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西安外國語大學,陜西 西安 710000)
概念整合理論對謊言現象的解釋力
李欣
(西安外國語大學,陜西 西安 710000)
在謊言的研究中,大部分集中于謊言的語用研究。例如葛紅、李福莉(2008)曾提到“謊言是常見的語言現象,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對謊言現象有一定的解釋力”;還有一部分研究集中于謊言的藝術性探討,如侯學華(2012)提到的謊言也是一種歷史等。對謊言在認知方面的解讀成果則相對較少,但從認知角度來看,語言是認知過程的產物與結果,因而作為語言的一部分謊言也不例外。由此,本文將通過Fauconnier 和 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論對謊言進行解釋。
謊言;認知;概念整合
從認知的角度來看,謊言現象在作為一種語言現象的同時,其出現背后有著更加復雜的過程。任何一個謊言現象都涉及兩個主體:說謊人和聽謊言人。雖然從表像看,謊言僅僅是說謊者對某一事實的歪曲,并不涉及聽謊人,但在謊言產生的過程中,聽謊人發揮了不小的作用。甚至可以說,聽謊人才是謊言現象的“始作俑者”。說謊者在進行說謊行為的過程中,在對聽謊人和自身心理進行在線空間整合和概念整合后,發出了所謂的謊言。謊言正是經過多次合成、整合后的層創結構,與說謊人和聽謊人心理空間都有著區別的新顯形式。這樣,謊言現象的出現主要是說謊者將其自身心理空間與聽謊者的心理空間進行創造性整合的過程,最后產生的謊言是說謊者心理與聽謊者心理通過說謊者在第三個概念域內的整合。這樣,謊言這一特殊語言現象就被納入概念整合網絡的動態系統。具體過程如下:
說謊者心理空間:輸入空間之一,它主要涉及說謊者內心的一些想法。這些想法既包括對事實的正確解讀,也包含對事實的刻意歪曲,同時還將涉及對聽謊者心理空間的加工。
聽謊者心理空間:概念整合網絡模式中的另一個輸入空間。它的主要是聽謊者對一些事實現象的客觀解讀,及內心對一些事物的想法與看法。
類屬空間: 說謊者和聽謊者共有的意義和心理圖式構成空間。
整合空間:經過說謊者心理空間與聽謊者心理空間之間的互相映射、融合、有選擇地投射到最后的整合空間,并產生謊言現象的層創結構。
以上步驟是謊言現象中概念整合的大致構成, 具體操作時說謊者還須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多次整合才能得出日常生活中所聽到的謊言。由于說謊者與聽謊者心理差異的存在, 說謊時需要說謊者通過投射鏈動態地將兩個輸入心理空間連接起來,這也正是謊言產生過程中的認知機制。
弗科尼亞等提出了4種整合類型, 本文用其單域型整合和雙域型整合為例來分析概念整合對于謊言現象的解釋。單域型由兩個具有不同組織性框架的輸入空間組成,合成空間的框架繼承其中一個空間的組織框架。就謊言現象具體而言,輸入空間A與輸入空間B分別由謊者心理空間與聽謊者心理空間承擔,二者保持某種認知聯系,空間B即聽謊者心理空間的某些成分可觸發空間A說謊者心理空間的對應成分。最終,二者通過說謊者的的在線整合形成整合空間即謊言。下面舉一個例子來具體說明:小明的奶奶生病了,醫生給奶奶開了中藥,奶奶因為中藥苦不肯喝藥,為了使奶奶的病快點好起來,小明對奶奶說這藥真的一點兒也不苦。在這一例子中小明最后對奶奶說的那一句話“這藥真的一點兒也不哭”是一個謊言,因為眾所周知,中藥總是苦的,因此確實是小明對事實真相進行了歪曲,說了謊言。在這個謊言形成的過程中,奶奶作為聽謊者其心理想法構成了輸入空間B,這一輸入空間中的某些成分觸發了小明即說慌者輸入空間A的對應成分,進而小明這一說謊人對輸入空間A、B進行整合,最終在合成空間中提出了自己的謊言。雙域型整合網絡是指兩個輸入空間組織框架均部分投射到合成空間中,合成空間的組織框架同時包括來自兩個截然不同的輸入空間的部分結構。在這一種情況中,輸入空間A與輸入空間B依然分別由謊者心理空間與聽謊者心理空間承擔,二者仍然保持某種認知聯系,空間B即聽謊者心理空間的某些成分可觸發空間A說謊者心理空間的對應成分。最終,二者通過說謊者的的在線整合形成整合空間即謊言。與單域型整合不同的是,這里的謊言現象最終集合了兩個輸入空間的部分結構。下面舉一個例子來具體說明:昨天情人節,小王給自己的女朋友說他會愛她一萬年。很顯然,任何人都沒有一萬年這么長的生命,因此小王所說的愛你一萬年并不是事實的真相,同樣也是一種對事實的歪曲即謊言。在這個謊言形成的過程中,小王女朋友作為聽謊者其心理想法構成了輸入空間B,這一輸入空間中的某些成分觸發了小王即說慌者輸入空間A的對應成分,進而小明這一說謊人對輸入空間A、B進行整合,最終在合成空間中提出了自己的謊言。但值得注意的是,這里合成空間中“他愛她”在兩個輸入空間中都出現了,但在這里我們將其歸為輸入空間B及小王女朋友的心理空間中的內容。
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是認知發展的產物,人的語言表達是一個認知過程。謊言現象作為人類語言表達的特殊形式, 必然也涉及認知過程。謊言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使用活動,必然與人的認知分不開。它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語言表象形式,在其背后存在著非常復雜認知過程。不同語言形式的轉換只是外在的、表面的,思維轉換才是內在的、深層的。因此,將心理空間、概念整合等認知理論作為謊言現象研究的一種指導理論,是一個探索謊言現象研究的有益視角。
[1]張輝,楊波.心理空間與概念整合:理論發展及其應用[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8(1).
[2]Fauconnier, G. Mental Spaces[M]. Cambridge, Mass: M IT Press/Cambridge: CUP, 1994.
[3]Fauconnier, G. &M., Turner. Blending as a centralprocess of grammar[C]//In Conceptual Structure , Discourse and Language.Ed. AdeleGoldber. Stanford: CSLIPublications, 1996.
[4]Fauconnier, G. &M. Turner. TheWayWe Think[M].New York: Basic Books, 2002.
H0-06
A
1671-864X(2015)05-0134-01
李欣(1991-),陜西漢中人,西安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