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華良

上海樓市目前仍然處于痛苦的糾結時期,盡管各種政策利好刺激著市場成交量的復蘇。正如我在今年9月的預言:“上海今年第四季度新建商品房成交量應該在250萬平方米以上。”上海今年10月和11月的新建商品房成交量每月都達到100萬平方米以上,這是令房地產行業興奮的數據。同時,明年上海樓市的行情肯定好于今年,但整個市場仍不容盲目樂觀。
為何稱上海樓市仍處于痛苦的糾結時期,這是因為上海新建商品房成交量復蘇的背后,隱藏著并不樂觀的數據和事實。其令人膽顫心驚的市場數據是,上海新建商品房的庫存量達1300萬平方米以上,且其中140平方米以上的戶型占據40%以上,至少有500萬平方米。這類戶型的房屋,都是屬于市場改善型購買需求。而與其形成鮮明反差的事實是,上海仍然堅守于“限購”的崗哨上,且明年取消無望。雖然,央行放松購房貸款,但上海死守“限購”底線。因此,這類改善型購買第二套大面積戶型的購房者,仍然是處于事實上的“限購限貸”水深火熱之中。結論很簡單,上海樓市要消化500萬平方米以上的大戶型房屋,依然是困難重重,因為市場的購買力受到嚴重的束縛和挫傷。
更令人傷感的事實是,上海“房產稅”的試點征收盡管不針對已購的存量房,但劍指新購商品房,在購買面積上有著嚴格要求。說直白一些,就是購房者想要購買改善型的第二套大面積住房,基本上都是超過免征面積規定的范圍。自然而然地要擔心各種稅賦,嚴重地挫傷改善型購房者的購房信心。
前幾天,上海一位資深的財經地產記者采訪我說:“上海大戶型房屋滯銷,是否能通過提高產品質量來擴大市場銷量?”
“上海絕大多數的大戶型房屋品質都是上乘的,且由于市場銷售壓力頗大,漲價動能不強,性價比都還是可以的。其滯銷的根本原因是受制于政策打壓,有市場購買實力的客群被限購,勉強有資格購買的改善型客群,不但沒有享受放松貸款的政策紅利,而且,還受到‘房產稅的虐待。因此,‘限貸和‘房產稅不停止,明年上海大戶型的房屋銷售仍不容樂觀。”我如實坦言。
據悉,“房產稅”在全國試點擴容已被叫停,繼續用“房地產稅”擴容來威脅房地產市場的風波暫時平息。同時,“房地產稅”的推出,也明確要走立法程序,最快也要到2017年才有可能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實施。
其實結論簡單明確,只是我們采用“鴕鳥政策”埋頭不見而已。甚至我們不敢面對現實去叫停正在試點的“房產稅”,而讓購房者深陷苦惱之中。我看到一組數據,今年上海有關部門征收的“房產稅”多達20億至30億元,而“房產稅”征收以來總金額達近100億元。這100億元試點的額外稅種征收,買單的都是市場的購房消費者。100億從個人腰包里被強行掏走,不是一個小數字啊,購房消費者傷得起嗎?
我曾就“房產稅”的征收發表過以下觀點:“應該說,上海房產稅所涉及的面是較大的,而且,所涉及的繳稅數額也是可觀的。
如果房產稅僅僅停留于試點階段,或者再討論三五年后正式出臺。可以說,這對于上海和重慶的購房居民肯定是有失公允的。古今中外,世界各國,凡要征稅,都有其必征的理由,而此次房產稅試點也是以調控房價為名而征,也難以簡而言之其對與錯。但結果是購房者多繳了稅收,等于提高了購房成本。但如果房價被調控下來了,購房者降低了購房成本而支付新增的稅收,也不會不爽的。但如果事與愿違,就難免怨言四起了。
我認為,暫且不論征收房產稅是否合法合理,但兩地試行房產稅兩年,肯定是讓購房者多繳了兩年的新增稅收,而且房價并沒有因此而不漲。因此,盡早通過立法暫停上海和重慶試行房產稅,或者全面推廣房產稅,僅僅是體現一種公平待遇和公平精神。
我認為,合法合理的房產稅,應該是一種促使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的保障。
我一直強調,“殺富濟貧”是一種平衡社會財富的手段,能滿足社會和諧的需要。但殺了富而沒有“濟貧”,只會加劇社會財富的不均衡。如果我們能把房產稅所征得的巨額資金,專門用于為無房者提供廉租房,或者補貼無房者購買住房,那么,擁護者肯定多于不滿者。即使有人不爽,也會安慰自己權當是為社會作出貢獻了。同時,只有房地產市場健康有序地發展,百姓們才能安居樂業地實現中國夢。
因此,我個人認為,上海“房產稅”的試點征收應該盡快停止——關進“休克”的籠子里。其理由是上海和重慶的“房產稅”試點征收只是“先行先試”,并非立法。因此,讓我國的“房地產稅”走正常的立法程序,該征就征, 該收就收。我想兩地人民也不會沒有這種思想覺悟,把上海和重慶“房產稅”關進“休克”的籠子里,也僅僅是求得兩地人民和全國人民享受同等公平的國民待遇而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