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超飛 徐祥
(江南大學,江蘇 無錫 214000)
空間生產中飄蕩著的“幽靈”
都超飛 徐祥
(江南大學,江蘇 無錫 214000)
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空間轉向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尋求新的增長點的理論表現,其本質仍然是資本邏輯的要求。空間生產是資本邏輯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又形成了資本積累的動力因素。馬克思主義作為“幽靈”般的存在指引著人類自由自覺道路實現的方向。
空間轉向;空間生產;資本邏輯;幽靈
20世紀60—70年代以來,思想界發生了一場空間轉向的革命。列斐伏爾講到:“沒有人或物可以繞開空間,空間是現代世界的定則,堪比上帝或命運中的經典概念。正是在空間中,在全球性意義上,‘價值’的每種定義都在遭遇其它‘價值’及其意義時獲得或喪失其獨特性。更有甚者,除非他們產生或生產空間,群體、階層或階層區分實際上是難以建構自身并相互區別開來的。”[1]在此基礎上,空間轉向的本質是什么,空間生產的內涵及其與資本邏輯的關系如何,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空間生產中的地位如何?
空間轉向作為20世紀中期以后社會批判理論發生的重大轉向(如文化轉向、后現代轉向等)之一,并不只是純粹的理論(邏輯)問題,而且是傳統左派政治實踐和理論的失敗(以及這種失敗必然與之相關的社會歷史條件變遷)之后果。胡大平認為,無論被動還是主動,轉向都是一種政治上的“突圍”,在理論上“生活在別處”的感嘆。[2]如此,我們便需要從這一轉向的實際歷史狀況來理解它。空間生產正是對這一資本主義現實狀況的高度概括。
列斐伏爾提出了“(社會的)空間是(社會的)產物”這一著名論斷,其核心思想具體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自然空間正在消失,它被人類實踐活動侵入,從而是社會的產物,具有歷史性,包含并掩蓋著一定的社會關系。二是每個社會以及它的生產方式都生產出自身的獨特空間。當代資本主義空間不僅是生產資料,還是消費對象和政治工具。三是在新的資本主義條件下,空間中的生產已經轉移到空間的生產。空間是生產的對象。四是生產方式的變化必定產生出新的空間,社會形態的變化必然帶來特定歷史條件下空間性質的變化。
空間生產的實質就是空間被開發、設計、使用和改造的過程,是社會利益集團通過控制土地和建筑物等空間的主要特征來塑造和影響城市空間形態和組織的過程。[3]
哈維認為,城市不是物而是一個過程。城市與資本積累是關系密切的兩個問題,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在很大程度上以快速城市化為特征,因而也是城市“空間的生產”,這就使得對資本和城市化問題的綜合考察成為必然。[4]資本邏輯,簡言之,即資本價值增值的邏輯。城市(化)是資本邏輯對城市空間控制和作用的結果,而城市空間的本質是一種建構環境,其中包含了許多不同空間元素。
哈維指出,資本是通過三次資本循環來形塑城市空間的。資本首先在工業資本生產過程(初級循環)中流通,但是由于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會帶來利潤率下降和過度積累危機,進而資本轉向固定資本與消費基金為主要形式的次級循環,通過推遲價值在未來重新進入流通領域的時間來延遲資本危機,但由于固定資本不易移動、周轉時間場的特征而出現的“破壞性重建”使其出現貶值的危機,同時,固定資本的流通依賴于信用體系的建立和虛擬資本的形成,這又引發了流通領域中金融、貨幣的危機。資本為解決在前兩次中的貶值危機便會投資于科學技術研究及與勞動力再生產過程相關的社會支出,即第三級資本循環。然而第三級資本循環同樣會由于生產性投資機會的枯竭而引發危機。
可見,城市這種人文景觀時刻在被資本塑造的地理景觀所牽制,在資本城市化的進程中展現出一種復雜而又充滿矛盾的社會空間化圖景。資本在創造和束縛空間的同時又提供了新的空間;在不斷“創造性破壞”的過程中通過“時間消滅空間”而使得資本主義得以延續和發展,最終形成以城市為主延伸到區域一國家一全球的空間生產體系。世界最終只有兩個方向:毀滅或社會主義。
“幽靈”一詞可以作三個含義的理解:一是《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在猶豫不決時,其父親作為幽靈出現,告訴他真相,指引他的行動和未來方向;二是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中第一句話,一個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徘徊;三是德里達在《馬克思的幽靈》中認為馬克思主義在當今沒有現實和肉身的存在,而是作為幽靈般的存在。馬克思主義對我們具有重要意義,沒有馬克思就沒有未來。
新馬克思主義城市學者緊緊圍繞馬克思關于“把物質生產當作一種歷史過程來考察,根據生產關系的一定的歷史結構去理解,而不僅僅是把物質生產自身當作一般范疇來考察”[5]和“理解資本主義要從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開始”這兩個重要的原則來闡發當今資本主義空間生產本質。可以說,無論是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理論還是哈維的“歷史地理唯物主義”都是擴大了歷史唯物主義對當代分析的視角和提升了其解釋力度。哈維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認為馬克思主義“構成了當代資本主義條件下空間生產研究的元理論”[6]。他的研究并不在于是否看到了馬克思主義的“漏洞”并尋找到一種“升級”方法,而在于穿透當代資本生產全球化和彈性化的復雜格局,積極地探尋徹底消除物化實現自由自覺發展的道路。7從這個意義上講,馬克思就是我們同時代的人,馬克思主義永遠作為“幽靈”般的存在為我們指引方向。
空間生產是資本主義為尋求資本增值和消除資本積累危機的新形式,是馬克思“以時間消滅空間”這一論斷的展開形式,始終處于馬克思“兩個必然”的實現道路上。
[1]Henry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Cambridge,Massachusetts,USA,1991,P416.
[2]胡大平:《社會批判理論之空間轉向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空間化》,載《江海學刊》2007年第2期.
[3]Gottdiener M.The Social Production of Space[M].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1985:1.
[4]蔡運龍,Bill Wyckoff.地理學思想經典解讀[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5][6][7]胡大平:《從歷史唯物主義到歷史地理唯物主義——哈維對馬克思主義的升級及其理論意義》,載《南京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
I106.4
A
1671-864X(2015)05-0118-01
都超飛(1989—),男,漢族,河北邯鄲人,碩士研究生,江南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徐祥(1989—),男,漢族,江蘇淮安人,碩士研究生,江南大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