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



年終歲末,北上廣幾家財大氣粗的中超俱樂部四處招兵買馬之際,誰也不會想到,重慶力帆卻要放棄中超資格,退出明年的中超聯賽!
真是有人歡喜有人愁,在目前中超足球最為火爆的時代,力帆卻要退出。這向外界證明了一個尷尬現實:中國足球職業化已經走過20個春秋,但是中國足球的大環境至今沒有實質性的改變。俱樂部老板無論是煙草商、房地產商,還是金融商、電商,無論是國企還是民企,都無法自我造血。傳統的“廣告足球”在畸形的高投資、高成本、無利潤的大環境里已經走到末路,而所謂的“產業足球”還根本無從談起。
瘋狂燒錢,難以為繼?
2014年,對于渝足力帆俱樂部來說,無疑是豐富而又成功的一年。
一個多月前,力帆俱樂部在中甲聯賽脫穎而出,如愿沖入中超。當然,成功的代價是在過去一年中力帆集團高達7000萬元的投入。
商人有商人的選擇,重慶力帆在這個節骨眼上選擇離開,說到底是一種市場行為。
日前,重慶市體育局接到了一份特殊的請示報告。相關官員感到萬分驚詫,力帆俱樂部在中國足球形勢開始好轉的情況下,會有這樣的想法!整個請示件內容簡明扼要、態度明確,大意是“力帆要退出中超了,目前正在尋求轉讓,而且即使賣不掉,也會放棄明年的中超資格”。對此,有知情人分析,這份報告顯然是秉承力帆大佬尹明善的意思,看來77歲高齡的尹老板這次是下了決心“不玩了”。
其實,重慶力帆“退出”的消息此前早就傳出多次。回首尹明善踏入足球圈這15年來,力帆俱樂部曾先后6次傳出要“甩賣”。此前最近一次則發生在幾周前,有報道稱力帆集團正在通過中間人尋找潛在買家,準備出售球隊,但前提條件是球隊不能離開重慶。隨后,力帆俱樂部官員高調否認,稱那是沒影兒的事。更有不少重慶老球迷對于轉讓傳聞不屑一顧:這么多年來,早都被“賣”習慣了:2003年末代甲A,力帆不幸降級,當年年底就有消息稱“中國足球惡劣的大環境讓尹老板非常不滿,準備告別足壇”。但最后力帆集團斥資4000萬元買來紅塔的中超資格,繼續征戰中超元年。兩年后,再度傳出消息“連續兩個賽季在中超墊底的力帆欲退出足壇,上海申花的朱駿則是潛在買家”;此后,在2009年、2010年和2012年都曾先后曝出力帆甩賣球隊的消息……
然而,沒有轉讓并不等于沒有動機。終于,在經過長達10余年的起伏折騰后,這一次重慶力帆來“真”的了。與此前俱樂部所有人保持沉默不同,這一次俱樂部負責經營招商的官員董義暉在力帆網站貼吧里,以半官方的身份表態:“俱樂部目前處于轉讓傳言的動蕩中,我也在尋找合適的重慶企業接手俱樂部,并和孫總一起給集團公司做挽留報告,目前還沒有見到尹董,我個人希望集團能再堅持一年,讓大家有個緩沖。球迷的不離不棄讓我深受感動,感謝大家的支持,也請注意,大家若有合適的資源,請聯系俱樂部,感謝。”
顯然,力帆官員以一種較為委婉的方式承認了俱樂部將要甩賣的事實。
力帆為何要“賣”球隊呢?說到底,就是一個“錢”字。作為中國企業500強,重慶民企50強榜首的力帆,很難讓人相信他們撐不起一支中超隊,據尹明善身邊的人士透露,如果今年力帆的地產和金融板塊像尹明善希望的那樣良性發展,養一支中超球隊根本不算事兒。然而,正是由于力帆的地產和金融兩大新興主營業務業績不佳,即使個人多次躋身福布斯富豪榜的尹明善,也不敢每年扔出兩三個億,與動輒花上五億十億的國企們血拼,“民企企業家玩的都是自己的汗水錢”。日前,有消息稱力帆俱樂部今年制訂的2015年中超預算金額是1.5億,但尹明善并沒有給這份預算報告任何批示,顯然對于俱樂部未來的命運他已有了更多考慮。
民企老板尹明善過去曾多次透露,他的家族是反對他繼續搞足球的,他也不可能用上市公司的錢,所以花的都是個人的“私房錢”。尹明善在上市公司力帆股份的26.5%的持股,按照去年力帆股份的年報,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24億元,尹明善個人理論上的分紅為1.12億左右。即便今年力帆股份第三季報凈利潤增長高達20%,但尹明善光靠“一己之力”,仍然很難支撐一家中超俱樂部的發展。
力帆投身足球15年來,俱樂部幾經沉浮。保守估計尹老板對球隊的投入超過了6個億。作為一個民營企業家,這樣的投入不可謂不大方。其中,光是購買球隊,尹老板就花了兩次錢,除了2000年花費的5580萬元,2004年為了能讓力帆留在中超,尹明善又花了3800萬元買下云南紅塔足球俱樂部,讓力帆俱樂部得以“借殼”參加中超元年的比賽。除此之外,尹明善早在千禧年收購球隊后,還斥資8000萬買下了洋河體育場,讓力帆隊擁有了自己的大本營。從剛開始承諾的一年至少投入2000萬,到力帆俱樂部今年沖超成功后報出的預算方案1.5億,力帆集團對球隊的投入呈遞增趨勢。
哪怕身處低一個級別的中甲聯賽時,尹明善對球隊投入也并不吝嗇。北京奧運會那年,力帆沖超成功時尹明善對球隊的投入是3000萬;今年再度沖超成功,全年投入更是超過了7000萬。盡管這樣的投入在中甲行列算得上“土豪”級別,但如今的中超,每年的“最低消費”是多少?今年剛剛驚險保級的河南建業給出的答案是:2億!力帆明年1.5億的預算方案已經低于中超“最低消費”,更何況這個方案還沒有通過。看得出,為力帆隊花了6億多的尹明善,已不愿意再在足球上“燒錢”了。
當然,尹老板對力帆俱樂部還是充滿感情的,而且體育局足協方面還高度配合力帆,在場地、安保、接待等各個方面為力帆創造最好的比賽環境。只不過由于力帆實力的差距,當年仍然沒有擺脫降級的厄運。對力帆非常失望的重慶市體育局在財政資金支持下另起爐灶,拉起了一支“重慶FC”,第二年就沖入中甲,與力帆形成同城死敵的架勢。然而在中國,球隊俱樂部各自都有自己的苦衷,去年重慶FC降級解散。在此背景之下,力帆俱樂部不僅沒有退出,反而不惜代價重金投入,幫助力帆沖超成功。有人如此感嘆:“尹明善爭的就是一口氣。”endprint
如今,在力帆沖超成功后,尹老板決定退出也算是對渝足一個負責任的交待。就在兩年前,談及中國足球發展前景時,他還躊躇滿志地表示:“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對足球的重視,讓我看到了中央整頓足球的決心。恒大奪冠毫無疑問會對中國足球起到促進作用,24年后終于拿到亞冠冠軍,這一定會影響到國家隊和整個職業聯賽,現在看足球的人多了,學足球的青少年多了,管理提升了,各個俱樂部的投入加大了。而且足球會慢慢地從‘黑到洗‘白,再逐漸變‘紅,直至越來越紅火。”可是,作為民營企業的老板,他決定不玩足球,這又恰恰顯示其睿智的一面。此時的尹明善就像安徒生童話中觀看皇帝新裝游行的小男孩,他在最適當的時候,為民營企業對中超“偽職業化”的現狀,說出了一句大實話。
泡沫叢生,自有苦衷?
眼下在中國,中超足球玩的就是燒錢,所謂的中國五大足球特區廣州、大連、成都、武漢、青島,只剩下廣州還有一支中超球隊,重慶足球能夠在中國足球大環境不好的那些年苦苦支撐,其中自有苦衷。若不是尹明善的堅持,重慶足球可能早就在中國足壇消失了。對于眼下中超聯賽的火爆,球員和球迷則應該感謝恒大老板許家印。尤其是在“許老板”成為“許常委”后,他繼續扛起振興中國足球的大旗,為新角色承擔了更多的社會責任。恒大介入之前,中國職業足球歷經十幾年風雨后陷入病態的惘然。更糟的是,并沒有人能夠對其在理論上進行清晰的梳理,也找不到前行的理論支點和方向。許家印的大投入政策,電擊般地使中國職業足球重新復蘇、發育,“羊群效應”更使其他俱樂部緊緊跟隨,中超史上的第二次高潮不期而至。
然而,從另一個角席看,正是恒大的高投入、大手筆,導致中超市場吹起越來越大的泡沫,與地產泡沫如出一轍。以2014賽季為例,在中超16家俱樂部中,竟然有14家俱樂部屬于房地產公司或相關聯系緊密企業。房企,儼然成了眼下中國足球的“財神爺”。然而,令人深思的是,在揮金如土、瘋狂砸錢的背后,地產足球究竟給中超留下什么?就算中超重現20年前那樣的熱度又怎樣?其實,從20年前走上職業化發展道路開始至今,中國足球的失敗早已證明了一切。如今,當中國地產企業一窩蜂似地入主中超,和十幾年前那些煙酒企業贊助商又有什么區別呢?
更有人質疑,像恒大這種“瘋狂砸錢”的運作模式,明顯背離了職業足球俱樂部的發展方向。很多人都知道,真正的足球俱樂部,比如皇馬、曼聯,從一開始就是一個企業,俱樂部經營目標和企業一樣,都是要長期規劃、要掙錢的,都是有自己的企業文化的,正是因為如此,才有百年皇馬、百年曼聯、百年米蘭,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產業足球”。再看看我們的這些地產企業,以恒大為例,當年因為獨家贊助廣州世乒賽而被體育界知曉,隨后又因重金打造郎平、周蘇紅、楊昊、馮坤等人組成的女排“豪華之師”而聲名鵲起,可是僅僅幾年,恒大女排如今已名存實亡。后來,恒大集團又高調接手打假球被降級的廣州足球俱樂部,隨即大肆招兵買馬,將目標直指中超乃至亞冠聯賽,其一擲千金的豪情令人咋舌。表面上看,恒大當仁不讓地成為了中國足球“復興”引領者,可是有識之士對此卻表示出了巨大的擔憂:“這種無視職業俱樂部發展規律的做法,無異于殺雞取卵!”
“房地產足球”的強勢出現,對中國足球帶來的不是福音而是警鐘。有業內人士表示,幾年前正是中國足球的低潮期,按照常理投資方應該收縮資金,擠壓泡沫,幫助中國足球回歸理性重建秩序。但是房地產企業卻大肆砸錢,不僅有悖足球發展規律,也抬高了足球俱樂部運行成本,加劇各地足球俱樂部的“貧富差距”,會讓其他領域有投資足球意向的民營企業望而卻步。“像恒大的金元政策,會對小俱樂部帶來極大的沖擊,甚至影響其生存。”此外,房地產業受國家相關政策的影響極大,一旦樓市陷入低迷,這些房企還能否堅持每年投入巨資玩“燒錢游戲”,還是個未知數。早前,也有足球界資深人士坦言,“房地產足球”在未來幾年很可能經歷一次洗牌。“沒有一個行業光砸錢沒產出卻能一直繼續的,中國足球最后還是要回歸正常的運轉體系。”
這不,剛過三個賽季,隨著地產行業滑入低谷,很多俱樂部隨即出現問題:降級的降級、欠薪的欠薪,轉讓的轉讓。更讓尹老板意想不到的是,即使在如今中超聯賽異常火爆的時代,他的球隊居然還賣不上價錢。“其實現在的中超殼是有價無市”,有業內人士透露,在尹明善過去看來,中超如今的紅火,中超殼的代價肯定會超過過去。至少可以參考去年大連阿爾濱對大連實德的收購價格。但接觸了一圈下來,他們發現真正有心買球隊而且玩得起的買家是微乎其微,“很多企業即使買得起,也很難養得起,如今動輒每年兩三億的投入,除非那種有地方政府力推而且政策支持的企業,否則沒人敢冒這個風險來接一支中超隊。”現如今,尹明善是鐵了心“不玩了”,然而“即使賣不掉也會放棄中超資格”,表明了球隊的轉讓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從最開始設定三年轉讓期,到現在什么底線條件都可以不要,說明這個市場是有價無市的。”此前,尹明善一直希望轉手給重慶本地企業,但像龍湖、金科這樣的全國性大型房企已多次辟謠不會考慮。至于國企,重慶市國資委一位中層人士認為可能性更小,“重慶本地國企的日子并不好過,除非是市委市府主要領導的指示,否則沒有誰敢去接這個攤子。”
其實,早在2009年尹老板就給市政府打報告明確提出,愿意以零代價把球隊轉讓給政府來經營,這就表明如果這次真到了賣不掉的時候,決心不玩了的尹老板就有心理能力承受零價格轉讓。種種跡象表明,尹明善這次是下定了決心要將力帆“出手”。熟悉力帆的人都清楚,近十多年來,對于這支隊伍尹明善一直糾結于“賣還是不賣”之間。按照尹明善自己的說法,能夠堅持力帆到現在,幾乎是他“一個人在戰斗”——家人都反對,花的是他自己的錢。也難怪他不時都會搖擺。特別是在北京奧運后這幾年間,往往都是新賽季快開始了,他才決定繼續搞俱樂部,以至于擴軍備戰的黃金時間全被耽擱了。一位已經離開力帆的前俱樂部高層用“折磨”一詞來形容他當時的感受,“每逢年關,我們就覺得是度日如年”。
與有價無實的俱樂部相比,中國球員的身價卻是出奇的“虛高”。去年年初,正是中超的轉會時節,于漢超4000萬元的轉會費即使放在歐洲市場也算是天價了。那次轉會,甚至引起了外媒關注,足球強國德國的媒體用驚訝的口吻發問:難道中國足球真的要用錢征服世界?
回首中國足球歷史,只有兩次轉會費超過3000萬元,但都是球員留洋。11年前,孫繼海從大連隊加盟英超曼城隊,其合同交易總金額高達200萬英鎊,按當時匯率,折合人民幣3000萬元。兩年后,董方卓轉會曼聯隊,合同總金額為350萬英鎊,但由于董方卓沒能達到合同中規定的出場率,大連實德俱樂部后來又返還曼聯方面約1800萬元人民幣,因此董方卓的實際轉會費嚴重縮水。不可思議的是,于漢超的轉會費創造了國內球員轉會的新紀錄。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國足壇的球員身價一直不算很高。遙想19年前,中國足球職業化聯賽元年,從吉林轉會到“十冠軍”遼寧隊的后衛球員姜峰,身價只有7.5萬元。如今20年過去了,從7.5萬元到4000萬元,中國職業球員“標王”的身價,翻了500多倍!極具諷刺的是,中國足球水平和成績,與20年前相比居然是不進則退。
事實證明,正是“偽職業”聯賽害了中國足球。過去幾年,中超球市是被炒火了,中超公司也開始有錢賺了,有點水平的國內球員居然都是千萬富豪了,但對于更多中超俱樂部來說,依然還處于“小米加步槍”的時代。如果沒有了俱樂部母體公司的直接投資供血,沒有任何一家中超俱樂部可以獨立生存。眼下,無論是北上廣足球高調沖擊亞冠也好,還是中超聯賽上座率高居亞洲第一也好,誰也無法改變中國足球還是在“廣告足球”和“行業足球”圈中徘徊的事實。
直到尹老爺子在忍痛揮別苦心經營了15年的俱樂部那一刻時,我們才開始陷入深思,中超聯賽究竟何時能邁入“產業足球”時代?愿重慶力帆以“死”相搏的代價,能給中超發展、給“產業足球”帶來更好的啟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