黃河客水資源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同時沿河五座大中型泵站基礎。因此,縣委、縣政府提出加快改造五大灌區,大力發展黃灌面積,使全縣黃灌面積達到85萬畝,人均2畝水澆地。
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是一項惠民生、強基礎、利長遠的德政工程,為了切實地把這項工程做成“放心工程,民心工程”。芮城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首先把這項工程列為本縣的年度“雙十”工程之一,每年進行考核。其次,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分管縣長為副組長,水利、財政、發改等部門領導為成員的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的領導小組;最后,由項目實施單位水利局成立芮城縣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項目部,抽調符合條件的專門人員,成立質檢組、工程組、財務組,各負其責,個把其關。在項目實施中,縣委書記百忙中多次過問工程建設,縣長親自部署,分管縣長親自召開動工協調會,著力解決好資金配套、群眾籌資籌勞、部門配合等問題。人大、政協分批分期督導調研,水利局班子成員包片,技術人員包工程,現場辦公,及時解決具體問題。細化目標,分解任務,落實各項環節,倒排工期,確保按時完成任務。
嚴格執行縣級財政報賬機制。在資金管理方面,設立了資金專戶,嚴格實行報帳制。按審批項目的建設內容使用資金,資金的撥付依據與施工單位簽定合同,根據工程進度支付資金。對每一筆報賬資金,都必須經過工程監理、泵站站長、農水股股長、分管局長逐級簽字認可后,然后經局長審批方可報帳,對手續不全、票據不正規的堅決不報賬。特別是對于自籌款、投勞折資由各萬畝泵站建立專賬,做好群眾自籌投勞折資工作;財政局,采取不定期深入項目單位,審查資金用途,防止項目資金擠占和挪用。保證了資金安全,有效發揮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從而保證工程健康有序地快速推進。
落實績效考評機制。全面推行績效考評,著力建立“用好錢、辦成事、出效益”的工作機制。按上級部門下發的績效考評要求,積極開展自評。邊實施、邊檢查、邊考評,采取分階段考核,分階段打分,督促鄉鎮、施工單位保質保量完成每個實施階段的建設任務。并及時上報,確保了工程建設循序漸進地開展。
按照“工程建設、規劃先行”的原則,以縣政府牽頭,成立了規劃編制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水利局,以縣為單位,在全面摸清轄縣內農田水利工程現狀的基礎上,科學編制了《芮城縣農田水利建設規劃》,為全面建設重點縣項目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在此基礎上,縣委、政府明確提出了充分利用地表水,大力發展五大引黃泵站末級渠系建設,涵養地下水資源,建設生態芮城的宏偉目標,科學地編制了我縣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項目實施方案。
協調土地,確保工程進度。工程要開展,協調土地是關鍵,成立了項目所在鄉鎮長為組長,泵站站長為副組長,項目涉及的村長為成員的協調組,負責對土地、青苗賠償問題、渠道占地、料場、渠道開挖毀地等有關矛盾問題進行協調處理,并且保證工程建設的水、電暢通,做到三通一平,讓工程隊順利進場。
落實群眾自籌。把群眾自籌落到實處。由于原材料漲調,人員工資飛漲,造成小農水工程建設成本增加,因此群眾自籌資金能否按時足額到位,成了完成建設任務的重中之重。各鄉(鎮)認真落實“一事一議”制度,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大力宣傳,做通群眾思想工作。讓村民切實認識到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是改善農業灌溉條件,造福于民的工程,村民愿意投資投勞進行工程建設。項目所在的灌區配合鄉鎮,按照農田水利工程“一事一議”程序,建立各類表簿卡冊和有關議事資料,特別是對自籌款、投勞折資建立專賬,做好群眾自籌投勞折資工作;利用群眾投勞自籌資金,組織土方工程的取土、運土,以及土方碾壓,保證工程順利進行。
推行“四個統一”,即在年度項目申報階段統一規劃設計,統一圖紙;在項目實施階段統一招投標,集中連片實施;在項目驗收階段統一驗收,分類開展績效考評;在后續管理階段統一移交,分區域管理。在此基礎上,完善四項舉措。一是實行統一圖紙,統一建設標準。以全縣小型農田水利規劃和市局批復的項目實施方案為依據,認真進行U型渠道以及渠系建筑物建設,為項目建設提供技術支撐。二是實行農民義務監督員制度。各項目受益村建立并推廣了農田水利建設農民義務監督員監督機制,形成了項目部、監理公司、農民義務監督員、泵站管員四方面共同嚴把工程質量關的良好工作局面。從材料檢驗,到施工質量全方位把關,杜絕質量隱患。為了加強工程質量管理,每月組織業主單位、監理部、承包商、代表人員召開一次例會,現場解決質量及影響質量的問題。業主、監理單位定期不定期地進行安全檢查,嚴格按照“安全生產責任書”進行落實,工程建設中沒有發生過任何安全責任事故。三是加強工程質量檢測。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對主要大宗材料如水泥、黃砂、石子、鋼筋進行批次檢測,從源頭上強化小農水工程項目建設質量控制,還專門邀請專業檢測機構對主要建筑物工程現場取樣進行檢測,確保工程建設質量。四是建立項目建后管護機制。為了切實加強對農田水利項目工程的管護,確保工程長期發揮效益,根據《山西省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管理實施細則《試行》的要求,制定了《芮城縣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管護辦法(試行)》,提出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項目竣工驗收合格后,移交給工程所在的泵站管理,再由泵站把項目區的斗、農渠移交給項目所在村委會管理使用,調動農民群
(芮城縣水利水保局)眾參與農田水利建設與管理的積極性,確保互惠互利,相互監督,共同把重點縣工程管理好,使工程真正走上了平時有人管、壞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的良性軌道,確保工程長效運行,群眾長期受益。
芮城縣農業灌溉管理機制緊緊圍繞農田水利工程讓群眾受益和讓群眾滿意的目標,積極強化績效管理,重點達到三個效果:一是工程建精品。我們按照“連片建設、整體推進”的方式,抓好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努力做到建一片,成一片,長期發揮效益一片。對我縣五個灌區打造五個精品點,打造五處惠民工程。 二是工程管長遠。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大力推行項目法人負責制、招標投標制、建設監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公示制、竣工驗收制等,確保工程質量,在工程管理上,采用專人管護,群眾監督,確保工程良性循環,長期發揮效益,使小農水工程項目建設成為精細管理、服務長遠的典范。三是農民得實惠。農田水利工程完成后,能夠使我縣黃灌面積達到85萬畝,增加了群眾收入,涵養了地下水資源,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十分可觀,對于我縣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以及生態縣建設將起到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