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紹瑞 曹劍鳴
(1.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 上海200011;2.浙江省舟山警備區船運大隊 舟山316000)
錨及其存放與操縱系統由錨、錨鏈、錨鏈筒、起錨機、掣鏈器、導鏈滾輪、棄錨器等組成。作為船舶的保船設備之一,在船舶設計過程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
某型布纜船首部系泊區域空間比較緊湊,系泊甲板的橫向寬度相對較小,首部線型十分瘦削;干舷小,艏錨的收存位置離水面高度很小(僅約2.7 m)。為避免艏波對錨沖擊而導致錨受損或脫落,避免增加船舶航行附加阻力,并盡量使外形美觀,這種船型均采用暗式錨穴。這些要求均構成船舶錨系設計中的制約因素,給錨系設計帶來不小的難度。
本文就某型布纜船錨系設計過程中的幾個主要部件的設計與選型進行研究與探討。
航行錨設備通常采用無桿錨,錨的數量和質量按IACS(國際船級社協會)提出、并為各國船級社采用的舾裝數確定[1]。某型布纜船按CCS(中國船級社)《鋼質海船入級規范》(2012)的有關規定和要求進行錨系設計,選用斯貝克錨[2]。斯貝克錨通常用作艏錨,這種錨對于各種泥、砂底質均有較好的適應能力,且收藏方便,錨爪最大張角為40°,其最大特點就是錨頭重心略低于轉軸(小軸),因此,錨吊起時,錨爪豎直與錨柄在同一垂直平面內;當錨爪尖觸及船外板時,錨爪會向離開外板的一側傾斜,不致擦傷船外板,能使錨柄順利收入錨鏈筒內,錨爪與船外板的貼合性較好[3]。我國造船行業已制訂斯貝克錨標準,便于選型。
普通錨鏈環分為無檔鏈環和有檔鏈環兩種,在同樣尺度下,有檔鏈環的強度比無檔鏈環約增加20%,且具有較大的剛性,長期使用也不致有過大變形,且不易發生扭結[3];因此,船舶的錨鏈通常選用電焊有檔錨鏈。值得注意的是軍船規范[4]規定的錨鏈最小總長度系指中間鏈節總長度,錨端鏈節和末端鏈節長度不計入。一般在進行錨鏈設計選型時,都是按照船級社的要求,根據計算得到的舾裝數對照表格來選取相應等級的錨與錨鏈,錨鏈分為AM1、AM2、AM3三個等級,對應相同舾裝數選用錨鏈的級別越高,錨鏈的尺寸和質量越小。通過對錨鏈在錨泊狀態下受力分析計算,無論是拋錨長度、最大可承受環境力還是最大拋錨深度,都呈現出了同樣的結果,即在錨鏈長度相同時,鏈徑越大的錨鏈錨泊能力越強[5]。但如果配置鏈徑較大的錨鏈則需要相應配置更大的起錨機,也需要更大的錨鏈艙存儲錨鏈,從而占用更多的船總體資源,且給總體帶來重量重心方面更多的壓力。考慮到該布纜船首部空間比較緊張,系泊甲板的橫向寬度也相對較小,錨鏈艙艙容等因素,結合錨地條件及水域,所以在實際選型時,確定選用AM3錨鏈鋼。
錨鏈筒是斜穿過甲板與舷側,在船舶起、拋錨時引導錨鏈通向舷外的導管,錨穴在船舶航行時用于收存錨。一般均設置在船首兩側,以供收藏主錨。
任何一個艏錨在收起時不應卡住首柱和船底,各船級社規范沒有對船舶向任何一舷的傾斜角度作硬性規定,只有我國“軍船規范”要求,應保證在艦船不利橫傾3°時,錨爪不會鉤住首柱、龍骨,碰撞球鼻首,并能使錨和錨鏈順利進出錨鏈筒、錨穴,且不得損壞船、屬具和設備等[4]。
如前所述,某型布纜船首部系泊區域空間比較緊張,首部線型十分瘦狹,且為保證錨鏈艙的容積,需要將錨機盡量往船中方向靠,同時還需考慮錨機的維修操作不受影響。為節省空間及甲板占用面積,采用1臺雙鏈輪電動起錨機,其典型的錨系布置圖見圖1。
這些參數對拋起錨性能的影響如下:
(1)β
β角太小,錨鏈在甲板凸緣處的摩擦阻力很大,可以通過在錨鏈筒上口的板上設置導鏈滾輪予以改善,錨鏈筒上口也就無須再設置鑄鋼凸緣;β角太大,會造成舷側出口處的摩擦阻力很大,致使起錨時收卷錨鏈的力量減弱,且錨柄不易納入錨鏈筒或納入錨鏈筒之后不易自動脫出,通常β在35°~ 60°之間。
(2)α
α角越小,拋起錨時所受阻力越小,但它影響舷側出口A1、B1的大小。控制舷側鏈孔的位置,是為了保證起錨時,即使船體不利傾斜一定角度時,錨爪也不會卡住首柱或龍骨。α角通常在20°~ 30°之間。
(3)A2
A2的選取應與首部的線型相配合,使舷側開口處有適當的線型,并與甲板上的設備布置相配合。
(4)B2
B2的選取應與錨機鏈輪相配合,以免錨鏈受到過分轉折;
(5)A3
A3的選取受錨鏈艙的位置及甲板布置的限制。通常要求A3取4 872d(或12~18倍錨鏈環長度),A3太小,使錨鏈在錨機錨鏈輪處受到扭轉,A3偏大的情況下,為了防止拋起錨時錨鏈跳動及重力下垂,可以在A3/2處設置導鏈槽及托架。
(6)C2
一般為保證錨的收存,C2的取值約為1.53C1。
(7)錨鏈筒的位置應使其軸線盡可能垂直于通過其舷側出口處的水線,即θ角為90°[1]。這樣可以簡化錨鏈筒特別是錨穴的設計。
綜上所述,錨鏈筒的布置和設計、以上各參數的選擇是否適當,將直接影響拋起錨的優劣。但各項性能對錨鏈筒的參數要求可能是矛盾的。由此可見,錨鏈筒及錨穴位置的選定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在設計時可先按這些參數的常用數值,參考母型船以及設計經驗,初步選定參數值,然后進行初步的作圖[6],在綜合考慮后,再對這些參數作適當的優化修改。并專門制作一定比例的木質模型,來檢查拋起錨情況及錨貼合情況是否良好。
由于本船采用的是暗式錨穴形式,為保證錨鏈筒長度,保證錨鏈收放順利平穩,不發生跳鏈,又因錨鏈輪中心與錨鏈筒中心不能在一條直線上而不得不采用傾斜一定角度的導鏈滾輪,為盡量減少大角度傾斜式導鏈滾輪對錨鏈的磨損,打破常規,采取錨鏈筒軸線不垂直于舷側出口水線的作法,經多次剖面作圖,確定了相對合適的錨鏈筒開口位置和錨鏈筒中心線與船中線的夾角(見圖2)。由于受線型影響,確定的錨鏈筒長度仍然偏小,所以最終采用了短桿錨的型式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樣在錨抓力方面會有所損失。實船錨系拍攝的照片見下頁圖3。

圖2 某型布纜船錨系布置
導鏈滾輪設置在錨鏈筒甲板出口處,用于錨鏈筒上出口處導向,在拋起錨時使錨鏈與甲板上的筒口之間不發生摩擦,并能有效防止錨鏈的翻滾。
如前所述,由于受各方面條件限制,某型布纜船錨系設計采用雙鏈輪臥式錨機,使得兩個錨鏈筒的角度不易調整,必須把導鏈滾輪調整到一個合適的角度,即導鏈滾輪的位置與傾斜角度應裝成與錨鏈筒傾斜相一致[7],見圖2中B向視圖所示。

圖3 實船拍攝照片
掣鏈器是船舶在航行或拋錨時夾住錨鏈的裝置。CCS、GL、LR及DNV等船級社的規范要求,掣鏈器及其支撐結構應能承受所通過錨鏈的最小破斷負荷的80%,在此情況下,其受力構件不產生永久變形。
常用的掣鏈器有:鑄鋼閘刀掣鏈器、停泊掣鏈器和螺旋掣鏈器等。
某型布纜船錨系采用鑄鋼閘刀掣鏈器(可按標準進行選取),根據其基座及支撐結構應能承受錨鏈的最小破斷負荷的80%的設計載荷要求。
起錨機是放出或收進錨鏈及錨的甲板機械。起錨機按主軸的方向分為臥式起錨機和立式起錨絞盤兩大類。臥式起錨機安裝簡單,使用、維修、保養方便,只是整套設備安裝在甲板面上,占用空間較大。某型布纜船選用雙鏈輪臥式錨機,優點是布置較緊湊,在首部線型瘦狹的前提下,保證錨鏈艙艙容。缺點是兩個錨鏈筒的角度不易調整,且導鏈滾輪必須調整到合適的角度,給設計和施工帶來一定的難度,起錨機的布置見圖2。
根據CCS、GL、LR及DNV等船級社的規范要求,如設有掣鏈器,起錨機及其支撐結構應能承受所通過錨鏈的最小破斷負荷的45%;如不設掣鏈器,起錨機及其支撐結構應能承受破斷負荷的80%。
借助通用有限元軟件FeMap、NX.Nastran,對各種工況下,起錨機、掣鏈器及其基座、導鏈滾輪、及船體支撐結構進行有限元分析和強度校核。具體計算工況為:工況1錨機左側鏈輪承受45%的錨鏈破斷負荷;工況2錨機右側鏈輪承受45%的錨鏈破斷負荷;工況3錨機兩側鏈輪同時各承受45%的錨鏈破斷負荷;工況4掣鏈器承受80%的錨鏈破斷負荷。
2.5.1 有限元模型示意圖
見圖4和圖5。

圖4 有限元模型單元示意圖

圖5 有限元模型板厚示意圖
2.5.2 有限元計算結果
各工況下的船體支撐結構強度計算結果與許用應力的比較見下頁表1,詳細應力分布見附錄。由表1可知,在工況1-工況4的情況下,錨機和掣鏈器支撐結構強度均小于規范許用值,錨機和掣鏈器的船體支撐結構強度滿足CCS規范要求。

表1 有限元計算結果與許用應力的比較
船舶錨系設計是船舶舾裝設計中的一大重點和難點,在設計時,可以先根據母型船以及設計經驗,初步確定參數,然后通過放樣作圖,在圖上逐步分析檢查各項要求是否滿足,作綜合考慮后,對各參數作適當優化修改,然后制造實樣木錨、錨鏈筒及錨穴模型進行拉錨試驗,檢查拋起錨是否順利,并檢查錨與錨穴應緊貼良好,最后確定錨鏈筒的位置和錨穴尺寸。本文通過某型布纜船錨系設計,總結了部分設計心得與經驗,供同行業舾裝設計人員設計時參考。
[1] 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船舶設計實用手冊(舾裝分冊)[M].國防工業出版社,2013.
[2] 中國船級社.鋼質海船入級規范[M].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
[3] 葛云卿,朱國英,吳洪保.船舶設備[M].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出版社,1987.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軍用標準.GJB4000-2000.艦船通用規范[S].
[5] 胡曉芳,丁德勇.錨鏈直徑對船舶錨泊能力的影響[J].中國艦船研究,2014(4).
[6] 陳金發.船舶錨鏈筒的設計和放樣[M].國防工業出版社,1980.
[7] 蔣壽愷.船舶舾裝[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