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美國空間安全戰略
劉 穎

航天器的增多會使太空垃圾也越來越多
空間安全戰略是美國為保持其在空間領域的優勢地位、維護其在空間的行動自由及確保空間系統安全而制定的國家戰略。美國高度重視空間安全,將其納入國家安全體系,將確保空間安全與穩定視為國家安全的核心,強調綜合運用多種手段,維護其空間安全。
美國空間安全戰略思想在政府和國防部發布的空間戰略和政策文件中均有體現,主要分為3個部分。
美國政府頒布的《國家空間政策》《國家空間政策》是指導美國空間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內容包括國家層面確保空間安全的政策原則。自1978年以來,美國政府先后發布6份《國家空間政策》文件(1978年、1982年、1988年、1996年、2006年、2010年)。
國防部和國家情報局聯合發布的《國家安全空間戰略》和國防部發布的《空間政策指令》2011年2月,美國首次發布《國家安全空間戰略》。該戰略由美國國防部和情報總監辦公室經過7年(2004~2011年)的研究而制定。《空間政策指令》主要用于明確國防部在空間力量發展和確保空間安全方面應擔負的職責。
參聯會制定的《空間作戰》條令主要用于指導陸海空三軍以及海軍陸戰隊、海岸警衛隊運用空間力量奪取作戰優勢,確保美國的空間安全。
美國主要基于對當前空間威脅的判斷和國家安全對空間的戰略需求制定空間安全戰略。
空間威脅判斷在空間威脅判斷上,美國認為當前的空間安全環境日益呈現出“擁擠、對抗、競爭”的局面。
一是空間越來越擁擠。主要表現在:衛星數量不斷增多,目前有60多個國家和組織運行著1100多顆衛星;空間碎片數量持續增長,已編目的直徑大于10厘米的空間碎片達到2.3萬個,估計直徑超過1厘米的空間碎片數量超過30萬個;空間軌道與頻譜等資源走向枯竭,各類衛星應用主要使用低于60吉赫茲頻段,其中低于3吉赫茲頻段的競爭尤其激烈,考慮到信號干擾,地球靜止軌道同頻段衛星之間需要在經度上間隔一定距離,因此整個地球靜止軌道上可部署的同頻段衛星數量有限。
二是空間對抗日益嚴重。美國《國家安全空間戰略》提出,“空間系統及其基礎設施面臨著諸多人為威脅,將可能使空間系統被降級、欺騙、干擾或摧毀。未來10年,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和非國家行為體發展空間對抗能力,對美國空間系統的威脅將越來越大”。美國認為,中國空間對抗能力的發展,對美空間系統構成嚴重威脅。2013年8月,美國空軍航天司令部發布的《彈性與分散式空間系統體系結構》白皮書稱,“2007年,中國成功展示了摧毀低軌衛星的能力,情報顯示中國已掌握利用激光致盲來干擾空間光學系統的非動能手段”。
三是空間競爭愈加激烈。發展空間技術和提供空間服務的國家不斷增多,美國的國際空間競爭優勢和空間領導地位下降。美國《國家安全空間戰略》認為,“在多個領域,美國的技術領先地位被削弱,其他國家的技術水平卻在增長”。
由前文的博弈分析可知要想實現(努力工作、認真指導)的演化穩定策略,在現代學徒制師徒關系的構建中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國家安全發展對空間的戰略需求美國《國家安全空間戰略》提出,“美國的空間能力仍將是美國國家安全的基礎。空間對美國了解新興威脅、全球投送力量、實施軍事行動、支持外交工作至關重要,對維持全球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一是軍事力量發展對空間安全的需要。美國空軍航天司令部在《彈性與分散式空間系統體系結構》白皮書中提出,空間資產為聯合作戰人員和美國在戰略預警、可信通信、高精度定位、導航和授時方面提供了無與倫比的優勢。美國《國家安全空間戰略》指出,確保空間安全,保證空間系統和空間能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使美國能夠向下至士兵上至國策制定者的各類用戶提供及時、準確的空間服務,提高跨作戰領域和任務領域的國家安全體系的互操作性和兼容性,使美國國家安全體系架構的效率最大化”。
二是社會經濟發展對空間安全的需要。空間活動安全已成為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重要依托,確保空間安全是保證美國社會生活和經濟發展正常運行必不可少的條件。美國《國家空間政策》提出,“衛星增強了國家的透明性和穩定性,為避免潛在沖突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溝通方式。空間技術發展為醫療、氣象預報、地理空間信息、金融、寬帶通信以及其他眾多活動的全球操作與信息訪問提供了條件”。

多國聯合推進研發的國際空間站
美國現行的空間安全戰略目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確保美國的空間安全與穩定。美國《國家安全空間戰略》強調,要安全進出空間,在和平、危機和沖突中都能對空間能力加以利用。美國國防部《空間政策指令》提出,“空間環境的穩定與持久,以及自由進出與利用空間,對美國國家利益至關重要”。其主要目標是確保美國空間資產和設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靠性,以及美國空間活動的安全。
二是保持始終領先對手的空間戰略優勢。美國《國家安全空間戰略》提出,“盡管美國在空間能力上仍維持全面優勢,但由于進入市場的門檻降低,美國的競爭優勢已經下降。在多個領域,美國的技術領先地位正遭到削弱,其他國家的技術水平卻在增長”。特別是近年來,中俄印等國空間能力發展迅速,使美國越來越面臨一種不得不與競爭者甚至潛在對手共享空間的局面,其霸主地位受到挑戰。美國將繼續尋求、采用并發展獨特的技術、創新的工藝和多樣化的應用,鞏固美國空間領域的戰略優勢。
總的來看,美國空間安全戰略的實質是在確保自身全面進入和有效利用空間的基礎上,阻止和控制他國利用空間,進而實現獨霸空間、壟斷空間資源的目標。
通過軍控和外交手段掌控空間話語權隨著空間資源利用與空間優勢爭奪日趨激烈,掌控國際空間發展話語權,遏制空間制衡力量發展,成為美國當前確保空間安全的重要策略之一。長期以來,美國一直將外空軍控視為“發展自己、限制別人”的有效手段,可實現其發展自身軍事空間能力、遏制他國空間能力發展的目標。2001年,美國宣布退出《反導條約》,為發展導彈防御系統擺脫法律限制。針對2008年中俄聯合提出的《外空軍控條約草案》,美國出于發展空間對抗武器的需要,明確表示反對該草案。雖然美國在新版《國家空間政策》中表示愿意考慮軍控條約,但是給條約設定了“公平、可有效核查,符合美國及其盟國安全利益”的嚴格條件,實質上仍是拒絕談判軍控條約。
美國《國家安全空間戰略》提出,“美國將通過建立規則、鼓勵更大的透明度等措施來應對‘空間擁擠’”。2012年1月,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宣稱,美國準備與歐盟及其他國家一道,起草國際空間行為準則,確立空間行為指南,減緩空間碎片,約束不負責的行為體,以此推進空間的長期可持續發展。美國制定國際空間行為準則,實質是爭奪制定國際空間行為游戲規則的話語權,采取發展自己嘗試將各國空間活動納入自己設定的規則之下,對各國航天活動進行約束和監督,從而構建有利于本國的相對穩定的空間安全環境和態勢。

美國ABL空基激光武器飛機

美國希望將各國空間活動納入自己設定的規則之下
大力提升空間態勢感知能力近年來,隨著美軍對空間戰略環境的認識不斷深入,為應對不斷惡化的空間環境,迫切需要強化空間態勢感知能力,及時對空間威脅進行探測、識別、預警和評估,提高預警和攻擊溯源能力,謀求戰場態勢向美軍單向透明。美國《國家空間安全戰略》將發展空間態勢感知能力置于最優先發展地位。2012年,美新版《國防部空間政策》首次將空間態勢感知能力與其他4種任務領域能力相并列,隨后美參聯會2013年版《空間作戰條令》明確將空間態勢感知作為獨立的空間任務領域。這使得空間態勢感知能力不僅是為實時評估空間安全威脅與遂行空間對抗的關鍵支撐,而且是所有空間活動的重要支撐。目前,美國正在加緊天地結合的空間態勢感知系統。在地面,重點建設新一代“空間籬笆”系統;在空間,重點建設“天基空間監視系統”后續衛星。
以體系抗毀應對非對稱打擊為確保在空間領域的絕對優勢和空間系統安全,美軍積極推動空間力量轉型。2011年《國家安全空間戰略》明確提出,構建具有快速響應能力的空間裝備體系,提高空間系統的抗毀與快速恢復能力。2013年8月21日,美國空軍航天司令部發布《彈性與分散式空間系統體系結構》白皮書,謀劃發展分散式空間系統體系結構,增強空間系統“彈性”。通過將空間能力“分散”到多個平臺或系統上,增加目標的數量和多樣性,幫助空間系統規避風險,提高空間系統的生存能力,增加對手實施攻擊決策的困難,為威脅環境下的能力重構、恢復和運行提供保障。白皮書規劃了5種模式:結構分離、功能分解、有效載荷搭載、多軌道部署、多作戰域部署。這標志著美軍立足復雜空間對抗環境、謀劃航天裝備和技術發展進入持續深化的階段。2015年6月,美國國防部副部長沃克宣布,美國國防部將在6個月內建設新的聯合空間作戰中心,該中心將整合情報機構和軍方的空間監視能力,作為美國原聯合空間作戰中心的備份,以應對中國和俄羅斯對美國空間系統的威脅,這也是美國增強空間系統抗毀性采取的新舉措。
醞釀并制定“空間威懾”理論在2011年2月美國出臺的《國家安全空間戰略》中,明確提出了“空間威懾”戰略,強調運用外交、經濟、軍事等國家整體實力實施“多層威懾”,以應對空間資產可能遭受的攻擊。首先,以秩序和結盟等方式,增加空間突襲的政治風險,約束對手的空間活動;第二,提高航天系統抗毀性,抵消對手對美國空間系統攻擊的效果;第三,增強太空態勢感知與進攻性空間對抗能力,告誡空間突襲必將招致嚴厲懲罰,不僅是“以牙還牙”式的空間還擊,還可能是報復性的地面軍事打擊。“多層威懾”的實質是采取增加代價的方式彌補航天系統的脆弱性,旨在保護美國的空間安全。
隱蔽發展進攻性空間對抗能力美國《國家安全空間戰略》強調,“美國將保留在威懾失效時做出自衛反應的權利和能力”。近年來,美國采取多種方式隱蔽發展進攻性空間對抗能力。一方面寓反衛于反導,強化動能反衛星和定向能反衛星能力;另一方面采取“以民掩軍、轉換名義”等策略,以發展空間操作技術和清除空間碎片為名,大力推進控制空間武器技術和能力的研發、試驗和部署。隨著美國空間攻防手段的不斷豐富,美軍將可能具備“軟硬兼施”的空間對抗能力,能根據作戰需求靈活選擇欺騙、干擾、拒止、降級、摧毀等多種形式,對抗敵方的空間系統。
夯實支撐美國國家安全的航天工業基礎美國新版《國家空間政策》強調,強大的航天工業與技術基礎是確保空間優勢和空間領導地位的關鍵,是提升空間國際競爭力的重要保障。《國家安全空間戰略》提出,所有的空間活動必須要有穩健、靈活、健康的航天工業基礎作支撐。
美國主要采取以下措施,鞏固航天工業基礎。一是加強航天領域的軍民融合。激勵私營企業積極參與空間競爭,推動有競爭力的航天企業進軍全球市場,為確保其空間領導地位提供支撐。強調要積極購買由商用空間部門和私營企業提供的空間產品與服務,利用商用空間能力,滿足政府對空間能力的需求。二是推進出口管制改革,解決技術保密安全與全球競爭力的問題。一是允許美國企業加大對全球市場上可以獲得的空間技術與產品的出口,提高美國公司在國際市場競爭力;二是加強保護美國最為重要的技術優勢能力,阻止他國獲得和使用對國家安全極其重要的裝備、技術和專門知識,繼續強化對航天技術與產品的出口管制。其目的是在確保國家安全空間利益的同時,進一步提升美國航天工業的國際競爭力。三是培養適應現在和未來需要的國家航天專業人才,在軍事、民用和商業航天部門打造一支更加均衡、經驗豐富的人才隊伍。

美國商業宇宙飛船“龍”
強調多種手段綜合應用,確保空間安全美國站在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謀劃空間安全,強調綜合運用政治、軍事、經濟、外交等國家力量的所有要素,確保空間安全。
在戰略謀劃上,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四年一度防務評審》《2011年國家軍事戰略》等頂層綱領性文件,將空間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為制天能力的長遠發展和運用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和戰略依據。為維護其空間領先地位和既得利益,密集出臺一系列航天發展頂層文件,其中包括2010年《國家空間政策》、2011年《國家安全空間戰略》、2012年《國防部空間政策》、2013年《空間作戰條令》、2013年《彈性與分散式空間系統體系結構》白皮書等文件,為確保空間安全及空間能力的長遠發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方向指南。在外交上,通過加強國際合作、制定國際空間行為準則等措施,爭奪制定國際空間行為游戲規則的話語權。在裝備發展上,發展彈性分散式空間系統體系結構,提高空間系統的體系抗毀能力;發展進攻性空間對抗能力,保留在威懾失效時予以反擊的權利。在航天工業建設上,強調軍民商深度融合,夯實航天工業基礎,保持美國航天技術的領先地位。
強調加強空間國際合作,構建空間利益聯盟美國加強與盟國的空間國際合作,其實質是通過構建“捆綁式”利益集團,為美國推行所謂“負責任”的空間行為準則鋪平道路,塑造符合自身利益的“空間新秩序”。一是建立由美國主導的空間資源利用與分配體系。在充分利用盟國資源、最大限度維護美國利益的同時,不斷加大潛在對手對美國空間系統發動攻擊的政治和外交成本。二是以“合作”為名,為盟國提供類似“核保護傘”的“空間保護傘”,強化合作伙伴對美的依賴性,進而將合作伙伴的發展限制在可控范圍內。三是孤立、遏制甚至威懾“不負責任”的潛在對手,遏制其制衡力量發展,懾止其不良圖謀。
強調構建多層次威懾體系,應對空間對抗環境冷戰時期,美蘇的空間戰略平衡是靠一種“相互摧毀對方”的威懾手段得以維持的。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冷戰的結束和進入空間的國家數量的不斷增多,空間安全形勢發生了新的變化,傳統的“以牙還牙”式的報復攻擊策略,在對付像恐怖組織等非國家實體時,非但不能奏效,反而會使美國的空間系統面臨更大威脅。為此,在新形勢下,美國把構建空間“多層威懾”體系作為維護空間安全的重要手段,認為空間系統固有的脆弱性和美國對其嚴重依賴的不對稱性,傳統的“以牙還牙”式威懾無法震懾對手,美國必須重點打造由美國領導的“空間利益集團”,尋求利用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多方面懲罰機制懾止對手對美國空間系統實施攻擊,讓對手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提高美國空間威懾失效的“門檻”,確保空間安全。
強調軍民商深度融合發展,提升空間競爭優勢軍民融合發展是在空間從戰略應用向戰術應用擴展、需求急劇增加的大背景下,提高經濟可承受性和充分發揮空間系統效能的必然選擇。美軍已形成以軍用高精度和高保密系統為骨干、民商為軍用的格局,而且提出要更多地使用商用空間能力。在技術發展上,美國通過“軍民結合”“以民掩軍”等方式,發展軍民兩用的空間操作技術,推進天基“軟殺傷”、可控殺傷反衛星技術的發展和試驗。在能力應用上,美國通過購買民用遙感衛星數據、租用民用通信衛星轉發器、發展軍民共用衛星、民星搭載軍用載荷等多種靈活的“民為軍用”“軍民融合”模式,補充完善了軍用衛星資源,滿足了其軍兵種在長期信息獲取、日常作戰訓練、戰時應急調用等多方面的需求。

世界各國航天技術發展迅速,圖為日本H-2A火箭發射“大地”2號衛星
隨著空間科技的飛速發展,美國對空間的依賴也越來越大,在享受空間優勢為美國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空間安全也成為了美國的“達摩克里斯之劍”,為應對日益激烈的空間競爭,美國必將不遺余力地繼續加強空間安全建設。
責任編輯:劉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