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捷



不見隆重儀式,也不見紅地毯,甚至連標語橫幅也寥寥無幾。11月30日,在鄭州中州大道下穿隧道通車新聞發布會上,世界最大斷面的矩形頂管隧道向公眾揭開了它的神秘面紗。上海隧道建設者在不封閉交通,不搬遷管線,不破壞街景的前提下,在有“中原長安大街”之稱的中州大道完成了全國首次超長距離、超大斷面矩形頂管下穿隧道施工。
然而,這項世界級隧道工程從開工、建設乃至通車都始終沒有引起附近居民的關注。“只知道那邊在造項目,也沒見封路開挖,不到半年就造好了。”距離隧道不到200米的小區居民對項目建設似乎并不關注。摒棄一切“排場”,注重“不擾民”施工,我國地下隧道建設領域里程碑式的工程,其建設過程正如通車后為當地老百姓出行起到的作用——務實、簡約、低調而親和。
為城市交通動脈
做“搭橋手術”
這似乎難以想象:地面之上,川流不息的車輛奔馳而過;地面之下,超大斷面的隧道快速掘進建設。不經意間,城市交通動脈的“搭橋手術”便實施完成。
隧道通車前夕,走進鄭州中州大道下穿隧道施工現場,這里沒有遍地泥漿和塵土飛揚,也沒有噪聲和喧鬧,取而代之的是隧道混凝土管節整齊地壘放在一邊,幾名技術工人正指揮大型吊車,將管節吊進基坑里進行組裝。距離工地不到10米外便是車輛川流不息的中州大道,如非親自進入隧道勘探一番,絲毫感受不到一座世界級工程正在地底悄然成型。
“我們的超大矩形頂管隧道施工技術就是專門為鄭州中州大道這類城市主干道、交通大動脈服務的。”據上海城建隧道公司技術人員介紹,中州大道貫通鄭州南北,設雙向14個車道,將新城區、老城區一隔為二,是鄭州最為重要的城市快速路。然而,隨著近年來鄭州新城區的迅猛發展,中州大道兩側接駁通道過少,機動車和行人如何“過馬路”成為了一大難題。要解決這一問題,除了在道路下方建設隧道以外別無他法。但如果采用傳統的明挖法建隧道,讓挖掘機在路面上直接從上往下挖,就必須將部分路段全封閉,這對于鄭州城區交通而言副作用太過劇烈。“你能想象北京長安大街、上海世紀大道的核心路段全封閉施工嗎?鄭州主干道路中州大道差點就陷入這樣的窘境。”
于是乎,有著豐富地下通道建設經驗的上海城建隧道公司想出了更為精妙的“治療方案”。根據隧道公司的計劃,交通“主動脈”的“搭橋手術”將采用頂管法實施:讓頂管掘進機于道路東側鉆進地底,直接從地面之下穿越中州大道,再從西側地面“出土”,保證地面交通不受隧道建設影響。“有點像心臟搭橋,傳統的方式都是全麻大手術,現在只要開個小口子,讓微型搭橋機器鉆進去就行。” 據上海城建隧道公司負責人介紹,如果北京的長安大街、上海的世紀大道下方如果要建設大型下穿通道,勢必也將采用上海隧道的全新建設技術。
“方腦袋”也有“大智慧”
如果你坐車通過上海打浦路隧道、延安東路隧道時細心觀察,便會發現這些隧道都是“圓腦袋”的;而中州大道下穿隧道則是當今全球最大的“方腦袋”隧道。一圓一方,到底有哪些區別?
“圓形隧道建設過程中,會對地面造成很大擾動,使正上方的土地隆起,因此盾構必須在很深的地下掘進,才不會影響到地表道路和建筑。”上海城建隧道公司負責人指出,矩形頂管則因為其特殊的力學結構,即使在很淺的地下掘進也不會產生此類問題,非常適合地下通道隧道建設。同時,矩形斷面比圓形斷面能夠節約35%以上的地下空間,可以緩解大型城市緩解地下空間不足的困擾。
其實,早在20世紀末期,上海城建隧道公司便已經“先知先覺”,把矩形頂管建設技術帶入國內。1999年,位于延安東路隧道引導段正上方我國首條矩形頂管隧道——上海地鐵2號線陸家嘴站的5號出入口順利建成,采用的便是上海隧道自行研制的3.8m×3.8m頂管施工。此后15年內,上海隧道成功運用矩形頂管機建設了40余條地下通道,建設完成上海地鐵龍陽路等多個車站、白龍港污水處理項目、人民廣場下穿隧道等。在無法目視的地下空間,上海城建隧道公司正推動著城市交通網絡格局實現蛻變和升級。
目前,矩形頂管隧道在我國高人口密度的發達城市已經基本實現了普及,中州大道下穿隧道的成功建設更使中國的矩形隧道建設技術走在了世界前列。
“MADE IN SHANGHAI”
中州大道下穿隧道的另一大特色在于,它是一條在上海就已經“建造”完成的隧道。
現場項目經理在先行通車隧道現場介紹說,鄭州中州大道矩形隧道工程幾乎所有關鍵設備都在上海生產完成,比如矩形頂管和高精度管節模板,就是在上海浦東外高橋制造生產的;主要的工程管理、技術人員也由上海外派。公司本部負責輸出先進的技術、成熟的管理經驗和高端的設備,并利用當地的資源實施在上海已經設計完成的方案,形成工程產品、施工技術以及管理模式的配套“走出去”,最終為當地建成優質項目。“可以說,這條矩形隧道在鄭州組裝,原產地則在上海。”
近二十年來,伴隨著上海交通基礎設施飛速發展的腳步,上海的工程制造技術也逐漸邁向了“高精尖”的“智造”道路,并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今年下半年,由上海隧道通過國際招標平臺獲得5臺新加坡地鐵盾構制造訂單,在國際隧道建設領域再一次展現了“上海技術”的魅力。“截止到目前,上海隧道已經累計出口新加坡、印度海外盾構16臺,均符合英聯邦國家BS標準,占新加坡地鐵建設市場份額已經接近40%。”隧道施工業界人士表示,現在“SHANGHAI TUNNEL”已經是新加坡隧道市場公認的“高端制造品牌”,可以說是打響了國內隧道建設企業在國際市場“第一炮”。
近兩年來,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哈薩克斯坦等國家的相關政府部門、媒體已經陸續到全國各地的上海隧道大型項目現場考察,對于上海隧道在超大型隧道建設技術、矩形頂管技術興趣盎然。“未來,哪一有天中國旅客到東南亞國家旅游,看見某一條海底、江底隧道內部長得很像長江隧道或者上中路隧道,那一定是上海隧道人過去造的。”上海城建隧道公司負責人表示:上海的長江隧道、上中路隧道等“標志性工程”在國外復制建設,將成為現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