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茂"/>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鄔力群
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
——董茂
鄔力群
焦裕祿同志先進事跡的最早報道,記得是在1966年2月《人民日報》上,它出自新華社記者、著名作家穆青之手。50年來,焦裕祿精神如同一盞明燈,風雨中照耀廣闊天地,各地產生出許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他們帶領一方百姓頂著艱難困苦向前,演奏出時代的樂章。在我們內蒙古自治區土默特右旗(簡稱土右旗)曾經工作過的董茂同志,便是其中之一。
董茂同志于1970年9月,從當時的烏蘭察布盟興和縣調到土右旗工作,任旗委副書記。
董茂同志一到任,就秉承一貫的農村工作作風。他下鄉深入基層,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把全部身心投入農業生產上。當時,正趕上“全國學大寨”,他帶領旗、公社、生產大隊三級干部,到山西昔陽縣大寨大隊參觀學習,回來后立即把大批干部派到農村生產第一線,組織社員群眾大搞農田基本建設。他實事求是的作風深得廣大干部和群眾的擁護,還得到了自治區和包頭市領導的多次好評。時任自治區黨委書記的趙紫陽同志三次到土右旗考察,董茂同志在向他匯報工作時提出要辦五件事:一是要擴建磴口揚水站,解決土右旗百萬畝農田灌溉問題;二是新建毛岱公社變電站,逐步結束黃灌區的無電鄉、無電村歷史;三是建化肥廠,解決農業增產需要;四是新建水泵廠,擴大沿山地區井水灌溉面積;五是開展交通建設,修五條公路。這些都是他在勞動實踐中總結發現的亟待解決的事。他的規劃得到了自治區及包頭市領導的支持。
隨后,戰天斗地,土右旗一舉成為自治區學大寨典型,后被評為全國學大寨先進縣。1975年2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土默川創業》的報道,介紹土右旗大搞農田水利建設事跡。董茂書記提出的五件要辦的事,陸續得到解決。農田基本建設取得成就,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改善,農業生產獲得發展。1975年全旗糧食總產量超過1億公斤,農業生產總值達32541萬元;1974年全旗大小畜達到19.689萬頭(只)。城鄉人民生活明顯改善。這些數字,現在看來微不足道,可在當時,的確是創出了歷史新高。
走過來的人都記得,那個年代人們有句口頭禪: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董茂同志就是這樣一個一輩子做好事的人。
他從18歲參加工作,在崗位上艱苦奮斗40多個春秋。要問“時間都去哪兒了”,可以說,他全身心撲在農村工作上。用他的話說,“我是農民的兒子,熱愛農村。在農村工作40多個年頭,想方設法為農民辦實事、好事。”后來,董茂調離土右旗,30多年后,凡是50歲以上的干部、農民,只要提起董茂書記或“董拐子”(董茂同志幼時因病腿拐),還無人不知,無人不夸。盡管行路難,10年間他踏遍了土右旗2300多平方公里,297個大隊,1700多個自然村和居民點。下鄉時天晚了,他就住在社員家里,與農民拉家常。第二天留下飯費又到別的地方去。土右旗既是山區又是黃河灌區,他步履艱難地走著,處處印著他堅實的足跡。
1977年,我在吳壩鄉榆樹營村下鄉,為提高小麥單產,合理寬幅密植,組織社員群眾用鐵鍬鏟種小麥,董茂同志聽說后,一個人騎著自行車,行程10公里趕到現場。人們看到他拐著腿推自行車,艱難走在田間地頭時,無不深受感動。
那個時候,農民搞點小生產,就被說成是資本主義尾巴。可董茂同志不理那些,反而允許農民多種自留地,多養自留畜。當時趙紫陽書記來調研,他匯報說:農民口糧標準低,不夠吃。后來自治區出臺了17條惠民政策文件,應該說,這與董茂同志敢于向領導講真話是分不開的。
在土默川、在卓資山、在涼城岱海,董茂書記吃苦耐勞的情景,至今傳為佳話。原烏蘭察布市副書記,現任自治區扶貧辦主任劉忠誠同志在撰寫董茂同志的文章中寫道,“我對董茂同志的了解,是從涼城縣干部群眾的口碑中獲得的,那時,他雖然離開涼城縣委書記崗位10多年了,但那里的干部群眾,沒有忘記他,每每談及,都說他是一位好書記。”
董茂同志急農民群眾所急。當時磴口揚水站需要配套大型水泵,他親自到廣東省找趙紫陽書記,趙紫陽書記為他實干精神感動,不僅熱情款待,還真給他解決了水泵。在卓資山、涼城縣工作時,縣里急需扶貧資金、教育經費,這些關系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他都去拼命爭取。上級領導對這個為人民利益跑前忙后的縣委書記都有很好的印象。可是,他從來也不在乎自己的前程,歷來請客不到,送禮不要。旗縣委書記是個十分重要的崗位,好的旗縣委書記,帶領一班人,可造福一方百姓;反之,則可能操縱手中權力謀私,貽害一方。董茂同志在他工作過的地方,留下的是光明磊落,留下的是清正廉潔。
如今,我去集寧看望過他,他的住房按離休副地級待遇安排,房子雖然比較寬敞,家里陳設卻非常簡單。他不抽煙、不喝酒,粗茶淡飯。他本就是個殘疾人,加上歲數大了,行走自然越發艱難,先是拄拐杖走,后來扶著墻走,現在坐輪椅了。但他精神一直很好,他笑著說,他有五個牢記:“工作60年牢記務實,入黨60年牢記宗旨,結婚60年牢記勤儉,離休后牢記經常鍛煉,80高壽牢記動腦。”

離休20年,他寫成一本《我走過的路》,洋洋灑灑40萬字。文字水平不高,卻真實地記錄了一個殘疾旗委書記,通過艱苦奮斗,踏出一條閃光之路。書中有他對曾經工作過的地方的眷戀,記錄了他和一道工作過的領導和同志們以及農民群眾的深厚情誼。譬如,土右旗有個好領導叫云福祥,兩人工作中齊心協力,攻堅克難。董茂和他在一起認真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培養和使用少數民族干部,并把當地大批優秀少數民族干部提拔到重要領導崗位上,為落實民族自治法,加強民族團結,做出了巨大貢獻。
董茂書記已85歲高齡,但他卻有一顆依然年輕的心。他很滿意現在的生活,笑呵呵地說:“過去燒火做飯靠柴火、牛糞,如今電器、煤氣方便干凈。過去點麻油燈,如今電燈亮又明。過去到河溝里用手洗衣服,現在洗衣機一轉多輕松。過去吃水到幾里外驢馱人擔,現在坐在家吃上自來水。過去沒錢看病,現在小病不出村,大病看得起,新農合、低保有補助。”在我們交談中,他興致勃勃地回憶了很多過去的生活瑣事。身邊的人都說:“樂觀的心態是董老長壽的關鍵。”我感到:一個人只要有堅定的理想和信念,身殘算什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一樣可以繼續為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