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日本二戰艦載機家族:從仿制到空中稱霸
謝 頓

沉沒在海底的日本二戰零式艦載戰斗機
2015年8月12日,日本媒體公布了一組沉沒在海底的日本二戰零式艦載戰斗機的照片。這組照片來自巴布亞新幾內亞新不列顛島海域,沉沒處水深約16米,經過近半個世紀的浸泡,機體部分已經開始腐爛,駕駛艙已成為魚群棲身之所,長滿了珊瑚和海綿。二戰中,日軍于1942年在新不列顛島東部登陸并占領島嶼,將航空隊基地移至此地,之后在這里與盟軍展開激戰,這架戰斗機基本保持了當時的原樣。
零式艦載戰斗機作為二戰顯赫一時的空中霸王,在世界艦載機家族中占有一定地位。

專門克制零式戰斗機的美制F-6F“潑婦”艦載戰斗機
1912年,英國人改造了早期水上飛機母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支海軍航空兵部隊,經過改裝的巡洋艦可攜帶3架水上飛機。執行任務時,需要把水上飛機吊放在海面,回收飛機時也需要先在海面著陸,然后才能回收。這種方式對于起降海域的海況要求較高,風浪較大的海域不適合水上飛機的使用。在英國人完成水上飛機母艦的測試時,1913年日本海軍也開始了改裝工作—對一艘排水量為5000噸的商船進行改裝,前后桅桿都設置了簡易機庫,用來放置水上飛機,攜機數量為4架,型號為毛利司·法曼水上雙翼機。雖然水上飛機母艦在艦隊決戰中起不到進攻作用,但日本海軍仍然發展了幾種型號的水上飛機用于偵察。比如九四式水上偵察機、零式水上觀測機F1M型、零式水上偵察機E13A型以及“紫云”水上偵察機E15K型等。
對于非水上飛機母艦的大型航母而言,需要使用在由航母飛行甲板上起飛和著陸的艦載機。二戰時期是艦載機蓬勃發展的階段,主要動力為活塞式發動機,比較經典的有美國格魯門公司制造的F-4F“野貓”艦載戰斗機、F-6F“潑婦”艦載戰斗機、SB2C“俯沖轟炸者”艦載戰斗機,道格拉斯公司的SBD“無畏”艦載攻擊機、TBF“復仇者”艦載攻擊等,英國費爾雷公司研制的“噴火”系列艦載戰斗機、“螢火蟲”艦載戰斗機、“海燕”艦載戰斗機、“梭魚”艦載魚雷機、“劍魚”魚雷轟炸機等。除美英外,日本的艦載機也獨樹一幟,出現了幾款性能優異的艦載戰斗機和魚雷機。
二戰期間,世界艦載機的數量出現指數式增長。從1930年代開始,全球主要艦載機國家集中在美國、英國和日本,因為這3個國家的航母數量屬全球三甲,日本開戰前航母數量最多,所需的艦載機群也頗為龐大,一艘“加賀”號就能攜帶近90架艦載機。根據戰后數據統計,美國、英國和日本3個航母強國生產的艦載機數量接近7萬架,其中艦載戰斗機超過4萬架,剩余的為俯沖轟炸機和魚雷攻擊機等。從數據可以看出,艦載戰斗機占據了一大半,只有先奪取制空權才能進行有效的對艦攻擊,不然敵方的艦載戰斗機和艦對空火力網會嚴重削弱攻擊機編隊的戰斗力。

經典的“無畏”式艦載攻擊機,本圖拍攝于美國“企業”號航母

一〇式艦載戰斗機服役后,開始在“鳳翔”號航母上進行大量試飛和訓練
在日本二戰艦載機家族中,主要分為三類,即艦載戰斗機、艦載攻擊機和艦載爆擊機。比較經典的組合為零式戰斗機、九七式攻擊機和九九式爆擊機。所有的九七式艦載攻擊機除攜帶炸彈外,還可攜帶1枚九一式魚雷;九九式艦載爆擊機為艦載俯沖轟炸機,主要攜帶各種航空炸彈。
早期的日本海軍雙翼機代表當屬一〇式艦載戰斗機。該機由三菱重工生產,木質材料制造,首飛時間為1921年,制造數量很少。一〇式艦載戰斗機的生產目的是配合日本第一艘正規航母“鳳翔”號使用,但當時日本海軍并不會自行制造艦載機,于是就邀請英國工程師參與設計。一〇式艦載戰斗機的完成時間為大正十年(公元1921年),由此得名。
一〇式艦載戰斗機服役后,開始在“鳳翔”號航母進行大量試飛和訓練。在1927~1928年間,日本海軍利用剩余的一〇式艦載戰斗機在“赤城”和“加賀”號航母上進行訓練,因為更先進的三式艦載戰斗機已經在1927年進行了首飛。三式艦載戰斗機來自對一〇式艦載戰斗機的改進升級。顯然,日本海軍對一〇式艦載戰斗機的作戰性能不甚滿意,希望利用英國技術予以提升。制造商中島公司看準了日本海軍的需求,全面仿制英國葛士達研制的雙翼戰斗機,使用仿制木星6型風冷式發動機,并命名為中島壽二型風冷式發動機,450匹馬力,但把原設計方案中的木制螺旋槳替換成了金屬制螺旋槳,改良了機翼設計,因此三式艦載戰斗機的空戰能力最突出。
三式艦載戰斗機和十三式艦載攻擊機是1930年左右日本較為重要的艦載機型,十三式艦載攻擊機的研發時間很早,制造商為三菱重工,首飛時間為1923年。但是三菱重工當時還沒有成熟的艦載機研制技術,因此委托英國工程師研發,目的是獲得一種艦載魚雷攻擊機,可進行水平轟炸。十三式艦載攻擊機為雙翼布局,乘員為3人制,包括駕駛員、投彈手和機槍手各1名。使用水冷式發動機,總重量不到3噸,適合在艦載起降,雙翼布局的升力系數比較理想。“一·二八”事變時,十三式艦載攻擊機和三式艦載戰斗機搭載于“鳳翔”和“加賀”號航母上,參與了轟炸上海的作戰行動。論火力而言,三式艦載戰斗機機頭安裝了2挺7.7毫米機槍,十三式艦載攻擊機機頭和后部各有1挺7.7毫米機槍,機身下方攜帶500公斤級炸彈或者1枚魚雷,基本可以滿足日本海軍機動部隊初創時期的對空、對艦打擊。
1930年代初的艦載機更新換代非常快,幾乎隔年就有一款新艦載機出現。1928年,波音公司研制出P-12戰斗機,立刻被美國海軍航空兵選中。精明的日本人即刻嗅到P-12戰斗機的性能,并向波音購買了2架給日本中島飛機公司進行仿制。P-12戰斗機的艦載型號美方編號為F-4B,日本仿制后推出了九〇式艦載戰斗機。但九〇式艦載戰斗機與原型機F-4B有些不同,內部使用英式設計,即日本人把英美戰斗機的優勢組合起來,打造出了九〇式艦載戰斗機。九〇式艦載戰斗機為雙翼局部,火力為前置2挺機槍,使用改進型中島壽二型風冷式發動機,飛行速度超過300千米/時,空重1噸。日本仿制P-12戰斗機是明智的,在1932年的一場空戰中,P-12完勝三式艦載戰斗機。
與九〇式艦載戰斗機同時期的還有八九式艦載攻擊機。1929年,三菱重工參照英國魚雷攻擊機設計出八九式艦載攻擊機,前后各1挺7.7毫米機槍,外加800公斤炸彈或魚雷,氣動仍然使用雙翼布局,但航程已經達到1700千米以上。
在艦載機向單翼發展的趨向勢不可擋時,1934年,中島飛機公司在九〇式艦載戰斗機基礎上推出了九五式艦載戰斗機,這是日本海軍最后一款雙翼戰斗機,生產數量超過200架。

在單翼機成熟前,雙翼機仍然是日本航母的主力艦載機
雙翼的九五式艦載戰斗機推出沒多久,三菱重工研制出日本第一款單翼全金屬結構的戰斗機,最快速度達440千米/時,最大起飛重量達1.8噸,這就是九六式艦載戰斗機。單翼機的風阻明顯低于雙翼機,獲得飛行速度優勢之后,九六式艦載戰斗機開始改進發動機、駕駛艙設計,進行局部優化。1938年,改進型的九六式艦載戰斗機4型號完成首飛,之后生產1000多架,日本艦載戰斗機的性能開始提升。
九六式艦載攻擊機同樣來自1934年日本海軍的九式艦載攻擊機計劃,是日本最后一款雙翼艦載攻擊機,可攜帶800公斤級炸彈或魚雷。九六式艦載爆擊機是日本第一種俯沖轟炸機,設計源自德國He-50俯沖轟炸機,使用雙翼布局,由愛知電機公司制造。九六式艦載爆擊機的生產數量僅為數百架,火力打擊為1枚250公斤級炸彈和2枚30公斤級炸彈。
1937年,“盧溝橋事變”發生后,“加賀”號等航母利用日本海軍積累的艦載機群支援上海作戰的日軍,搭載了當時最新的九六式艦載攻擊機、九六式艦載爆擊機和九六式艦載戰斗機。此時,日本下一代單翼艦載機已經處于設計階段,將作為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主力使用,日本艦載機將進入發展的鼎盛時期。
昭和十年(公元1935年),日本海軍提出了十式艦載攻擊機計劃,要求獲得一種可在航母甲板上起降、最大飛行速度超過330千米/時、可掛載800公斤級魚雷進行4小時巡航的攻擊機。三菱重工和中島飛機公司開始競標,分別推出了九七式1號艦載攻擊機和九七式2號艦載攻擊機,最終兩個方案都進入批量生產。但中島方案生產數量更多,總計超過1200架。九七式艦載攻擊機此后成為日本航母的主力攻擊機,其飛行速度快,達到350千米/時(1500米高度),航程超過2300千米,起飛重量超過4噸。從1941年偷襲珍珠港開始,九七式艦載攻擊機就跟隨日本海軍艦隊四處征戰:珍珠港事件中,出動143架九七式艦載攻擊機;珊瑚海海戰中,航母艦隊攜帶76架九七式艦載攻擊機,成功重創美國“列克星敦”號航母;中途島海戰中,日軍4艘航母攜帶了近100架九七式艦載攻擊機,成功擊沉美軍“約克城”號航母;瓜島戰役中,日軍用九七式艦載攻擊機執行對地攻擊任務。九七式艦載攻擊機幾乎參與了太平洋戰爭中日本 所有重要戰役。
在日本航母的標準攻擊力量中,除了九七式艦載攻擊機,還有九九式艦載爆擊機。愛知電機公司在1938年試飛了九九式艦載爆擊機原型機,作為十一式艦載轟炸機的競標方案。愛知電機公司在德國He-70的基礎上進行研發,采用下單翼設計,主翼兩側還有制動襟翼。1939年,日本海軍開始采購九九式艦載爆擊機,最大飛行速度達430千米/時,升限1萬米,武器配置仍然是前后各1挺7.7毫米機槍,機腹和主翼下方吊掛炸彈。九九式艦載爆擊機服役后,和九七式艦載攻擊機成為日本航母的流行配置,是日本航空艦隊的主力打擊武器。偷襲珍珠港戰役中,第一波和第二波攻擊機群中全部為九九式艦載爆擊機和九七式艦載攻擊機;中途島戰役中,日軍第一波攻擊機群中有36架九九式艦載爆擊機,另外36架為九七式艦載攻擊機。
九九式艦載爆擊機和九七式艦載攻擊機的另一個搭檔就是著名的零式艦載戰斗機。零式艦載戰斗機作為二戰顯赫一時的空中霸王,在世界艦載機家族中占有一定地位。在設計之初,零式戰斗機就被賦予了全能艦載機的特點,既能執行空對空攔截任務,也可以對地轟炸目標,還能擔任偵察任務。多數日本航母都會攜帶一定數量的零式戰斗機,總制造數量超過1萬架,是日本產量最大的艦載戰斗機。它由三菱重工設計,1939年4月首飛,是日本海軍的主力艦載戰斗機,代表了1940年代初日本航空工業的最高水平。零式戰斗機的特點在于翼載較低,因此在低空低速環境下操控性好,有利于艦載起降和低空格斗。與同時代的美軍艦載機相比,零式戰斗機爬升率高的優勢明顯,可以在被后方敵機咬住的逆勢下重新奪取有利高度,接近日本海軍希望獲得的萬能戰機。零式戰斗機在中國戰場上幾乎沒有對手,太平洋戰場上日本海軍使用零式戰斗機也得心應手,偷襲珍珠港作戰中沒有遇到實質性的抵抗,即便是日本聯合艦隊慘敗的中途島海戰中,零式戰斗機的表現仍然可圈可點,阻擋了美軍多波次的攻擊任務。然而,零式戰斗機的弱點逐漸暴露—座艙和油箱沒有鋼板防護,一旦被命中,就變成了打火機。
隨著太平洋戰爭進入中后期,1943年日本海軍獲得“天山”艦載攻擊機,用于取代九七式艦載攻擊機。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天山”艦載攻擊機的生產量超過1200架,也是一種比較成功的艦載攻擊機。與“天山”艦載攻擊機搭檔的是九九式艦載爆擊機的后續機型,即日本海軍航空技術廠生產的“彗星”俯沖轟炸機,產量突破2000架,參與了所羅門海戰、馬里亞納海戰以及萊特灣海戰,擊沉美軍“普林斯頓”號輕型航母。零式戰斗機的后續機型“烈風”戰斗機在1944年5月首飛,主要針對美國海軍F-6F“潑婦”和F-4U“海盜”艦載戰斗機而設計。不過此時太平洋戰爭已接近尾聲,僅生產了10架。1943年后期進入日本海軍的還有“流星”艦載攻擊機,由愛知電機公司研發,但該機在測試完成后戰爭已基本結束。

零式戰斗機的后續機型“烈風”戰斗機
日本二戰時期的海軍艦載機群幾乎與英美同時起步,從早期的委托設計到購買仿制,最終設計出近乎無敵的零式戰斗機,體現出日本海軍對裝備發展明銳的嗅覺和極強的工程能力。艦載機的生產主要集中在中島、三菱重工、愛知電機、海軍航空技術廠、川西、橫廠、渡邊等。機型覆蓋范圍廣,從水上飛機到艦載戰斗機、艦載偵察機、艦載攻擊機、水上觀測機等,幾乎是伴隨航母發展而演替。
責任編輯:葛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