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永++權素云
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西傍王屋,南臨黃河。全市總面積1931平方公里,總人口70萬。王屋山、五龍口、小浪底、黃河三峽、濟瀆廟是濟源旅游業的五大品牌。綜合濟源的人文、地理條件,濟源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市域一體、城鄉一體、產城一體、五規合一”的發展思路,其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的思想在這種思路中升華,走出了一條具有濟源特色的“城鄉一體”的美麗鄉村之路。
統籌布局,繪就“四美”鄉村藍圖
在濟源市王屋鎮五里橋村,村民張瑞義和老伴李秀蘭開了一個農家樂飯店,取其兒子姓名中的“偉”字,把飯店命名為——偉一房,主營餐飲和住宿。因五里橋村臨近王屋山風景區,且毗鄰省道支線,周末和節假日到王屋山旅游、在五里橋村住宿的人很多。
李秀蘭家有12張床鋪,一個床鋪每晚30元,一年下來有三四萬元的收入。“我和老伴年齡大了,也干不了那么多了。我們村里做得好的,一年下來收入十多萬呢!”李秀蘭說。在五里橋村,像李秀蘭家一樣經營住宿和餐飲的村民有20多家,戶均年收入8萬多元。
五里橋村只是濟源市美麗鄉村建設的試點之一,是濟源市委、市政府統籌布局的一個體現。
據濟源市城鄉一體化辦公室主任尹天旭介紹說,濟源市大部分是丘陵山區,針對不同區域、不同類型、不同條件,濟源市因地制宜將新型農村社區和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分類分批統籌推進。
對于中心城區和產業集聚區內的村莊和居民,濟源市實施城中村改造,使居民直接轉成城市居民;對于城鎮近郊村的村莊和居民,濟源市合理規劃,能并則并,能合則合,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對于不宜居住、深山偏遠的弱小村莊、零散戶、沿黃地質災害村、項目需占用的村莊,濟源市實行整村(組)搬遷、異地安置,以產業、就業和方便群眾為前提,有序引導向城市、城鎮或就近規劃社區集聚;對于農村經濟發展基礎較好,交通便利,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的村莊,濟源市按照集聚、輻射和帶動的要求,合理規劃,以建設中心村為主,進行村容村貌改造提升,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功能,建設美麗鄉村。
“通過一系列措施,我們力爭使全市所有行政村達到‘村莊秀美、環境優美、生活甜美、社會和美的‘四美要求,成為‘村村優美、家家創業、處處和諧、人人幸福的美麗鄉村。”尹天旭補充說。
穩步推進,打造美麗鄉村
“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打造美麗鄉村工作中,濟源市分為兩步走,第一步是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第二步是建設一批精品特色村和一批鄉村風情帶。”濟源市城鄉一體化辦公室副主任盧新科說。
對即將搬遷和可能萎縮消亡的村莊,濟源市在保住房、飲水、用電安全的基礎上,主要是凈化鄉村環境,做到“六不準”“三無一規范一眼凈”:不準有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白色垃圾,不準有殘垣斷壁,不準亂堆亂放生活雜物,不準有亂搭亂建,不準有店外經營,不準有污水橫流。
對規劃保留的村莊,濟源市進行“三保五化”全面整治。盧新科說:“‘三保五化是一個最基本的要求。‘三保即保住房安全、保飲水安全、保用電安全,‘五化即凈化鄉村環境、硬化農村道路、美化村莊面貌、綠化鄉村生態、亮化村莊街巷。”
在全面改善人居環境的基礎上,濟源市綜合考慮村莊地理風貌、自然稟賦和人文景觀,結合所處風情帶的整體風格,打造了一批 “山水靈氣、歷史底蘊、產業集中、雛形初現”的精品特色村莊。
這些精品特色村,或發展村域特色產品,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或發展以農家樂休閑旅游為主體的鄉村旅游業;或充分盤活村級集體留用土地,發展村級物業經濟和社區服務業,壯大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當精品特色村發展到一定階段,濟源市根據生態資源、區域優勢、歷史文化內涵、社會經濟條件等,串點成線、網線成片、連片成面,打造一批鄉村風情帶。通過對鄉村風情帶沿線精品特色村建設、生態修復、道路的改造、河道水系的改造保護、歷史文化的挖掘開發、特色產業的發展壯大等工程建設,一批具有生態養生、農業觀光、運動休閑、歷史文化等特色的鄉村風情帶已經初顯規模。
“截至目前,陽下路、玉泉都市農業觀光線和渠馬線3條線,玉泉北水屯、陸家嶺、王屋鎮五里橋村、五龍口鎮山口村4個精品特色村及16個美麗鄉村試點建設已經初步完成。”盧新科說。
保障到位,建立長效機制
為了保證美麗鄉村的長效持久,濟源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長王宇燕為組長的“3+1”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濟源市城鄉一體化辦公室,濟源市政府副市長兼任辦公室主任。同時,各鎮、辦事處、集聚區自上而下也成立了相應的機構,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構建了市、鎮、村三級聯動工作機制。
“農村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如果處理好了,人居環境和美麗鄉村建設的成果就可以得到保障。”尹天旭說。
為了確保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及美麗鄉村建設的成果長期保持,濟源市建立村莊道路、供排水、垃圾和污水處理、沼氣、河道等公用設施的長效管護制度,逐步實現城鄉管理一體化。鎮級政府為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收集治理責任主體,具體實施本區域垃圾和污水治理工作,對已經建成的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收集、處理系統,明確具體工作部門統一管理和運營。村莊建立保潔制度。濟源市鼓勵通過委托、承包、采購等方式向社會購買垃圾收運處理、污水處理、河道管護等公共服務。
通過一系列措施,濟源市環城路以外有384個行政村和交通干線兩側基本達到了“三無一規范一眼凈”標準,占到應整治村莊的80.5%;全市15個鎮(街道)和集聚區全部成立了鎮級環衛機構,農村環衛人員達到1300余人;已建成農村垃圾中轉站159座、建筑垃圾臨時轉運場11個。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打造美麗鄉村需要資金的扶持。自2006年以來,濟源市財政累計投入19.5億元用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僅2014年就投入3.7億元。
“要想農村人居環境和美麗鄉村建設成果長期保持,資金是個大問題。如果資金保障不到位,很可能前功盡棄,希望上級主管部門能給予大力支持。”尹天旭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