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霞
腦炎是引發癲癇的重要誘因,尤其是病毒性腦炎,患者往往會在腦炎恢復初期(發病約1個月左右)出現癲癇發作,患者雖無發熱及顱內高壓發生,但腦電圖檢查(electroencephalograph,EEG)出現癲癇波,即發生腦炎繼發癲癇(secondary epilepsy after viral encephalitis,SEVE)[1]。對于 SEVE 的治療仍多采用藥物治療,盡可能減少癲癇的發作次數,降低不良反應,從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常用的藥物主要包括馬西平(carbamazepine,CBZ)、丙戊酸鈉緩釋片(sodium valproate retard tablets,VPA)及托吡酯(topiramate,TPM)三種[2]。本研究選取就診治療的腦炎繼發癲癇患者106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組,分別口服卡馬西平、丙戊酸鈉緩釋片、托吡酯持續治療12個月,對比分析各組間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情況,以期為腦炎繼發癲癇的治療提供理論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5月~2013年2月于遼寧省凌源市中心醫院就診治療的腦炎繼發癲癇患者106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條件:(1)所有患者均表現出癲癇發作的典型特征和EEG特征,行頭顱CT、MRI,參照國際抗癲癇聯盟2005年癲癇及癲癇綜合征的國際分類標準[3]進行確診;(2)癲癇出現在腦炎發生后1個月~2年內;(3)所有患者均接受藥物治療12個月以上;(4)排除原發性癲癇、其他疾病如腦出血、顱腦損傷、低血鈣、休克等導致的癲癇;(5)所有患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同意加入本研究。納入研究的106例腦炎繼發癲癇患者,按照不同的藥物治療方案分為CBZ組、VPA組及TPM組。其中,CBZ 組(n=36),男 20例,女 16例;年齡 4~32歲,平均年齡(22.34±10.76)歲;病程 1~14 年,平均病程(4.53±3.87)年;繼發全面強直陣攣發作(secondary generalized tonoclonic seizure,SGTCS)24 例,部分發作(partial seizure,PS)8 例,失神發作(absence seizure,AS)4 例。VPA 組(n=35),男 20 例,女15 例;年齡 3~32 歲,平均年齡(22.35±10.62)歲;病程 2~15年,平均病程(4.73±4.07)年;SGTCS 25 例,PS 6 例, AS 4例。TPM組(n=35),男19例,女16例;年齡4~36歲,平均年齡(24.76±11.34)歲;病程 2~17 年,平均病程(4.86±4.51)年;SGTCS 24例,PS 6例,AS 5例。3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癲癇發作類型等資料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CBZ組采用口服卡馬西平(上海復旦復華藥業有限公司生產,100 mg/片,國藥準字:H 31021366),初始劑量按照5~7.5 mg/(kg·d)服用,后逐漸增加藥量至300 mg/d;VPA組采用丙戊酸鈉緩釋片(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500 mg/片,國藥準字:H 20010595),初始劑量以 10 mg/(kg·d),后逐漸增加至20~30 mg/kg;TPM組采用托吡酯(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生產,25 mg/片,國藥準字:H 20020555)進行治療,初始劑量為25 mg/d,以每周遞增25 mg/d達到目標劑量100 mg/d。3組患者均持續治療12個月,間隔3個月行血常規、肝腎功能檢查,以確保藥物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3 療效評價標準[4]統計藥物治療前及治療12個月后癲癇的發作次數,計算癲癇發作頻率(f),f=治療后平均每4周發作減少次數/治療前基線期平均每4周發作頻率×100%,其中發作頻率100%為癲癇完全控制,75%~99%為顯效,50%~74%為有效,<50%為無效,統計各患者的療效,計算總治療有效率=(完全控制+顯效+有效)/總例數×100%;此外,密切觀察采用CBZ、VPA及TPM治療后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分析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于藥物治療有效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等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組間對比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3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采用CBZ、VPA、TPM 藥物治療的3組總有效率及完全控制率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3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n(%)]
2.2 3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3組患者間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發生,其中,CBZ組發生不良反應13例,包括皮疹3例,嘔吐、腹痛等胃腸道癥狀3例,頭暈2例,全身乏力2例,記憶力減退2例,血小板減少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6.1%;VPA組中不良反應發生7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0%,主要表現為胃腸道癥狀2例,肝功異常2例,皮疹2例,頭暈1例;TPM組患者發生不良反應5例,全身乏力2例,頭暈2例,皮疹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4.3%。CBZ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最高,TPM組最低,經兩兩比較發現,TPM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較CBZ組顯著降低(χ2=4.467,P=0.035),而其他組間不良反應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3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腦炎多是由病毒、細菌、霉菌、立克次氏體、寄生蟲等感染腦實質而導致的炎癥發生,而這往往引起神經細胞的變性、壞死,腦組織缺氧、缺血,從而使得膜電位異常,興奮性增高,出現癲癇,而隨著病程的增加可出現永久癲癇灶,發生繼發性癲癇[5-6]。目前,臨床對于腦炎繼發癲癇的治療多以藥物治療為主,包括卡馬西平(CBZ)、丙戊酸鈉緩釋片(VPA)及托吡酯(TPM)。
CBZ是治療癲癇的傳統藥物之一,其可抑制谷氨酸的釋放,并封閉電壓依從性鈉離子通道,從而減輕神經反復放電,減少突觸對興奮的傳導,從而治療癲癇的發生。夏曉霞[7]等研究顯示,采用卡馬西平治療癲癇大發作與部分性發作,其治療有效率可達78.33%,同時增加血藥濃度監測,可進一步提高其治療效果并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表明其對于癲癇的治療具有良好的療效。但其往往僅作為部分性癲癇發作的首選藥物,在對于典型AS、不典型AS、肌陣攣等癥狀無效。VPA主要通過促進GABA合成和抑制其降解,提高GABA的血清濃度,從而抑制神經元興奮性,有效維持神經元興奮和抑制的平衡,達到治療癲癇的效果。李格[8]等采用丙戊酸鈉治療臨床各類型癲癇發現,其治療有效率達88.33%(265/300),且不良反應發生較輕,對于大部分癲癇有效。TPM是一種單糖基右旋硫代物,其具有多重機制的抗癲癇作用,如阻斷電壓依賴性鈉通道,增強GABA活性等等。阮學東[9]等采用托吡酯治療癲癇患兒發現,其治療的總有效率達78%,較對照組顯著升高,且嗜睡、淡漠、體重改變等并發癥發生率也顯著降低。
本研究對比分析3種藥物的臨床療效,結果顯示,雖然3類藥物的抗癲癇機制各有差異,但均取得良好的效果;對于不良反應而言,CBZ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最高,TPM組最低,經兩兩比較發現,TPM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較CBZ組顯著降低,表明TPM長期服用的安全性更高,可推薦作為SEVE廣譜治療的藥物,但不同藥物對于不同類型的癲癇具有不同的療效,在臨床應用中,須根據治療費用、癲癇類型等等實際情況,合理用藥,以便提高腦炎繼發癲癇的治療效果[10]。
綜上所述,對于腦炎繼發癲癇的治療,卡馬西平、丙戊酸鈉緩釋片及托吡酯均具有良好的效果,但TPM抗癇譜廣,且不良反應輕,可廣泛用于各類型癲癇的治療。此外,CBZ對于部分性發作癲癇的療效良好,且價格低廉。因此,臨床中應根據實際需要合理選擇。
[1] 邱麟.托吡酯與丙戊酸鈉治療腦炎繼發癲癇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1,8(27):162-163.
[2] 蔣麗珺.卡馬西平、托吡酯與丙戊酸鈉治療腦炎繼發癲癇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20):415-416.
[3] 初梅,陳曉燕,于紅艷,等.卡馬西平配合手法按摩治療癲癇大發作的療效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33):9-10.
[4] 何曉靜.兒童癲癇患者卡馬西平療效與依從性的關系[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3,29(3):180-182.
[5] 梁日標.臨床分析卡馬西平、托吡酯與丙戊酸鈉治療腦炎繼發癲癇[J].醫學信息,2013(22):247.
[6] 丁松青.托吡酯、丙戊酸鈉、卡馬西平治療腦炎后癲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較[J].現代實用醫學,2013,25(1):71-72.
[7] 夏曉霞.血藥濃度監測下治療癲癇發作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基層醫藥,2014,21(2):295-297.
[8] 李格,楊小華.丙戊酸鈉治療癲癇300例臨床分析[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11,6(6):420-422.
[9] 阮學東,陳嘯洪.托吡酯治療小兒癲癇的臨床研究[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3,29(11):821-822,825.
[10] 周智慧,肖爭,王學峰,等.卡馬西平、托吡酯與丙戊酸鈉治療102例腦炎繼發癲癇療效分析[J].重慶醫學,2010,39(21):2878-2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