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成立空天軍的戰略考量
聚焦新戰略空間
馬建光 張 杰
近期,俄羅斯高調組建空天部隊,并于2015年8月1日起投入戰斗值班。此后俄羅斯國防部宣布成功升級“天窗”系統,大力推進S-500防空導彈系統的研究。與此同時,米格-31戰斗截擊機完成了對假想敵(超音速飛行器)的打擊試驗。這一系列的舉動力圖證明這只新生部隊的不凡身世與光榮使命。蘇聯元帥朱可夫認為,不能抗擊空襲的國家將遭遇滅頂之災。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空襲被賦予了更豐富的內涵,而俄羅斯此舉也透露出多重戰略考量。

俄羅斯“天窗”光電太空監視系統
經過黃金10年的恢復與普京富國強軍計劃的淬火,“北極熊”的爪更鋒利,齒更堅硬。可舊時的一些陳規陋俗,“新面貌”軍事改革中的一些肆意妄為仍制約著俄軍的成長。而目前外部環境急劇惡化,經濟制裁,技術封鎖,美歐遲滯甚至打斷俄羅斯軍事進程之心,路人皆知。
就是在這樣的深刻背景下,2014年底,普京做出成立空天軍的決定,2015年8月,國防部長紹伊古宣布空天軍組建完畢。烏克蘭危機以來,克里姆林宮,一直試圖借助軍事實力推動博弈向己方發展,最終使對手就范。一方面,通過演習、閱兵等多種方式讓對手意識到其軍事實力的可怕之處;另一方面,還需要一個能充分展現俄軍面貌與精神內涵的窗口,來昭示使用這種力量的決心。此次軍改無疑提供了一個機會。
新成立的空天軍是以空軍和空天防御軍為基礎,全面整合了航空、航天、反導、防空各類力量,職能還涵蓋了軌道衛星集群的發射與管理、導彈襲擊預警、太空監控等。至此,俄已形成海、陸、空天三軍種,戰略火箭軍、空降軍二兵種的軍事力量格局。雖然已將應對不同種類空中威脅的軍兵種集合到“同一屋檐下”,但到目前為止,空天軍還保留著空軍、空天防御軍各自的運行機構。未來如何組織協調、管理建設,從而使效能最大化,將成為這支新軍首當其沖的挑戰。畢竟,龐大的機構總是存在過度官僚主義和低效管理的風險。
但總的來說,將部分戰略任務相近并有進一步融合發展空間的原空軍和原空天防御軍合并,是經濟下滑時期完善國家空天防御體系的合理選擇。集中管理有限資源,力求克服俄羅斯空天領域重復建設的問題,進而推動新一代空天武器裝備的研發,避免了舊時體制對資源的分散消耗。更主要的是,以新軍種的成立為牽引,進一步將外部環境的壓力轉化為軍隊內部改革的動力,借力打力,是俄現行軍事改革的關鍵一招。雖然空天軍的成立還達不到一招制敵的功效,但確實是穩健而不失新意的一步棋。
長期以來,美國推動北約和歐盟“雙東擴”,掀起“顏色革命”,從中亞到北非屢屢得手。如今在大馬士革城下,美國已經顯現出強弩之末的相對衰勢,烏克蘭危機也勾勒出其力量的邊界。與之對應,俄羅斯經濟復蘇,國力恢復,對美政策也從冷戰后的一味妥協退讓逐漸走向斗爭和對等,對美國的霸權擴張也漸漸表現出較為強硬的態度。此次俄空天軍的成立是雙方于太空之間的遭遇戰,實際上也是一場對美國太空擴張的阻擊戰。

2015年5月9日,俄羅斯在紅場舉行盛大閱兵
若從較長的時間維度來審視,此次空天軍的成立不過是20多年來俄軍前進發展的又一個界碑而已。北約利用自身優勢全方位地打壓俄羅斯,但俄找準對手的痛點,揚長避短,通過“非對稱回應”來化解壓力,進而實現國家利益。俄羅斯深為倚重“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以核促和”正是這種思想最直接的體現。
但俄軍亦強調優先發展在未來戰爭中將起決定性作用的軍事力量,同時兼顧各軍兵種的協調發展。一方面,制天權的重要性愈發明顯,重點建設新一代作戰力量,以贏得和西方強勢軍力的某種平衡,成為俄羅斯維護國家安全利益的重要戰略選擇。在2014年《俄聯邦軍事學說》中,俄進一步發展了“非核遏制”的概念,同時一再強調確保空中、太空的優勢將成為獲取戰略主動權的決定性因素。另一方面,俄自身也處于坐擁世上最鋒利的矛卻難有與之相匹配的盾的尷尬境地。在“全球快速打擊”戰略的現實威脅下,美國的太空作戰體系直接削弱了俄羅斯的戰略威懾力。俄羅斯若沒有能力防御來自太空的打擊,將不可避免地把“阿喀琉斯之踵”直接暴露在對手面前。所以俄羅斯在新軍事學說提出未滿1年、空天防御部隊成立不足4年之際,成立空天部隊更加說明了俄軍緊跟世界軍事變革潮流的緊迫感和固強補弱的必要性。
當然,俄羅斯建設空天軍并不只是一廂情愿的藍圖夢想,而是具有雄厚的空天技術與裝備支撐。俄羅斯繼承了蘇聯90%的航天工業,體系健全,一體化發展水平較高。獨立以來,雖然面臨著資金匱乏的困境,可俄羅斯對重點項目的持續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其在航天核心技術領域的優勢地位。通過俄軍目前著力建設部署的一些代表性裝備,我們可以一窺盾牌背后隱藏的玄機。
在目標檢測方面,俄羅斯成功升級了“天窗”-M太空目標光電監測系統。這套系統自1999年投入試驗戰斗值班以來,為俄羅斯的空天防御立下汗馬功勞,至今仍寶刀未老。經過此次大規模的升級改造后,系統在處理120千米~4萬千米高空范圍內的在軌太空目標信息的能力提升了3倍多。同時,俄羅斯最晚將于2018年建成新一代統一太空系統,希望借此一舉扭轉統一太空系統尚無一顆現代化衛星的困境。在對可疑目標的打擊方面,未來部署的S-500防空導彈系統具有更加可靠的空天防御能力。它最大射程超過500千米,可同時對10個最具價值的目標進行打擊,此外還突出建設了反高超聲速目標的功能。當然,其中最富有戲劇性的是S-500防空導彈系統的代號—“普羅米修斯”。它不禁使人聯想到美國“宙斯盾”反導系統。這對希臘神話中的老冤家,在現實版的美俄空天競技中上演了極為精彩的一幕。
如果說鋒利的矛象征著一個國家力量的上限,那么盾則代表其生存的底線。隨著美國在空天領域的飛速發展,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業已存在的戰略平衡。如果將其視為對俄羅斯實施“不對稱”的壓制,那么俄羅斯發展空天防御力量可以看作維持國際戰略“再平衡”的手段。歷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行的。空天軍打造盾的歷程道阻且艱,如何保證這面盾牌的合理夠用,進而實現攻防兼備,將是這支軍隊下一步發展不得不直面的問題。

空天一體化已成為多國軍事改革的目標
烏克蘭危機近在眼前,新時期空天威脅亦是情勢逼人,二者在俄空天軍的成立中充當“催化劑”的角色,加快了其成立速率。可站在更為廣闊的時間維度來審視,新軍事變革的潮流已為俄空天軍的組建打上了主色調,空天一體終成趨勢。
航海技術的發展使人類從淺藍走向深藍,開啟了大航海時代的篇章。空間技術的發展也必然推動著人類由大氣層走向外太空,從而形成這一空間的一體化武裝力量。實際上,以美國率先組建空天一體的戰略空軍為起點,英日韓等許多發達國家也相繼提出了類似的空軍發展目標。盡管俄羅斯大張旗鼓地炫耀著軍事實力,在空天軍的成立上一路高歌猛進,但我們不能把這一問題簡單地理解為美俄之間新一輪軍備競賽的前奏。由于綜合國力和國際形勢的限制,俄羅斯暫時無法全力支持消耗巨大的空天技術研究。且有蘇聯被“星球大戰”計劃拖垮的前車之鑒,俄羅斯當前并不會與美國展開太空軍備競賽。
作為傳統的陸權國家,俄羅斯長期依賴的戰略縱深優勢逐漸因高新科技的發展而消弭。而隨著空天飛機等的日益成熟,在不遠的將來,新型武器裝備的參戰將使傳統的作戰樣式產生革命性的變化。屆時,空戰和太空戰將融為一體,空天戰的突然性將加大,防空作戰將向“空天一體防空天”擴展。由傳統的以大規模的空襲開始的作戰行動將演變為以大規模的空天襲擊為一體的作戰行動。為應對戰爭形態的變化,俄軍及時對其作戰思想進行了調整,把打贏以“空天一體防御”展開的高技術局部戰爭,作為俄軍今后一個時期的作戰重點。在空天一體的大背景下,俄羅斯組建空天軍可謂是順勢而為,恰逢其時。
從第一顆人造衛星升空到加加林完成首次太空之旅,這些難以忘懷的過去無聲地體現出俄羅斯民族深厚的太空情節。從新《空天防御構想》的頒布,到空天防御軍的組建,直至此次空天軍成立,俄羅斯昔日太空強國的風貌逐步恢復。作為除戰略核力量外的另一支柱,俄羅斯高調籌劃未來航天航空事業發展藍圖的種種舉措,躍然而出的是以普京為代表的俄羅斯民族對于實現大國復興夢想的不懈追求。從表面上看,戰略空軍的相繼成立,似乎預示著新一輪的大國爭霸。但從更深層次分析,其間也隱藏著值得認真探索合作的契機。未來,越來越多國家的空軍也將向空天一體的方向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重新思考國家間合作的重要性,可謂恰逢其時。這也是“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的題中之義。
責任編輯:劉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