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昂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大多數車企目前還在糾結于汽車的純電動、插電式混合,以及電池的容量、比能量、比功率等問題,而豐田卻于近日宣布,其面向大眾市場的第一款量產氫燃料電池汽車將在日本東京首發。
以汽車產業現有的技術水平來看,豐田推出的氫燃料電池汽車恐怕是“賣一輛賠一輛”,因此豐田的此番舉措被認為是不計成本的狂熱之舉。事實上,截至2014年9月底,豐田公司的混合動力車在全球的累計銷量已經突破700萬輛,達到705萬輛,就在外界對于豐田的“混動發展”開始看好的時候,豐田為何突然開始發力氫能源?豐田的新能源發展路徑又能否對中國汽車產業提供有益的借鑒?
豐田的新能源策略
“由于發展中國家的汽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導致全球石油燃料需求量大幅上升,人們開始擔憂石油燃料是否能夠持續穩定地供應。因此,當務之急就是想辦法提高傳統汽車燃油經濟性和使用可持續的石油替代燃料。”這是豐田對于其發展環保車必要性的回答。
在豐田看來,隨著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汽車產業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環保和能源壓力,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并開發出高性能的環保汽車,汽車業是沒有未來的。為了應對環境問題,豐田制定了清晰的戰略規劃,這其中包括HEV(油電混合雙擎動力車)、PHEV(外插充電式混合動力車)、EV(電動車)和FCV(燃料電池車)。從豐田的新能源規劃線路中,我們不難看到“降低油耗和汽車尾氣排放”的主題在貫穿始終,從某種意義上看,發力氫能源并非豐田的突然之舉,而是其整體思路的延續。
反觀中國近年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路徑,卻因為過多地糾結于技術的細節和規定的技術路徑,導致了爭論的持續不休而實際成果寥寥的局面。無數的人們所糾結的焦點在于:到底是以純電驅動成為新能源車發展的主要戰略方向,還是根據產業實際從混合動力技術入手,允許多種途徑一起上?而就在這些爭論中,曾被一些人視做“過渡技術”的豐田混動汽車卻在全球熱賣了700余萬輛。現在,在混合動力的基礎上,豐田又開發出了可量產的氫燃料電池汽車。而我們,除了爭吵,又獲得了什么?事實上,豐田混合動力車今天的成功也是一個累積的過程,從第一輛售出到第100萬輛,豐田用了10年的時間,但由于不斷滾動地發展,到現在,最新的統計數據表明,豐田銷售100萬輛混合動力車只需要9個月的時間。如果把2009年中央政府發布“十城千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應用工程”計劃視為國家啟動汽車新能源戰略的起點,到今天,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已悄然發展5年,如果我們還僅僅只停留在爭論層面,不能切實地“行動”起來,那么喪失的將是寶貴的市場商機。
中國之痛
伴隨著爭議,豐田的混動車這些年,在中國市場也一直進展不佳。雖然在全球市場,豐田的混合動力車的銷量足以笑傲天下,但如果具體到其在中國市場的表現,這個銷量恐怕是一個略顯苦澀的數據。
這原本也不奇怪,面對混動車動輒比同等車型高出的數萬元差價,精明的中國消費者當然會有自己的選擇。但是,在2013年豐田銷售的車輛中,混合動力車型已占到其全球銷量的15%,那么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消費者難道就不比較汽車的銷售價格嗎?為什么豐田在其他市場能夠取得成功?又為什么在其他市場的成功經驗無法復制到中國這樣一個極度缺乏石油的國家?
如果單單看混合動力車的推廣,中國確實與其他國家存在有很多不同之處。在日本,當年在混合動力車推廣初期購買這種車的消費者確實是獲得了來自政府的補貼,甚至可以說,日本政府的補貼直接啟動了該國市場對于混合動力車的消費。而在美國,由于消費者普遍采用大排量、高油耗的車型,豐田的混合動力車與那些車相比,其節油效果極其明顯,因此能夠獲得這些真正注重環保的消費者的認可。
但是這些其他國家的“成功”因素,目前在中國市場還不成熟。
首先是政策支持方面,由于僅僅被劃歸為“節能車”,豐田的混合動力車所能夠獲得的政策補貼有限,“優惠”的力度與其他車型難以區分,因此難以獲得價格敏感的消費者青睞,而這部分人群也正是對燃油價格比較在意的消費者,他們往往考慮購買的車型本身就以經濟型車為主。由于目前政府補貼的額度不大,如果使用混合動力車所能夠節省下來的燃油消耗如果“抵不上”購車成本的話,就很難讓這部分消費者為混合動力車的概念來“買單”。不過,據公開報道顯示,豐田將在中國本土生產混合動力車型,但“國產化”后的混動車價格能有多大的優勢,消費者是否能用節省的“油價”來平衡“車價”,目前恐怕還難以判斷。此外在美國,相當一部分熱銷的混動車是SUV車型,而在中國,買得起SUV車型的人大都是那些“成本不敏感人群”——也就是所謂的“有錢人”,對于這些人來說,他們更在意的是“面子”或者是話題度,因此為了彰顯自己的環保理念,他們更可能會去選擇使用并不方便的“Tesla”而非“PRIUS”。
如此看來,豐田在中國的“混動”之路還真有點“懸”,對于豐田來說,提升混動車型競爭力的辦法好像只有兩個:或者相關部門能夠按照實際的節油效果實施補貼;或者是國際燃油價格繼續走高,使得節省下來的油價真正能夠平衡初次購買時的車價。
而事實上,對于中國汽車產業來說,在當前能源資源緊缺與環保容量緊縮的雙重壓力下,在由傳統技術向新能源技術的轉變與進化過程中,最應該在市場上推廣并應用的是混合動力汽車技術。但由于爭議,以及“擔心補貼了其他人”的心態,使得混合動力汽車技術的推廣長期停滯不前。
對于豐田來說,中國僅僅是其全球市場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們似乎也并不在意是否能獲得“新能源補貼”,在混合動力的基礎上,現在他們開發了可以量產的氫動力汽車。而對于中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來說,在這場全球范圍內新能源汽車的賽跑中,如果還要由政府或某個權威制定具體的相關技術路線,不尊重事物本身的發展規律,不由市場來決定,把希望寄托在“彎道超車”,或是繼續等待,繼續停滯不前,那么什么時候我們才能真正“超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