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桂祥
確診病毒性肝炎的病情嚴重與否,主要的依照標準是對患者膽紅素值的檢測與判斷[1]。如果患者體內的黃疸長時間沒有退卻,就有可能發(fā)生干細胞液化和凝固性壞死而導致的死亡[2]。該病的病發(fā)率與膽紅素值呈正比。雖然,目前有很多種西醫(yī)治療的方法,但是從總體效果來看,療效不明顯,效果不理想。本研究采用中醫(yī)的活血藥和西醫(yī)相結合的療法對肝炎中毒黃疸的病癥進行有效的治療,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吉安縣中醫(yī)院就診的肝炎重度黃疸的患者80例。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40例中男28例,女12例,年齡18~60歲,病程3周~5年,膽紅素值171~359.1 μmol/L。對照組40例中男29例,女11例,年齡20~58歲,病程,3周~4年,膽紅素值為171~350.6 μmol/L。2組性別、年齡等進行統(tǒng)計學比較,差異有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對照組的患者進行純西醫(yī)治療,給患者口服維生素C和Vit.Bco,同時,每日還對患者注射丹參注射液20 mL和粗肝細胞生長素100 mg[3]。
對觀察組患者進行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給患者使用清熱利顯、涼血活血的中藥進行臨床治療。這兩者中藥主要由茵陳、丹參、白茅根各30 g;大黃、郁金、丹皮、敗醬草各15 g;赤芍60 g;生地和茯苓分別為16 g、10 g。如果患者出現惡心嘔吐的患者給其中藥中加入半夏和竹茹各10 g;濕重的患者加豬苓20 g,蔻仁10 g;熱重的患者加黃芩、梔子各10 g。每天1劑中藥,加水濃煎2次,每天早晚服用,每次1小碗即可。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標準
1.3.1 觀察2組膽紅素、丙氨酸轉氨酶在治療前后的數據,并進行記錄對比。
1.3.2 療效評價標準[4]將臨床療效分為顯效、有效、無效,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擬定。以服藥后8周內計算,總膽紅素降至正?;虻陀?1.3 μmol/L,無其他癥狀,可判定為顯效;內總膽紅素降至171.0 μmol/L以下,并逐漸降至正常,或者小于51.3 μmol/L,其他癥狀得到有效改善,可判定為有效;均未達到上述標準者,判定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本組總例數×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17.0處理數據,正態(tài)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顯效27例,有效12例,總有效率為97.5%,對照組顯效20例,有效12例,總有效率為80.0%,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 1。

表1 2組肝炎重度黃疸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2.2 觀察組治療后膽紅素為(27.2±6.1)μmol/L,對照組為(95.3±22.6)μmol/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丙氨酸轉氨酶為(48.1±18.8)μmol/L,對照組治療后丙氨酸轉氨酶為(160.9±68.0)μmol/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前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2組肝炎重度黃疸患者治療前后的膽紅素及丙氨酸轉氨酶比較(±s,μmol/L)

表2 2組肝炎重度黃疸患者治療前后的膽紅素及丙氨酸轉氨酶比較(±s,μmol/L)
組別 時間 例數 膽紅素 丙氨酸轉氨酶對照組 治療前 40 370.5±100.3 548.5±130.9治療后 95.3±22.6 160.9±68.0觀察組 治療前 40 393.3±191.2 534.4±186.3治療后 27.2±6.1 48.1±18.8
肝炎重度黃疸的病理關鍵在于熱血和血瘀兩種情況,導致生病的首要原因就是毒,其次淤是導致病理之本。要治療重度黃疸,就要對其進行解毒,最主要的就是要先行進活血化瘀、清熱利濕[5-6]。因此,在治療這樣的病癥時,涼血再搭配清熱利濕的就可以達到解毒的作用與效果。
重度黃疸肝炎的整個治療過程一般分為3個階段,分別是黃疸前期、黃疸中期、黃疸恢復期。肝炎中毒黃疸是由于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表現為惡心、肝臟部位疼痛、食欲不振、黃疸等。一般患有肝炎重度黃疸的患者,在急性期內都是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因此,要及時的住院治療,經過治療之后,一般都能夠恢復的很好,雖然說患者唾液中不含有病毒,但是在急性期間還是最好在病情好轉前不要進行同餐。
病毒性肝炎所含的膽紅素非常的高,而且其的病理機制相當的復雜:(1)病毒的持續(xù)作用會對肝臟細胞有所損害;(2)中毒肝炎患者體內的毒素作用會激活血栓素。這樣的癥狀都是屬于黃疸的范圍之內。中醫(yī)認為,因為濕熱的毒素對脾胃的侵入,肝失疏泄,膽汁外溢才導致肌膚乃至全身雙目發(fā)黃[7]。該處方中包括:茵陳、丹參、白茅根各30 g;大黃、郁金、丹皮、敗醬草各15 g;赤芍60 g;生地和茯苓分別為16 g、10 g等幾種藥材所組成,具有清熱利濕、瀉火解毒、活血化瘀等功效。西藥具有很強的消炎和保護肝臟細胞膜的作用,增加活血化瘀的藥物,能夠及時地改善循環(huán)的障礙以及結蹄組織的代謝,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保護患者的肝臟細胞不受到損害,而中藥的湯劑里的各種草藥,具有護肝、抵抗毒素的作用,增強細胞的自身免疫力。相關研究表明,赤芍和丹參具有改善肝臟微循環(huán)減少紅細胞聚集,使損傷組織修復與肝細胞再生和調節(jié)功能。文獻報道,赤芍對高黃疸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還能夠起到利膽護肝的效果。茵陳、大黃等中藥事實證明,其具有抗炎調整免疫細胞的功能效果,促進細胞的再生,具有護肝降酶的作用[8]。因此,涼血、清熱利濕、活血化瘀都是解毒的配方中有利的藥物,可降低膽紅素水平,從而有效地改善病癥和患者的身體情況,縮短治療時間,減少肝臟細胞的再次損傷,從而減少肝炎中毒黃疸的發(fā)生。而活血化瘀的藥物加上清熱利濕和化痰活血的治療效果明顯,藥方中的赤芍具有利膽、抑制黃疸的作用。
所以,在中醫(yī)與西醫(yī)結合的治療方式下,可以有效地改善肝臟的功能,增強肝臟細胞的免疫作用,抑制病毒的侵入以及抵抗肝臟纖維化[9],從而提高對該病癥的治療效果,縮短治療周期。因此,以此中藥然后再結合西醫(yī)治療肝炎重度黃疸,事實證明,該治療方法在臨床上是行之有效的。
[1] 韓冰,張順財.Thl 7在自身免疫性肝炎病理形成中的作用[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1,20(5):480-486.
[2] 陳瀑,嚴立,葉獲慶,等.不明原因肝功能異?;颊咦陨砜贵w的檢測及對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臨床意義[J].重慶醫(yī)學,2011,40(3):239-241.
[3] 婁光亮.從中醫(yī)免疫理論自身免疫的治療[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1,20(6):42-44.
[4]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0-11.
[5] 郭淑云,李墨航.國醫(yī)大師李振華教授治療黃疸經驗[J].中醫(yī)研究,2012,25(5):41-43.
[6] 李森,謝人明,孫文基,等.黃蔑利尿作用的比較[J].中藥材,2010,33(2):264-267.
[7] 孫傳鐸,陳曉慧.葉下珠屬植物的化學成分與藥理研究進展[J].臨床醫(yī)藥實踐,2012,21(6):452-455.
[8] 劉士敬.中醫(yī)治療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思路[T].中國中醫(yī)藥,2010,8(8):1-2.
[9] Manns MP,Czaja AJ,Gorham JD,et al.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utoimmune hepatitis[J].Hepatology,2010,51(6):2193-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