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八八艦隊邁向九十艦隊:具有日本特色的直升機護衛艦
章北海

2015年3月,日本第一代直升機護衛艦“白根”號退役,二號艦“鞍馬”號計劃在2017年退役,這是繼“榛名”級直升機護衛艦后,日本退役的第3艘八八艦隊旗艦。隨著新生代直升機母艦的入役,日本加速除役老舊的直升機護衛艦,試圖讓八八艦隊重新煥發生機。同時裝備防空能力更強的“愛宕”級“宙斯盾”護衛艦和“秋月”型通用護衛艦,實現八八艦隊的大型化升級。防空、反艦和反潛力量都有大幅度提升,尤其是擁有直通甲板的航母型護衛艦入役后,日本海上自衛隊距離搭載固定翼戰斗機又近了一步。
日本海上自衛隊的艦艇分類中,直升機航母、驅逐艦和護衛艦都稱為護衛艦,排水量從2000噸到萬噸不等。20世紀80年代,以“白根”級和“榛名”級為首的直升機護衛艦在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復蘇進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八八艦隊作為海上自衛隊戰役和戰術單位,直升機護衛艦的出現讓艦隊的反潛火力得到提升,可攜帶3架反潛直升機,是以反潛為主的海上機動編隊。
日本海上自衛隊目前已經發展成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反潛力量,水面艦艇反潛網已經形成以直升機護衛艦為旗艦的作戰核心,并逐步向以航母為核心的三維打擊模式轉變。在4個護衛隊群所轄的八八艦隊中,“金剛”級和“高波”級負責區域防空,直升機護衛艦作為反潛核心,進而演化成當前的九十艦隊。由此可見,直升機護衛艦在日本護衛艦群中處于絕對核心的地位。
二戰結束后,大日本帝國海軍徹底覆滅,作為二戰的戰敗國,日本的外交方針進行了全面調整。當時日本首相吉田茂提出了集中發展經濟、恢復元氣的方針,即所謂的“吉田路線”。吉田認為戰后日本可依附美國恢復元氣,不再成為美國的威脅,于是在美國的授意下,日本完成軍政經的全面改革。隨著1947~1950年東亞局勢突變,“吉田路線”的優勢開始體現,美國開始大規模扶持日本。在朝鮮戰爭中,軍火生意讓日本多個瀕臨崩潰的企業重新恢復了元氣,比較典型的就是豐田。美國聯合參謀部認為,日本在美蘇冷戰中具有較高的戰略價值,尤其是工業潛力,因此美國將日本列為戰略防線上的重要節點,并在經濟上扶持日本,促進了日本的軍工業復興。
從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開始,美國逐步加速武裝日本,從前期的7萬人警察部隊到規模化的海上保安廳小型掃雷艦隊,日本在戰敗后數年內就開始第一次向海外派遣作戰力量。1951年,日美之間簽訂了安保條約。3年后,日本自衛隊全面成立,分設陸上自衛隊、海上自衛隊和航空自衛隊。日本作為一個擁有傳統海洋文化的國家,在重建軍事力量的道路上也一直以擴充海上自衛隊實力為主。1958年日本第一次防衛力量發展計劃(后簡稱“防衛計劃”)中,海上自衛隊總噸位超過10萬噸,到第二次防衛計劃時期,水面艦艇數量突破200艘,裝備了以美國海軍“亞當斯”級導彈驅逐艦為藍本設計的第一代“天津風”導彈護衛艦,排水量超過3000噸。這一時期,日本還重建了潛艇部隊,至20世紀60年代,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實力已經有所崛起,開始突破專屬防衛的框架,裝備更多的進攻性武器。
日本海上自衛隊實力再次突破限制發生在第四次防衛計劃期間,有了第三次防衛計劃全面完成的支撐,日本海上自衛隊建立起護衛隊群,艦隊規模進一步鞏固。1970年,日本建造了“榛名”級護衛艦,該級艦共兩艘,二號艦“比睿”號在1972年動工,這是日本海上自衛隊在水面艦艇建造上的一次突破。四次防衛計劃完成時,海上自衛隊艦船總噸位已經達到20萬噸。1976年,日本內閣發布了《防衛計劃大綱》,制定了基礎防衛的軍事力量構想,目標是能夠有效應對日本周邊發生的局部戰爭。在此指導思想的牽引下,“榛名”級次型艦“白根”級直升機護衛艦在1977年開工,二號艦“鞍馬”號也在第2年開始建造。此后的20多年,這4艘直升機護衛艦一直是日本海上自衛隊的中流砥柱。

“比睿”號護衛艦

“榛名”級次型艦“白根”級直升機護衛艦
“榛名”級護衛艦是日本海上自衛隊所特有的水面艦艇,在世界范圍內也屬于少見的艦種。日本第一代直升機護衛艦出現之前就已經有類似的型號出現,比如意大利“安德烈婭-多里亞”級直升機巡洋艦和后續的“維內托”級,可為盟國航母提供反潛和防空護航任務。排水量更大的“維內托”級滿載超過9500噸,給日本海上自衛隊留下了深刻印象。“榛名”級的誕生背景與“安德烈婭-多里亞”級比較相似,意大利海軍以地中海區域作戰為主,不需要大型航母。但對艦載直升機數量卻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大型直升機驅逐艦或直升機巡洋艦成為主要發展目標。
日本海上自衛隊根據由近海走向遠洋的戰略規劃,設定了1000海里的遠洋防衛范圍,需要大型水面艦艇作為支撐。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日本海上自衛隊在美日框架下的作用是封鎖日本周邊海峽,確保1000海里海上運輸線的安全。在1983年的《防衛白皮書》中指出,日本海上自衛隊需要在遠洋奪取制海和制空權。4艘最新建造的直升機護衛艦符合當時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戰略規劃,可與后續引進的“宙斯盾”護衛艦編隊,為新時期的八八艦隊提供反潛和防空保護。從對新型直升機護衛艦的命名上也可以看出,日本海上自衛隊非常重視這兩級艦的建造,第一代“榛名”級沿用了二戰“金剛”級戰列巡洋艦三號艦,后者滿載排水量達到3.2萬噸,二號艦“比睿”號的命名也是來自“金剛”級。恢復使用舊日本帝國海軍的艦名在當時也引發了爭論,后來在“榛名”級的次型艦“白根”級上就暫時放棄了此類命名法。
“榛名”級直升機護衛艦在設計之初就瞄準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載機驅逐艦設計,鑒于該級艦滿載排水量超過6500噸,是海上自衛隊成立以來裝備的最大護衛型艦只。因此,“榛名”級對海上自衛隊而言將是一個巨大的飛躍,從艦型到艦名都透露著日本海上自衛隊對大型水面艦艇的渴望。“榛名”級艦型采用高干舷甲板,艦橋頗有日本特色,直接延伸到艦體中段,艦尾甲板只設置了一個直升機起降點,但是面積卻很大,完全可以在停放1~2架直升機的條件下正常起降另1架。而且機庫內還可以容納3架直升機,載機能力非常強大,起降環境也非常不錯,從設計開始就是為了遠洋反潛作戰。“榛名”級的直升機攜帶能力在同噸位水面艦艇中是首屈一指的,這也是日本逐漸展示其軍用船舶設計與建造能力的縮影。
從整體布局上看,“榛名”級對反潛、防空武器的布置極具層次感,艦首兩門MK42型艦炮口徑為127毫米,在火力分配上比單門火炮更加靈活,可形成對島嶼、水面目標打擊覆蓋,甚至可以攻擊潛望鏡深度的潛艇。艦炮后方布置有1座8聯裝“阿斯諾克”反潛導彈,艦橋下方還有備彈艙,發射完可以自行補給。艦首攜帶反潛導彈在當時是個挺時髦的設計,在美蘇潛艇滿世界跑的年代,反潛是第一要務。美國海軍的“諾克斯”級、蘇聯的“克里瓦克”級也采用此類設計,似乎這也是反潛型護衛艦的標準前臉。艦橋中段主要是艦載雷達等電子設備的集中區,防空武器安裝在機庫上方,8聯裝MK29“海麻雀”防空導彈可以攔截低空近程目標,兩座“密集陣”近防武器系統可增強對掠海反艦導彈的攔截能力。
雖然“榛名”級擁有面積較大的飛行甲板和機庫,但艦載直升機作業仍然受到限制,畢竟“榛名”級仍然是一艘驅逐艦級別的水面艦只。要想在有限的空間內使用艦載機,需要對艦體進行輔助增穩,減搖鰭和直升機輔助著陸裝置都是必不可少的,這些技術日本都通過進口渠道獲得。同時還有成套的探測設備、電子干擾裝置以及授權生產的SH-60J艦載反潛直升機。從“榛名”級可以看出,日本對大型水面艦艇的渴望已久,同時作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曾經擁有過龐大航母艦隊的國家,日本海上自衛隊也有濃厚的艦載機情節。加上美蘇冷戰時期對反潛的偏重,造就了富有傳奇色彩的“榛名”級,這也是日本在重新獲得航母道路上邁出的重要一步。
后續建造的“白根”級則在“榛名”級的基礎上進行了升級,艦長和排水量均有所提升,比較典型的外觀改變是增加了一個煙囪,上層建筑的結構略有不同。在艦載設備上,“白根”級將OPS-11對空搜索雷達升級為OPS-12三坐標搜索雷達,是日本第一艘裝備此種雷達的水面艦艇。在作戰系統方面,“白根”級獲得了極大的提升,使用了日本海上自衛隊第一種現代化的作戰指揮系統,利用數據鏈將反潛直升機和聲吶浮標的數據及時傳回。作為“天生反潛”的作戰艦只,“白根”級的聲吶系統也比“榛名”級先進。比如OQS-101低頻率聲吶、SQR-18被動拖曳陣列聲吶、SQS-35可變深聲吶等,還有反潛直升機上攜帶的聲吶浮標,都是當時較為先進的反潛裝備。

由直升機護衛艦擔任編隊指揮艦的八八艦隊
“白根”級的到來改變了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兵力部署,2艘“白根”級和2艘“榛名”級各領銜一個護衛隊群,每個護衛隊群有6架直升機形成反潛獵殺網,以4架為一組,另外2架輪換,這是日本海上自衛隊第一種反潛直升機集中使用的獵潛方案。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期,日本海上自衛隊完成了4個護衛隊群的組建工作,每個護衛隊群配備1艘直升機護衛艦,同時編有2艘防空型護衛艦和5艘通用型護衛艦,形成八八艦隊雛形。防空型護衛艦主要有“太刀風”“旗風”和“天津風”3種型號,通用護衛艦為“初雪”型和“朝雪”型。平均艦齡短,裝備先進,人員訓練有素,八八艦隊在20世紀90年代具有極強的遠海作戰能力。
八八艦隊成立之初,就以反潛見長,通用型護衛艦幾乎都裝備了遠程低頻聲吶系統,反潛武器標配為“阿斯諾克”反潛導彈。用直升機來反潛也是最高效的方法,直升機飛行速度快,可在艦隊內任何一艘艦只上起降,抵達目標時可懸停,巡航速度遠超核潛艇,4機編組可快速追擊核潛艇。在典型的反潛隊形中,直升機護衛艦擔任編隊指揮艦,防空艦前置,通用護衛艦防守左右兩翼。反潛直升機以3架為一個單位,成倒三角隊形在編隊前方5~20千米和兩側搜潛,發現潛艇后可利用各種反潛武器對其進行攻擊。八八艦隊也可以得到陸基反潛機的支援,海上自衛隊裝備的P-3C反潛機可納入八八艦隊反潛網,提供遠程反潛支持。此種反潛機制與美式航母編隊類似,后者也需要岸基P-3C支持,只是航母本身的艦載反潛機作戰半徑更大,八八艦隊就像迷你航母編隊,防空、反潛圈更小。從中可以看出日本海上自衛隊仍然有一顆航母的心,艦隊決戰的思路依然貫穿著海上自衛隊裝備發展。
在“榛名”級之后,日本仍然想獲得進一步突破。在第四次防衛計劃期間,日本防衛省就提出了更大的直升機母艦構想,可搭載6架反潛直升機,排水量比“榛名”級更大。6架反潛直升機的方案可以保持任何時間都有1架直升機處于值班狀態,但該計劃最終沒能落實,只建造了升級版的“白根”級。

日本海上自衛隊早期使用的HSS-2B反潛直升機
八八艦隊從8艘戰列艦和8艘裝甲巡洋艦開始,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的8艘艦只和8架直升機,雖然作戰能力單一化、側重反潛,但其中仍然可透射出具有日本崇尚大艦巨炮的野心。20世紀70年代至21世紀初,八八艦隊是世界一流的反潛作戰編隊。事實上,日本從二戰后就一直醞釀著如何恢復八八艦隊,“榛名”級的建造是個開始,根據日本海上自衛隊對反潛作戰的推演,八八艦隊的艦艇和反潛直升機配置僅能說是勉強夠用。保守估計,8架直升機可以保證6架處于正常可用的狀態,可分為兩組進行反潛作戰,如果再增加1架直升機,在緊急情況下甚至可以有3組進行輪換,保證兩組反潛直升機編隊就顯得綽綽有余了。在1986年的環太平洋演習中,日本苦心經營的八八艦隊首次亮相,熟練的艦機協同作戰給美軍留下了深刻印象。
但是,日本海上自衛隊并沒有滿足八八艦隊的偏科現狀,在其基礎上不斷嘗試新的突破。比如從美國購買“宙斯盾”相控陣雷達后建造了“金剛”級,成立了九十艦隊,編隊共有10艘艦只和9架反潛直升機,反潛作戰能力有了進一步提升,防空火力則發生了質的飛躍。最關鍵的是,從八八艦隊到九十艦隊,編隊在艦艦、岸艦和艦機之間形成了成熟的作戰情報網,與航母編隊的作戰模式相似。可以說日本海上自衛隊仍然在按航母型編隊的模式去打造護衛隊群。
在九十艦隊之后,日本海上自衛隊已經擁有了訓練有素的航母編隊護航體系。只要把航母納入這個體系中,九十艦隊搖身一變就成了航母編隊,這也是日本護衛隊群整體作戰的目的之一。如果每個護衛隊群都配備一艘航母,那么日本海上自衛隊就有4個航母編隊,作戰能力是非常可觀的。隨著更新更大的“出云”級服役,九十艦隊的實力已經大大增強,超過2.7萬噸的排水量和直通甲板,“出云”級儼然是一艘輕型航母,“愛宕”級的后續艦可能還會建造,進一步增強護衛隊群的防空火力,日本海上自衛隊正一步步在八八艦隊基礎上進行升級,打造航母編隊才是最后的目標。
責任編輯:劉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