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成和(中共恩施市委黨校 湖北恩施 445000)
基層黨組織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向成和(中共恩施市委黨校 湖北恩施 445000)
兩個一百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的期盼,為實現這些理想,發揮基層黨組織在開放與發展的社會中黨的建設、經濟社會發展、創新社會治理主要工作職能,立足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實踐的同時,加強政黨執政法理性、執政基礎建設,實現社會發展、中國共產黨的長期執政。
三型黨組織;執政法理性;執政基礎
圍繞黨的建設、經濟社會發展、創新社會治理三項主要工作,以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黨組織為著力點,提升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創造力,推進經濟社會各項工作發展,切實踐行黨的宗旨,不斷夯實黨的執政基礎,是基層黨組織在開放與發展的社會中需要面臨、研究的課題。
四個深刻變化、利益訴求多元化的新形勢決定作為執政黨的一級黨組織必須加強具有凝聚力、戰斗力,創造力,而三者的加強又必須依賴于黨組織自身的先進性建設、純潔性建設、執政能力建設,歸根到底就是這個黨組織是否能真正發揮兩個先鋒隊作用,這關乎一級黨組織存在的法理性、執政基礎。
1.一級基層黨組織的建設,首要的是加強思想建設。
一方面加強黨員干部政黨執政法理性教育,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的階級屬性、利益代表對象——“兩個先鋒隊”的屬性決定她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是否獲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決定著中國共產黨是否具有長期執政的法理基礎。一方面加強黨政干部對自身與政黨組織之間的依存關系認識,對黨員干部進行黨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政黨組織等理論知識進行培訓,讓其內心深處產生黨的建設關乎亡黨亡國亡身的震撼,形成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內驅力。
2.一級基層黨組織的建設,猶需加強作風建設。
作風建設關乎黨員、黨組織、政黨的外在形象,是黨的建設的形象窗口。基層黨組織的作風建設最終體現在為人民服務的實踐中,堅持群眾反映的問題為導向,基于民眾需求制定、落實接地氣的政策,強化黨的基層組織對人民群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密切聯系群眾與否是執政黨執政法理性的分水嶺,脫離群眾有黨員干部的主觀原因,也有自然條件、行政政策等造成的客觀原因。從客觀上講后發地區地域分散、打工經濟收入為主的經濟現狀、干部勞資不對等、行政政策、國民素質有待提升等因素形成黨員教育弱化、干群關系“紐帶”缺失、基層黨組織行政化、社會組織有待培育發展等各方面都形成“脫離群眾”的重要因素。
黨員教育弱化。以湖北省恩施市為例,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黨員發展難,農村黨員住地分散,且年齡偏大(該市三岔鄉蓮花池60 歲以上黨員占全村黨員數2/3 ),從安全因素考慮,召開必要的黨員大會,即使車接車送也無法召集全部黨員開會;對有些太過偏遠、年齡大的黨員只能是讓其知曉黨的重大活動,無法對其進行具體的黨員教育培訓;黨費的存繳方面,許多村級黨組織出于上門收繳黨費的交通費、工時遠高于偏遠地區農村黨員繳費的考慮,村干部寧可私人代繳少數黨員的黨費,使得農村偏遠地區黨員半脫離組織。
傳統干群關系“紐帶”缺失,新的干群關系“紐帶”還亟待健全完善。農業稅免除、農林等補貼直接到農戶賬冊等政策的實施,基層黨員干部直接面對群眾的剛性要求減少,服務于群眾、村(社)的項目、措施還亟待配套、完善,基層黨員干部服務意識及能力亟待加強等多方面因素,導致干部和群眾聯系比較少,黨員干部在群眾中間的號召力弱化,出現黨員干部“不知道群眾想什么要什么”,群眾“不知道干部說什么做什么”,群眾對干部“有房有地不靠你,有吃有喝不求你,不偷不搶不怕你,有了糾紛就找你,出了問題就罵你”現象。
基層黨組織行政化。據村干部反映,2013年湖北省恩施市村級組織有三多,(機構牌子多、上墻制度多、考評項目多),每個村平均承接公共事務105項、設立機構牌子32塊、上墻制度84項、工作臺賬36本,各類考評指標經2014年集中清理后仍保留了8類90余項。繁多的考核項目一方面導致村級黨組織疲于應付考核,更重要的是使得基層黨員干部無暇更多機會服務于群眾。
社會組織化程度不高,群眾多元化利益訴求無法統籌,基層黨組織服務與單個的農戶、農民,造成服務不到位、不公平等現象,影響黨組織凝聚力。恩施市國土面積3972平方公里,總人口80 萬,17 個鄉鎮(辦)下轄172 個行政村、36 個社區,每一個村都是由原先的幾個自然村合并為1個現有村,包括村委委員在內的村干部只有1005 人(3000人以下的村配備4 名村干部,3000 一5000 人的村配備5名村干部,5000 人以上的村配備7名干部)。作為執政黨的基層組織,農村基層黨組織保障和支持農民實現憲法賦予自己的基本權利,既是其應有的責任,也是獲得農民支持和認可的基本途徑。培育社會組織,統籌眾多群眾多元化利益訴求,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在引導、支持、協調和服務農民組織建設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在服務于社會組織、推動各方面和諧發展中加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創造力。

從主觀上講,制度、政策的漏洞形成部分干部的“可乘之機”,形成貪污腐敗和不正之風損害黨群關系。制度、法制的建設要讓這少部分沒有在思想上形成拒腐防變防線的干部產生“寒蟬效應”,形成不敢、不能、不想貪腐的文化氛圍,實現清正、清廉、清明的政治主態環境。
中國共產黨的建設的目標是長期執政,當今社會發展的目標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兩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其“兩個先鋒隊”的階級屬性決定其必須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人民群眾利益訴求多元化,但總體來說仍是物質、文化、民主訴求等,這就要求一級黨組織領導必須把發展放在第一位,在發展中為人民謀求群眾福祉,增強政黨執政法理性,繼而加強黨的建設。
社會結構深刻變化的過程中,“每一個階層的社會成員往往有著共同的利益追求。為了維護本階層的合法權益,這一階層的社會成員只有組織起來,以組織的形式同國家和社會發生各種聯系,才能有效地保護自己階層的利益”。(《平等權在我國農村地區失落的原因分析》鐘麗娟)。由此,社會組織發展成為必然。但是“社會組織是基于不同群體的利益需求而自發形成的,其總體素質和能力直接受到其內在的利益訴求、制度安排、組織水平以及社會環境要素的制約。因此,社會組織既可以成為人們維護正當權益和利益訴求的組織資源,也可以成為人們謀取不當利益的組織載體”(《中共中央黨校學員關注的黨建問題》,因此,一級黨組織要正確看待、組織、推動社會組織的發展。
恩施市作為后發地區,2014年實現生產總值156.7 億元,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至20346 元,農村常住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000 元(湖北省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01 元,農村常住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897元)。在今后的社會發展中,恩施市還要倍加努力,實現基層黨組織對社會組織的有效有序的引導、扶持、推動,利用和開發自己的組織優勢,推動、支持社會組織建設,并發揮自己的領導核心作用,帶動各類社會組織共同推動農村發展,形成基層黨組織建設與社會組織建設共生共贏協調發展的新局面。
利益訴求不能滿足是社會不穩定的關鍵因素之一,所以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是深層次的社會治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有利于正確的決策及執行。正確的決策源于服務對象合理、合法、合情的各種利益訴求與政府、社會多方利益的統籌。在執行決策時要保證與服務對象的“共利”——只有共利才有執行力。在實現政府價值目標的同時,站在服務對象的角度,綜合考慮服務對象的各種利益訴求,即尋求政府與服務對象雙方價值利益的“最大公約數”,才能保證執行決策的速度、力度和程度,達到決策的預期效果。
總之,基層黨組織作為緊密聯系人民群眾的基層組織、黨員干部作為服務人民群眾的實踐執行者,應當加強黨組織、黨風建設、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及服務人民群眾的能力,創新社會治理,形成良好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在各方面工作圓滿完成、人民群眾滿意的同時,不斷取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不斷夯實黨的執政基礎。
參考資料:
[1]《招商引資調研報告—對2012年以來的招商引資情況就得調查與思考》,恩施市招商局
[2]《平等權在我國農村地區失落的原因分析》鐘麗娟
[3]《中共中央黨校學員關注的黨建問題》/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張志明主編/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