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int
一個廚房最大的功能無非是可以烹飪,將其捆綁成一個女人自由與否的兩個維度之一,未免牽強得可笑。
女人和廚房的關系看似比男人與廚房的關系緊密,這種錯誤的“視覺”距離,大概源于“君子遠庖廚”“男主外女主內”的歷史定位。
認同這兩點的男人,大多數容易自視過高地將自己歸類于“君子”。君子可不僅僅是分泌雄性荷爾蒙的人,那么“君子”也未免太好當了。有的男人都覺得自己拿生活費回家就是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優了,然后就有資格加上一句“風流但不下流”。
認同這兩點的女人們卻深知,“主內”不能簡單理解為操持三餐。事實上家務事的管理亦應列為管理科中的基礎科目,但凡家務事能處理得好的女人,大多數放到職場上拼殺,極可能會是少數幸存者之一。
如果男人們看了覺得我說得是笑話,那么先生您知道家務事涵蓋哪些方面嘛?據不完全統計,包括有:統籌學、財務會計、社會學、邏輯學、心理學、幼兒教育、老年人護理、營養學……現代社會中,又增添了室內設計(美學)、美容醫學、生活經濟學、食材鑒證等等科目。
不幸的是自古“從胃到心”的理論,給了希望把女人安置在廚房的男人們一個歡呼雀躍的理由——姑娘們難道就不會想,這么個老餮男人,最愛的難道不是米其林三星餐廳的主廚嗎?假若我的水平拼得過主廚,橫行五湖四海指日可待,愛栓住哪個男人的胃不行?
誠實點說,從生活情趣和生活成本上考慮,我倒沒認為“從胃到心”是個陰謀論,這不過是個技術手段好嗎。一手好廚藝,又愿意花時間去展示,讓家人吃得心滿意足,大家都開心。如果沒有一手好廚藝,就得淪為下堂婦?你確定男人想娶的不是一個廚子或女傭?
廚房是好的,但我真的不認為愛自由和愛廚房有什么關系。
第415期《新周刊》有幾篇關于廚房的文章,被讀者評為《廚房裝13指南》,確實挺軟文(可能本身就是軟文)。文章將女人哄進廚房,再搭上文中的“本來生活”,不外乎想銷售背后的那堆所謂有機健康但價格高昂的食材,關鍵是推銷的高大上食材用健康概念武裝就好了,何必非搭上優雅、階層的腔調?
真正熱愛廚房藝術的人,熱愛的應該是食材鮮美、健康的本質,熱愛生活各色滋味的混雜,絕不應熱愛裝腔作勢。
在廚房熬到老的女性,是務實淳樸可愛的,她們其實在選擇安全食材上花費的努力,讓家人吃得健康的努力,毋需體現在進口、昂貴、稀缺、品牌上面。女人為了愛人和孩子下廚,那是好興致,但經年累月擔任廚娘,這就是不自由的一種。
不妨觀察一下上一代窩在廚房里的女人們,她們有的給家人做了30年飯,洗了30年的碗,有心甘情愿的成分,亦有不得已的因素。不見得得到子女感激或心靈的慰藉。現在既沖殺在職場又得回家煮飯的女人們,急刷刷從寫字樓回來就沖進廚房,那可真是另一個戰場,不見得云淡風輕地享受過程。她們可真沒有擺脫廚房的自由。
從現實出發,我極其不贊同文中的話:“一個女人必須要有錢,以及自己的廚房,如果她想要自由的話。”
前半句是對的,這不僅針對女人,對男人同樣適用。適度的經濟能力能讓你的選擇范圍更大。然而,一個廚房最大的功能無非是可以烹飪,將其捆綁成一個女人自由與否的兩個維度之一,未免牽強得可笑,也對不住弗吉尼亞·伍爾芙的原意。
一個女人真正的自由,應該是不會被廚房所左右。在她不想進廚房的時候,不用強迫自己,也有能力讓自己和家人一樣吃得健康;在她想進廚房的時候,能物盡其用,不被綿白糖、楓糖、PG Tips、海鹽或Best油煙機背后所表征的上層優越感所綁架。
所以,裝腔作勢的各種婦女腔調指南啊,放過廚房和女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