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崢嶸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在1924年至1927年所進行的首次合作,曾經有力地推動了中國革命的發展。由于國共兩黨的合作,成功地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空前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時代。
廖仲愷名恩煦,號夷白,廣東省惠陽縣人,1877年4月23日出生于美國舊金山一個普通僑商家庭中。廖仲愷從1903年起,忠貞不渝地追隨孫中山,謀求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在孫中山和共產黨人首次共同締造的國共合作過程中,廖仲愷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
孫中山改組國民黨的得力助手
廖仲愷在辛亥革命后討伐南北軍閥的斗爭中,不斷經受失敗的苦痛。他在叛徒陳炯明的囚室中,曾經發出這樣的感慨:“廿載茹酸辛,努力思匡時。魔障滿人寰,霈澤安從施!”就在這風雨如晦之時,俄國的十月革命、中國的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給他帶來了光明。在孫中山的帶動下,廖仲愷同激進的伙伴們一起將視線轉向世界和中國出現的嶄新事物,用心研究馬克思主義者的理論和實踐。十月革命勝利之初,孫中山同列寧討論中國和世界革命的函電,就是由廖仲愷、朱執信、宋慶齡起草的。他們從自身經驗和對歷史潮流的了解中,逐漸感覺到國民黨的活動有改進的必要。
1922年8月,孫中山先后會見共產黨領導人李大釗和蘇俄使節越飛的代表,決心聯俄聯共,接受改組國民黨的建議,并邀請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值此重要時刻,廖仲愷掙脫陳炯明的羈禁到達上海,立即投身于改組的籌備工作。9月下旬,他奉派前往日本,同越飛會談。這次會談為日后的《孫文越飛宣言》作了良好的準備。1923年1月,改組的籌備工作初獲進展,廖仲愷被委任為國民黨本部參議。同月26日,《孫文越飛宣言》發表。次日,廖仲愷再次赴日同越飛會談。廖仲愷同越飛的兩次會談,在國民黨改組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它商討了接受蘇俄和中國共產黨幫助,改組黨組織和建立革命軍隊的具體方案,增進了國民黨和蘇俄的相互了解。
1923年2月,陳炯明叛軍被逐,孫中山返廣州復任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隨后,廖仲愷也返粵擔任大本營財政部長、廣東省長等要職。面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南北軍閥的直接威脅,他們加緊了國民黨的改組工作。廖仲愷在處理軍政要務的同時,竭盡心力協助孫中山進行改組工作。10月中旬,他和李大釗等5人被孫中山任命為改組委員,統籌改組事宜。同月25日,他又和譚平山等又被孫中山任為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并代表孫中山主持了臨時中央執委會第一次會議。11月,臨時中央執委會發表了《中國國民黨改組宣言》,公布了黨綱草案,決定于次年1月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廖仲愷的主持或參與下,執委會先后審議處理了400多件議案,為改組作出了切實的貢獻。此外,廖仲愷還奉派主持廣州市黨部的改組,作為各地組織改組的示范。
歷盡艱辛的廖仲愷對國民黨改組的必要性和前進方向有著比較明確的認識。他一再指出,國民黨屢次失敗,主要是本身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的弱點造成的,動員黨員效法蘇俄和共產黨的榜樣積極從事改組。他還號召工人、農民、青年學生加入國民黨,以改變國民黨的現狀。當時,不少老資格的國民黨人反對改組,廖仲愷則堅定地表示:“民國成立已經十余年,孫先生的三民主義還不能夠實現,這明是黨的組織的問題。我可憐先生奮斗一生未能實現他的主義,所以非把國民黨改組不可。”因為具有這種信念,他協助孫中山從事改組的決心最大,干勁最足。
1924年1月2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開幕。孫中山親任大會主席。廖仲愷是廣東代表,參加了會議領導工作。1月23日,大會通過了由孫中山主持有共產黨人參加起草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宣言》對三民主義重新作了解釋,指出民族主義就是反對帝國主義和國內各民族平等;民權主義就是建立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數人所得而私有的民主制度;民生主義就是節制資本,平均地權。重新解釋后的三民主義,是包含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革命的三民主義。它和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綱領基本相同,因而被接受為國共兩黨合作的共同綱領。新三民主義在隨即興起的國民革命高潮中,如同毛澤東指出的那樣,是“勝利的革命的旗幟”。
廖仲愷十分明了新三民主義對于國民黨改組的重大意義,在《宣言》審查過程中,他堅決抵制那些企圖取消其革命內容的錯誤意見。《宣言》通過時,他又發言強調:“嗣后無論如何,必須以此宣言為奮斗進行之目標,努力前進!”后來的事實證明,他始終忠實于自己的誓言。
全國代表大會以后,國民黨轉變為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聯盟,由共產黨人、工農、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激進派組成的左派成為黨的中堅。會后,廖仲愷任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常務委員,并兼任中央黨部工人部部長和農民部部長。
同年2月23日,廖仲愷被任命為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籌備委員會代理委員長,以代替擅離職守的蔣介石。建立新型革命軍隊,是國民黨改組的一項重要內容,從孫中山、廖仲愷和越飛會談時起,就不斷進行計劃。廖仲愷到職后,和共產黨人一起積極從事建校工作。5月9日,他被任命為軍校黨代表。6月,軍校開學。至黃埔軍校開學,國民黨改組的各項工作大體就緒。
共產黨人和工農群眾的好朋友
國民黨一大以后,國民革命運動迅速在全國興起。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成為革命形勢蓬勃發展的支柱。經過平定商團叛亂、第一次東征、平定楊劉(云南軍閥楊希閔、廣西軍閥劉震寰)叛亂,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買辦勢力。此前,孫中山兩度以廣東為根據地“護法”,都沒有站住腳,這次為什么與前迥然不同了呢?答案很明顯,就是因為實現了三大革命政策,得到了中國共產黨的援助,開展了工農運動。有了這些新的因素,領導決心才得以堅,民心才得以固,軍心才得以壯,革命隊伍才得以團結。
廖仲愷非常重視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農運動在國民革命中的作用,他真誠地主動地同共產黨合作,熱情地支持工農群眾。
廖仲愷不是共產黨員,但他堅定地認為“想要打倒帝國主義,非與共產黨親善不可”。他認為共產黨人加入國民黨,是國民黨復興的關鍵。因此,在他的活動中,始終自覺地信守兩黨的共同綱領,在重大政治問題上和共產黨人取得一致意見。他支持共產黨人在黨政軍機關中公開活動,并且不斷把年輕有為的共產黨員推薦到重要崗位上,以發揮他們的作用。在他領導的工人、農民兩部,部務都分別交給了部的秘書、共產黨員馮菊坡和彭湃,還讓彭湃擔任國民黨中央農民講習所主任。周恩來從法國回國,廖仲愷親自迎接他到黃埔軍校任政治部主任。他和李大釗、毛澤東、蘇兆征、鄧中夏、林伯渠、吳玉章等著名的共產黨人也保持著友好的關系,經常共商國民革命的大計。他的真誠合作、虛懷若谷的態度贏得了共產黨人的尊敬和愛戴。
在老資格的國民黨人當中,廖仲愷對工農群眾評價的真切,是十分突出的。他極為重視工農在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中的地位。他說:“我國農工占全民十分之九,以這十分之九之大多數農工階級,來做反帝國主義反軍閥的中心勢力,當得到勝利。”他經常強調,“若要中國強,必須提高農工地位”,“挽救農工,即所以挽救中國”。基于這樣的認識,他還以對待工農的態度來作為劃分革命和反革命的分水嶺。他說:“占我國人口最多的是農工階級,那一派人替農工階級打銷壓迫他們的力量,便是革命派。反而言之,凡與軍閥帝國主義者妥協,并壓抑農工的人們,便是反革命派。”廖仲愷正是按照自己的說法,以做革命派自誓,站在工農大眾一邊,支持他們的反帝反封建斗爭。
廖仲愷忠實地執行“扶助農工”的政策,領導革命政府的力量來推進工農運動。在他的主持或參與下,廣東革命政府先后發布了關于農民運動的第一次、第二次宣言,制定了農民協會和農民自衛軍組織法,制定了工會組織條例。這些文件的發布是中國工農運動史上的創舉。它們是中國最早保護農民協會、提倡農民自衛的政府法令,也是中國最早承認工人有組織工會以及言論、出版和罷工自由的政府法規。這些法規的公布給工農運動的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上述法規的制定反映了廖仲愷關于工農運動的卓越見解。他重視工農運動的政治性質,強調工農利益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相互關系。他強調工農應該組織起來,成立農會,成立工會,保護自己利益不受侵犯,獻身國民革命。不僅如此,他還主張工農成立自己的武裝——工團軍、農團軍,把工農武裝看作革命政府的依靠力量,以與帝國主義、地主買辦、軍閥相對抗。他親自安排政府人員籌備槍械,將工農武裝建立起來。
廖仲愷還經常到工農群眾中去宣傳革命主義,號召工農組織起來。他不斷地到基層的工農代表會議、學校、團體去演說,有時還到工人農民家里訪問。在香山縣(今廣東省中山市)大黃圃的農民代表會議上,他指出:農民協會是你們農民的救生圈,“救苦救難的并不是觀世音,就是農民協會!你們大家努力去團結起來,組織農民協會去罷!”通過和工農的接觸,他對工農和中國社會狀況有了更深切的了解。廖仲愷不僅自己身體力行,還教育下屬要認真地“扶助農工”,對于破壞工農運動的官吏則嚴懲不貸。
廣東反動勢力對工農運動的發展極為恐懼,千方百計地進行摧殘。在工人群眾和帝國主義、買辦勢力發生沖突時,在農民和土豪劣紳、貪官污吏發生沖突時,廖仲愷總是堅決站在工農一邊,同反動勢力進行斗爭。1924年5月,江門商團在反動資本家率領下包圍工會,殺傷工人,廖仲愷聞訊極為憤慨,即以廣州市工人代表會主席身份發電聲討,要求嚴懲肇事者。同年11月,廣寧縣地主反抗農會開展的減租運動,武裝包圍農會,屠殺農民,廖仲愷便派出大元帥府鐵甲隊一連和其他軍隊前往,終于將地主武裝暴亂鎮壓下去了。一次,他的一個親戚參與了殺害廣州郊區第一區農會領導人的罪行,廖仲愷聞訊立即通過政府將之扣押,親屬求情,他毫不動搖。
當然,作為一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廖仲愷對工農的認識和活動都有其弱點,但也應該看到,他的不少言行已在沖擊著資產階級的利益。應該說,廖仲愷實際上是當時廣東工農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總之,在首次國共合作中,廖仲愷是真誠地同共產黨人攜手并進的典范,是全力支持工農運動的典范。國共合作初期,共產黨人之所以能在廣東順利工作,工農運動之所以能蓬勃開展,都是和廖仲愷的支持、幫助分不開的。而廖仲愷之所以能勇敢堅定地同帝國主義、買辦資產階級、封建勢力斗爭,則因為他從共產黨人和工農群眾那里汲取了力量。
堅決反對右派破壞國共合作
國共兩黨的合作,從開始醞釀之日起,就不斷地遭到國民黨內右派的抵制和反對,因此,在國共合作的全過程中充滿了左右派的斗爭。
國民黨內的右派是買辦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的政治代表。他們反對同共產黨合作,尤其是反對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這種離間國共兩黨的叫囂,實際是反對國民黨的革命化,反對國民革命。
對于右派的反共活動,廖仲愷堅決反對。他堅定地維護“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革命政策,維護國共之間的團結,維護國民黨的革命方向。隨著左右派斗爭形勢的變化,他越來越走向斗爭的前列。
在孫中山宣布改組國民黨的決心并邀請共產黨人加入后,國民黨的元老如胡漢民、汪精衛、張繼、馮自由等人,都采取了不以為然的態度,汪精衛、戴季陶等還私下攻擊孫中山的決策,攻擊共產黨。對于右派言行,廖仲愷嗤之以鼻,毫不因此而動搖,他更多地用實際行動來表示同他們涇渭分明。
當時,由于孫中山的崇高威望,由于改組的意義尚未充分展現,暫時沒有發生軒然大波。但到了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前后,左右派斗爭就陡然激烈起來了。1923年11月,《中國國民黨改組宣言》剛發表,鄧澤如等人就上書孫中山反對聯共,發出了進攻的信號。到代表大會召開,左右派之間明的、暗的、直接的、迂回的斗爭充滿了會議的整個過程。這種情況警醒了廖仲愷。1924年1月28日,大會審查《中國國民黨章程草案》,一些代表在右派馮自由、馬素的慫動之下,動議討論限制國民黨員加入他黨案,實際上是反對共產黨員參加國民黨。針對右派離間國共兩黨的險惡用心,李大釗代表參加大會的、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共產黨員發言,宣布共產黨員參加國民黨的革命宗旨,嚴正批駁了該議案。但是,右派們仍然糾纏不休。面對這種情況,廖仲愷挺身而出,在大會上作了旗幟鮮明的發言,嚴厲駁斥了右派的謬論,完全同意李大釗的聲明,極力主張同共產黨人合作。他義正詞嚴地說:“吾人第一要問,我們的黨是什么黨,是不是國民黨?第二要問,我們的黨是否有主義的,是否要革命的?如果對于我們的主義能服膺,革命能徹底,則一切皆可不生問題。”他還進一步強調:“此次彼等之加入,是本黨一個新生命。諸君如果不以為然,請先閉目靜想:其意何居?彼等亦不是來拖累我們的,是與我們同做國民革命工夫的。”由于廖仲愷和共產黨人的堅決斗爭,孫中山的正確決策,大會終于取得了勝利。
大會之后,右派仍然不斷掀起波瀾,孫中山采取果斷措施,將馮自由、馬素、謝持等開除出黨。隨后,右派們就采取了公開分裂的辦法來破壞國共合作。馮自由、馬素等悍然同南北軍閥勾結。廣州商團叛亂,陳炯明逞兵,楊希閔、劉震寰叛亂,莫不與右派互相勾結或遙相呼應。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后,右派小組織乘機紛起,打出了“國民黨同志俱樂部”、“辛亥同志俱樂部”、“孫文主義學會”等招牌。針對這種局面,廖仲愷在5月間發表了《革命派與反革命派》一文,反擊右派破壞革命的罪惡行徑。文章中所說的“反革命派”就是國民黨右派。廖仲愷使用“反革命派”這一提法,說明他認為同右派斗爭的性質已經發生了變化。他指出,在半殖民地的中國,國民黨內發生革命派和反革命派的斗爭是必然的,因為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勢力必然要勾結起來,分化革命黨,以謀打倒革命派。他揭露了那些自詡為“穩健派”和“老革命黨”的右派的反革命面目,使他們不能再欺騙群眾。他指出,不應該害怕出現反革命派,而“要民眾認識那種是革命的或反革命的行動,要給革命派有團結的機會”。他號召群眾同右派斗爭到底,“我們不獨要革軍閥與帝國主義者的命,我們并且要革‘反革命派的命,這才是徹底的革命工作。”這篇文章是國民黨左派繼承孫中山遺志、把國民革命進行到底的戰斗檄文,閃耀著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精神,反映出廖仲愷在對右派的斗爭中認識已大大提高,斗志更加堅定。
當然,右派的隊伍也是復雜的。有些人,如汪精衛、蔣介石,他們正戴著“左派”的面具欺騙群眾,還有待人們去識別。在公開的右派當中,某些人因過去的勞績,在社會上還有一定影響,而因派別、集團的不同,他們同北洋軍閥也有著矛盾。對于這些人,廖仲愷還作了深入有效的工作。他利用歷史的淵源,利用自己的威望和政治經驗,去加以爭取、分化,使一些矛盾得以緩和,使一些斗爭暫時延緩,這就繞過了許多暗礁。廖仲愷在反對右派斗爭中所作的這種特殊工作,是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代替的。
1925年夏季,廣州出現了很好的革命形勢。6月,舉世罕見的省港大罷工爆發,這一偉大的反帝斗爭鼓舞了全國人民。7月,國民政府成立,右派的權力被削弱。廖仲愷任國民政府委員兼財政部長、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此外,他還是黨軍的黨代表。廖仲愷成了孫中山逝世后左派的核心,革命政權的中流砥柱。但就在這時,更為嚴重的斗爭開始了。以胡漢民、鄧澤如、鄒魯等為首的一批在國民黨和政府內握有實權的右派,陰謀進行清黨。他們派人去外地召集右派會聚廣州,企圖開一屆四中全會,將廖仲愷和共產黨人排除出領導崗位。這一陰謀很快被發現并受到抵制。右派感覺到廖仲愷是他們奪取黨的權力、拆散國共合作的重大障礙,便決定對他下毒手。廖仲愷不斷聽到敵人要采用卑鄙手段的消息,但他巍然不動,繼續和共產黨人一起領導群眾應付復雜的政治斗爭局面。1925年8月20日,廖仲愷在去參加國民黨中央執委會會議時,竟被右派豢養的暴徒刺殺于中央黨部樓前。他的鮮血激起了革命民眾對右派的無比憤怒,促使人們用更加堅決果斷的行動去粉碎右派的反共陰謀。
由此可見,廖仲愷是國共兩黨首次合作時期國民黨左派的旗幟。他忠實于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忠實于“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革命政策,忠實于國民革命;他和共產黨人真誠合作,堅決支持工農與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勢力進行不妥協的斗爭。廖仲愷雖然被罪惡的子彈過早地結束了革命的戰斗的一生,但是他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動,給人們樹立了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和激進的民主主義革命家的偉大形象,永遠為人們所景仰和緬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