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吳 磊,鄧 群,黃河浪,劉建鋒(.南昌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教研室; .江西省胸科醫院結核科,南昌 330006)
超聲波輔助治療粘連包裹型結核性腹膜炎療效分析
李 娟1,2,吳 磊2,鄧 群1,黃河浪1,劉建鋒2(1.南昌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教研室; 2.江西省胸科醫院結核科,南昌 330006)
目的 探討超聲波輔助治療粘連包裹型結核性腹膜炎的療效。方法 選擇符合診斷條件的粘連包裹型結核性腹膜炎12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每組60例。對照組按常規抗結核化療方案(3HRZE/9HRE)進行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應用超聲電導儀經皮局部透入異煙肼治療,7 d為1個療程,連續2個療程。觀察2組患者發熱、腹痛、腹脹、腹瀉、嘔吐、便秘等癥狀緩解時間,腹腔包裹性積液、腹部包塊及腹腔淋巴結腫大消退程度。結果 第1個療程結束時,治療組患者發熱、腹脹、腹痛、腹瀉、嘔吐、便秘癥狀較對照組明顯緩解(P<0.05)。2個療程后,上述癥狀緩解率較第1個療程明顯提高(P<0.05);腹腔包裹性積液消退程度、腹部包塊及腹腔淋巴結腫大消退程度治療組較對照組明顯提高(均P<0.05)。結論 超聲波輔助治療粘連包裹型結核性腹膜炎可以提高藥物在體內的局部濃度,提升藥物療效,減少口服藥物對胃腸道的不良反應,為結核性腹膜炎患者治療找到了一種安全、有效的新治療方法。
結核性腹膜炎; 粘連包裹型; 超聲波; 經皮局部誘藥
結核性腹膜炎(tuberculous peritonitis,TBP)是由結核桿菌感染腹膜引起的腹膜慢性、彌漫性的一種炎癥反應,約占所有結核病的5%,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慢性腹膜炎[1-4]。結核性腹膜炎的常規治療多以全身抗結核治療為主,輔助支持療法。近年來由于人口遷移增多,免疫抑制劑的廣泛應用和HIV感染增多,結核病,包括肺外結核的發病率成倍增加[5],因此腹腔局部治療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超聲波透藥技術是近年新出現的一種藥物滲透新方法,無創傷性,無不良反應,可以有效地促進藥物的局部吸收,目前己應用于頸部淋巴結結核、結核性胸膜炎等疾病的局部治療,并取得了一定效果[6-7]。2011年l月至2013年12月,江西省胸科醫院對60例粘連包裹型結核性腹膜炎患者在常規全身抗結核治療的基礎上聯合應用超聲波經皮局部透入異煙肼治療,取得了較滿意的治療效果。
1.1 病例資料
選取本院住院的粘連包裹型結核性腹膜炎患者120例,男72例,女48例,年齡(36.38±14.5)歲,病程(3.2±0.5)個月。主要臨床表現:低熱、盜汗、乏力、食欲不振、腹部炎癥等癥狀。無心、肺、肝、腎等嚴重器質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無艾滋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史?;颊呒凹覍賹Ρ狙芯恐橥?,并能按規定及療程接受治療。將120例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2組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按常規抗結核化療方案(3HRZE/9HRE)進行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應用超聲電導儀(北京諾亞同舟醫療技術有限公司,型號:NAVA-01TD)+異煙肼0.3 g·次-1加強,20 min·次-1,1次·d-1,7 d為1個療程,連續2個療程,每個療程間隔1 d。
1.3 腹腔積液消退程度標準
完全消退:腹腔積液消退>2/3;明顯消退:腹腔積液消退<2/3 ;輕度消退:腹腔積液消退<1/3;無消退:腹腔積液無任何變化或增加。
1.4 腹部包塊和腹腔淋巴結縮小標準
完全消退:腹部包塊和腹腔淋巴結縮小>2/3;明顯消退:腹部包塊和腹腔淋巴結縮小<2/3;輕度消退:腹部包塊和腹腔淋巴結縮小<1/3;無消退:腹部包塊和腹腔淋巴結無縮小。有效率=(輕度消退+明顯消退+完全消退)例數/總例數×100%。
1.5 觀察項目
1)觀察2組患者低熱、盜汗、乏力、食欲不振,腹痛、腹脹、嘔吐、腹瀉和便秘等緩解程度;2)應用B超和CT測量腹水量、包裹性積液消退程度。
1.6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治療后發熱、腹痛、腹脹、腹瀉、嘔吐、便秘等癥狀緩解情況的比較
治療組治療1個療程后,退熱,腹脹、腹痛、嘔吐等癥狀與對照組比較均有明顯緩解,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經過治療2個療程后,上述臨床癥狀緩解率較第1個療程明顯提高(均P<0.05),見表2。
表1 2組治療1個療程后發熱、腹痛、腹脹、腹瀉、嘔吐、便秘等癥狀緩解情況比較

組別n退熱腹脹緩解腹痛緩解腹瀉緩解嘔吐緩解便秘緩解例%例%例%例%例%例%治療組603863.34371.72745.02846.72338.33355.0對照組602440.03253.31626.71626.71016.72223.3χ26.544.34.385.167.064.06P0.010.0380.0430.230.0070.044
表2 2組治療2個療程后發熱、腹痛、腹脹、腹瀉、嘔吐、便秘等癥狀緩解情況比較

組別n退熱腹脹緩解腹痛緩解腹瀉緩解嘔吐緩解便秘緩解例%例%例%例%例%例%治療組604371.75388.34575.03253.33456.73965.0對照組603253.34473.33456.72033.32338.32846.7χ24.34.363.944.894.044.09P0.0380.0370.0340.0270.0440.043
2.2 2組腹腔分房及包裹性積液消退程度比較
治療組治療1個療程后,腹腔分房及包裹性積液消退程度與對照組比較無顯著改善(χ2=0.63,P>0.05);治療2個療程后治療組積液消退程度較對照組積液消退程度明顯提高(χ2=0.045,P<0.05)。見表3—4。2個療程后腹腔分房及包裹性積液消退率達88.3%。

表3 2組治療1個療程后腹腔分房及包裹性積液消退程度情況比較

表4 2組治療2個療程后腹腔分房及包裹性積液消退程度情況比較
2.3 2組腹部包塊及腹腔淋巴結縮小情況比較
治療組治療1個療程后,腹部包塊及腹腔淋巴結縮小程度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3.34,P>0.05);治療2個療程后治療組腹部包塊和腹腔淋巴結縮小程度較對照組提高(χ2=4.06,P<0.05)。見表5—6。2個療程后治療組腹部包塊及腹腔淋巴結腫大縮小有效率為98.3%。

表5 2組治療1個療程后腹部包塊及腹腔淋巴結縮小情況比較

表6 2組治療2個療程后腹部包塊及腹腔淋巴結縮小情況比較
從1943年后,隨著卡介苗的大規模接種和利福平等抗結核藥物的問世,結核病疫情迅速下降,結核病流行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結核性腹膜炎也大量的減少。但從20世紀80年代起,由于人口流動和各類免疫類疾病、慢性病的發生,結核性腹膜炎患病率開始呈現上升趨勢。因結核性腹膜炎的臨床表現和一般的腹部疾病沒有很大區別,常容易漏診或誤診,導致結核性腹膜炎的治療不理想或是因認識不清,不能及時就醫,引發腹腔粘連、包裹,形成膿腫,導致腹痛、腹脹、嘔吐、腹瀉、便秘等癥狀加重,引起粘連性腸梗阻及腸瘺等并發癥[8],給治療帶來很大的困難。
經皮藥物導入(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TDD ),又稱經皮藥物治療,是指利用超聲波使藥物釋放,透過表皮皮膚,進入全身血液循環系統,并在各組織或病變部位起治療或預防疾病的作用的控釋給藥方式[9]。
梁建琴等[10]報道,應用全身化療聯合超聲藥物局部透入抗結核藥物治療頸部淋巴結結核,總有效率達到93.5%;劉景陽等[11]觀察化療聯合超聲電導儀透入抗結核藥物治療結核性胸膜炎,有效率也高達97.0%。林偉等[12]將超聲電導儀透入抗結核藥物用于治療粘連性腸梗阻患者,結果治療組腹痛消失時間、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有效地促進粘連性腸梗阻患者的康復。
采用低頻超聲(6 MHz)物理能量,利用超聲波聚焦輻射壓形成沖擊力,使機械能轉化為動能,將藥物透過皮膚發射到體內,達到無針注射的效果,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新的無創傷性、無不良反應的藥物滲透新方法[13]。本研究應用超聲電導儀經皮局部透藥治療粘連包裹型結核性腹膜炎患者60例,結果顯示:治療1個療程時治療組患者發熱、腹痛、腹脹、嘔吐、腹瀉、便秘等癥狀緩解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2個療程后,治療組患者發熱、腹痛、嘔吐、腹瀉、便秘、腹脹緩解率較對照組顯者提高(P<0.05)。筆者認為,應用超聲電導儀經皮局部透藥治療1個療程時,增加了患者腹部局部藥物濃度,提高抗結核藥物的療效,首先表現在臨床一般癥狀的改善。隨著使用時間的延長,藥物的濃度提高,藥物的疊加效應增加,治療2個療程后治療組腹腔分房及包裹性積液消退有效率達88.3%,腹部包塊及腹腔淋巴結腫大縮小有效率達98.3%。
筆者認為,使用超聲波輔助治療粘連包裹型結核性腹膜炎患者可有效地降低腹腔積液的形成速度,增加吸收速度,減輕腹膜及腸管之間的粘連程度,減少腹腔內的積膿及壞死物形成,減少粘連性腸梗阻及結核化膿性腹膜炎的發生,并可縮短患者的治療時間,降低醫療費用,減輕社會及家庭經濟負擔,是一種新型有效的輔助治療手段。
[1] 李淑德,許國銘.結核性腹膜炎的診斷與治療[J].胃腸病學,2005,10(3):191-192.
[2] 王文虎,龔作炯.結核性腹膜炎的診斷現狀和進展[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醫學卷),2007,4(2):208-211.
[3] 馮治宇,馬志明,黃亞玲,等.結核性腹膜炎臨床治療研究[J].臨床肺科雜志,2009,14(4):479-480.[4] Su S B,Qin S Y,Guo X Y,et al.Assessment by meta-analysis of interferon-gamma for the diagnosis of tuberculous peritoniti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3,19(10):1645-1651.
[5] 胡克.結核病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4):160-162.
[6] 覃光炯,張瑣慧,高云華.超聲波透皮給藥系統研究進展[C]//第二屆中藥現代化新劑型新技術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2006.
[7] 周萬松.超聲藥物透入療法的臨床應用進展[J].應用聲學,2001,20(1):6-10.
[8] 陳中權,馮祖進,張孟,等.粘連性腸梗阻53例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3,10(36):173-174.
[9] 曹殿鈞,李德祿,馬杰,等.超聲波與人體組織[J].中國科技信息,2013(18):146.
[10] 梁建琴,王金河,馮士生,等.超聲電導儀靶向藥物治療頸部淋巴結結核的臨床觀察[J].河北醫藥,2010,32(23):3320-3321.
[11] 劉景陽,梁建琴,王金河,等.超聲電導儀靶向藥物治療結核性胸膜炎臨床觀察[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12(5):1063.
[12] 林偉,王紹明,魏東,等.中藥超聲電導透入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的臨床研究[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35(1):24-25.
[13] 馬艷彬,遲戈,梁文,等.超聲波技術在透皮藥物傳遞系統中的應用[J].中國藥事,2011,25(2):180-183.
(責任編輯:周麗萍)
2014-12-08
吳磊,副教授,E-mail:wulei2060@aliyun.com。
R526
A
1009-8194(2015)09-0017-03
10.13764/j.cnki.lcsy.2015.09.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