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國彪
10月22日,國家林業局和國家統計局在京聯合公布了中國森林資源核算研究成果。最新森林生態系統服務核算結果顯示,全國林地林木資產總價值為21.29萬億元,按2012年末全國人口13.54億人計算,相當于我國國民人均擁有“森林財富”1.57萬元。全國森林生態系統每年提供的主要生態服務的總價值為12.68萬億元,相當于2013年我國GDP總量(56.88萬億元)的22.3%,也相當于森林每年為每位國民提供了0.94萬元的生態服務。
“全面核算森林資源價值,是建立健全森林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基礎。”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孫扎根表示,核算森林資源資產的存量和流量,為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提供了有益探索,能夠推動實施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健全自然資源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生態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許憲春說,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工作,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重大改革部署。目前,國家統計局正在按照規劃明確的目標、路徑及時間表推進相關工作。
許憲春稱,森林資源核算的難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森林資源與經濟活動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要準確地量化這種作用和影響存在較大的難度;二是對森林資源不同功能的估價是世界性難題。
中國森林資源核算研究項目總負責人、全國政協人口與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江澤慧介紹,如何科學評價森林生態服務功能和效益,一直是世界各國學者研究的重要內容。到目前為止,在國內外都還沒有形成一套非常完善的方法體系。“需要說明的是,為了確保核算結果科學可靠,此次計量和核算的只是在目前技術手段條件下可測量的森林生態系統服務,森林的功能和價值還遠不止這些。”江澤慧說。
她舉例說,例如森林的防護功能,不僅僅體現在農田防護和防風固沙方面,沿海防護林對農田、房屋、道路、動物棲息地等都具有重要的保護作用;森林除了能夠凈化大氣環境外,還能夠改變小氣候、降低噪音,吸滯霧霾等。森林的這些功能都真實存在,并惠益人類,但由于監測、計量方法學等問題的限制,目前還無法進行準確評估。
“考慮到這些因素,我們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開展森林資源核算工作,先易后難,注意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積極穩妥地推進。”許憲春說。
據了解,2013年5月,國家林業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啟動了“中國森林資源核算及綠色經濟評價體系研究”,主要包括“林地林木資源核算”、“森林生態系統服務核算”、“森林社會與文化價值核算”和“林業綠色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四個部分的內容。經過國家林業局和國家統計局有關司局單位、北京林業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單位專家的共同努力,目前取得了重要成果,四個部分研究內容中已完成了中國林地林木資源和森林生態服務兩個方面的核算,形成了《中國森林資源核算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該項研究采用了國際國內最新研究成果,并結合我國的實際調查數據進行。專家組認為,核算方法科學、核算數據可靠、核算過程嚴謹,核算結論獲得具有普遍共識。
——在林地林木資源核算方面
該項研究采納了當前國際上最前沿的環境經濟核算理論和基本方法,參考了聯合國等6家機構最新發布的《環境經濟核算體系(2012)》(以下簡稱為《SEEA(2012)》),并與我國現行的森林資源清查體系和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進行了有效銜接,以第七次和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為基礎,重點核算了林地林木資源實物量和價值量的存量及其變動情況。核算結果基本反映了我國森林資源存量的現狀和變化趨勢,為編制森林資源資產負債表奠定了基礎。
——在森林生態服務核算方面
森林生態服務核算是該項研究的重點、難點和創新點。鑒于森林生態系統過程復雜、類型繁多、服務功能多樣,國際上至今也尚未建立一套全面系統且普遍通行的科學評估方法和完善的基礎數據采集體系。
森林生態服務核算參考了聯合國《千年生態系統評估》(2005年)報告,采用國家林業局2008年發布的行業標準《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規范》,基于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將森林生態服務指標連續觀測與定期清查體系(簡稱“生態連清體系”)與國家森林資源連續清查結果相耦合,按照當期提供的服務流量,對森林涵養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釋氧、凈化大氣環境、森林防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森林游憩等7類共13項生態服務指標進行了核算。森林生態服務核算的物質量數據來源于全國100個森林生態站、600個輔助觀測點以及10000多塊樣地的森林生態連清數據和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數據。價值量數據主要依據國家統計局等部委公布的公共權威價格數據。在核算生態服務價值量時,采用替代品的價格進行等效替代核算。
我國林地林木總資產價值提升至21.29萬億元
經核算,全國現有林地資源資產實物存量為3.10億公頃,林木資源資產實物存量為160.74億立方米;林地林木資源資產總價值21.29萬億元,其中林地資源資產7.64萬億元,林木資源資產13.65萬億元。
與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期末相比,到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期末,林地資源資產實物存量從3.04億公頃增長到了3.10億公頃,增長了2.0%,價值量從5.52萬億元增長到了7.64萬億元,增長了38.4%;林木資源實物存量從145.54億立方米增長到了160.74億立方米,增長了10.4%,價值量從9.47萬億元增長到了13.65萬億元,增長了44.1%。
林地林木實物與價值量不斷增加,人均森林財富不斷增長。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期間,我國森林面積增加1223萬公頃,森林蓄積增加14.16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由20.36%提高到21.63%;每公頃林木蓄積量增加3.91立方米,每公頃林木年均生長量增加0.28立方米,近成過熟林面積比例上升3個百分點。核算結果顯示,全國林地林木總價值凈增加6.31萬億元,增長率高達42.0%。其中,林地林木實物增長因素占4.8個百分點,按一般物價水平變化衡量的林地林木價值變化占16.5個百分點,超過一般物價變化水平的林地林木價值增長占20.7個百分點。林地林木資產的價值總量可觀,從財富的角度看,如果按照2012年末全國人口13.54億計算,相當于我國人均擁有森林財富1.57萬元,比第七次森林清查期末的人均財富值1.13萬元增加了0.44萬元,增長了38.9%。森林作為重要而獨特的戰略資源,對推動綠色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天然林資源逐步恢復,生態林業建設扎實推進。核算結果顯示,到第八次清查期末,天然林的總面積和總蓄積分別達到1.22億公頃和122.96億立方米,總價值達到10.93萬億元。5年間,天然次生林面積和蓄積分別增加了214.87萬公頃和8.84億立方米,林地價值凈增加9525.02億元,比期初增長了37.8%,凈增量占林地總價值凈增量的44.8%。天然林的林木價值凈增加2.24萬億元,與期初相比增長了43.0%,凈增量占林木總價值凈增量的53.7%。隨著天然林保護工程的不斷深入,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等制度不斷完善,天然林保護力度進一步加大,天然林資源得到了進一步的休養生息。
人工林資產持續增長,民生林業的資源基礎進一步夯實。核算結果顯示,到第八次清查期末,人工林總價值為8.05萬億,其中,人工林地價值25014.76 億元,林木價值55480.42億元。5年間,人工林面積、蓄積分別增加442.51 萬公頃和2.81億立方米,人工林資產價值增加2.13萬億元,其中,人工林林地價值凈增加0.83萬億元,比期初增長了49.4%;林木價值凈增加1.74萬億元,與期初相比增長了45.5%。隨著國家林業投資的不斷增加,林業重點工程的穩步推進,營造林面積不斷增長。同時,在森林撫育補貼、造林補貼等林業公共財政政策激勵下,社會造林營林積極性進一步提高,速生豐產用材林、經濟林、竹林規模不斷擴大,進一步夯實了民生林業發展的資源基礎。
西部地區林地林木非培育資產增長明顯,國家重點生態區森林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核算結果顯示,西部地區12個省(區、市)林地林木價值達到10.34萬億元,占全國林地林木總價值的48.6%。5年間,西部地區林地面積增長2.6%,超過全國平均增長速度;林地林木價值增加3.06萬億元,占全國總價值增量的48.5%。其中,以天然林資源為主的非培育資產價值增加2.06萬億元,占全國總價值增量的57.7%;以人工林為主的培育資產價值增加0.99萬億元,占全國總價值增量的36.4%。近些年,國家加快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對西部生態建設的高度重視和持續投入,促進了西部地區森林資源的持續快速增長。
東部地區培育性資產價值快速增長,林業產業發展帶動了資源培育。核算結果顯示,第八次清查期末,東部地區10個省(市)林地面積和蓄積分別占全國的13.6%和10.9%,林地林木價值4.55萬億元,占全國林地林木總價值的21.4%。5年間,東部地區培育資產價值增加0.89萬億元,占全國培育資產凈增加量的32.6%,其中,林地培育資產增加量占全國增量的18.0%,林木培育資產增加量占全國增量的34.8%。近年來林產加工業迅猛發展,帶動了人工用材林、經濟林和竹林等資源培育業的快速發展。
盡管林地林木資源總量與經濟價值穩步增長,但嚴守林業生態紅線的壓力依然存在。第八次森林資源清查和本次核算結果顯示,5年間,全國林地面積增加2.0%、價值增加 38.4%,林木蓄積增加了10.4%、價值增加44.1%,林地林木價值增速遠遠超過了林地面積和林木蓄積的增長,森林資源保護的壓力越來越大。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綱要》確定的林地面積達到46.8億畝、森林面積37.4億畝、森林蓄積量達到200億立方米的紅線目標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我國森林生態服務價值增長至12.68萬億元
根據第八次森林資源清查結果核算,全國森林生態服務總價值量為12.68萬億元/年。
該項研究對森林生態服務方面涉及的森林涵養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釋氧、凈化大氣環境、森林防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森林游憩等7類共13項生態服務指標進行了核算。
第七次到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期間,我國森林資源呈現數量不斷增長、質量不斷提高,森林生態服務持續增長的態勢。這些既得益于近年來國家實施的一系列林業發展戰略措施和惠林政策,特別是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也得益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實踐。
森林生態服務質量不斷增加。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期間,全國森林生態系統每年涵養水源量達5807.09億立方米,相當于近15個三峽水庫的設計庫容,比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期間增加了17.4%;年固土量為81.91億噸,相當于我國11條主要河流2011年土壤侵蝕總量的11倍,比第七次清查期間增加了16.4%;年保肥量為4.3億噸,相當于我國2013年農業總施肥量的7.5倍;年固碳總量為4.02億噸(相當于14.74億噸二氧化碳),比第七次清查期間增加了12.0%,按每人每年7噸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計算,森林的固碳量可抵消2億多人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森林生態服務價值量凸顯,總價值量明顯增長。在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主導下,林業重點生態工程深入推進,天然林資源得到休養生息,人工造林面積不斷增加,以發揮生態服務為主的防護林、特用林等生態資產穩步增長,價值迅速增加。全國森林生態系統每年提供的生態服務價值達12.68萬億元,是2013年全國林業產業總產值(4.73萬億)的2.68倍。作為“最公平的公共產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森林生態系統相當于每年提供了人均0.94萬元的生態服務。
從全國森林生態服務總價值量構成看,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量較高,占森林生態服務總價值量的34.20%;涵養水源價值量次之,其中調節水量價值為26015.76億元/年,凈化水質的價值為5807.09億元/年,兩項合計占森林生態服務總價值量的25.10%;農田防護與防風固沙價值量偏低,僅占0.43%,這是因為農田防護與防風固沙功能是狹域性的,面積僅分別占全國森林面積的1.30%和0.44%,由于監測計量等技術原因,森林防洪減災尚未納入其中。
與第七次森林資源清查期間相比,第八次森林資源清查期間全國森林生態服務物質量增長明顯,其中,年涵養水源量增加了17.4%,年保育土壤量增加了16.4%,年提供負離子量增加了20.8%,年滯塵量增加了16.9%。全國森林生態服務年價值量從10.01萬億元增長到了12.68萬億元,增長了26.7%。其中,保育土壤、凈化大氣環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價值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農田防護與防風固沙、森林游憩服務價值是本次核算的新增項,比例雖小,但在區域發揮的效益也比較顯著;涵養水源的價值和固碳釋氧的價值因價格因素變化,與第七次相比價值量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