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中國古典文學作為一門課程來講授,已經走過了百年歷程。作為面向社會的開放資源,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武漢大學文學院尚永亮先生《唐詩藝術》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分為概論、情景、比興、語言、立意、結構、剪裁、技巧、意象、時空、聲律、對偶十二講,在教學內容、教學過程、課外學習、實踐教學、教育技術和課程考核六個維度,以學習者為中心,構建了研究型的教學文化。
關鍵詞:中國文學 唐詩藝術 公開課 課堂教學 文化傳播
1904年5月,京師大學堂國文教習林傳甲編印《中國文學史》講義,是中國大學教育的第一部中國古典文學教材[1]。中國古代文學作為一門課程來講授,已經走過了百年歷程。一些研究成果分析了現階段古代文學史教學的現狀,認為其面臨著教學課時持續減少、教學內容僵化、教學模式單一、學生興趣降低等多層困局,有的主張走突出能力培養路線,有的主張走突出人文精神培育路線,有的主張建立新型教學模式,欲以化解危機[2]。筆者認為,在開放教學時代,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型教學至關重要,因為文獻的獲取已不成問題。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武漢大學文學院尚永亮教授《唐詩藝術》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緣自主講人2007年為武漢大學文學院研究生開設的唐詩藝術課程,2008年收入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大學名師講課實錄叢書”,時分說聲律(上下)、立意(上下)、結構(上下)、語言(上中下)、比興、剪裁、情景、言意(上下)、技巧(上下)、時空(上下)、詩畫(上中下)二十一講。《唐詩藝術講演錄》,沒有一句諸如“帥哥”、“酷”等當下開講人插科打諢的現代語,而深切感受到的是其教學的嚴肅性和藝術性[3]。作為面向社會的開放資源,《唐詩藝術》公開課取其精華,編為概論、情景、比興、語言、立意、結構、剪裁、技巧、意象、時空、聲律、對偶十二講。2013年5月,教育部確定為第三批“精品視頻公開課”。
一.深度:教學內容的學術性
平心而論,百家講壇傳播和弘揚經典功不可沒。但它并非完整、嚴謹的文化課程,它使經典更為通俗化、更為平民化則與“中國古代文學史”以踏踏實實研讀經典為主要宗旨的教學背道而馳[4]。《唐詩藝術》公開課選取若干重要關目,如情景、比興、語言、立意、結構、剪裁、技巧、意象、時空、聲律、對偶等,予以集中而深入的解說,重藝術賞析,更重創作脈理的探尋;重文本解讀,更重理論概括。
而將某些問題集中起來,更便于把耳熟能詳的唐詩講透。譬如講唐詩“技巧”,以柳宗元《江雪》為例,此詩采用的是一種排除法,視線由遠而近,由大而小,由廣而狹,凝聚于一葉“孤舟”,進一步聚焦到一個老翁,聚焦到老翁的一個“獨釣”的動作,再聚焦到詩中沒有出現的釣鉤。再舉柳宗元另一首詩《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重點談與聚焦式相反的發散式、擴張式手法,使讀者對詩人欲化一身為千億而散上各個峰頭的設想獲得真切領會。大學課堂要以研究高深學問為原始職能,即使應用型本科院校也要保證本科教學要求,以區別于高職教育目標。
二.溫度:教學過程的啟發性
中國古代文學史教學應加強現實感、生活感、親近感。在保證完成教學大綱規定內容的前提下,注重課堂教學中的“故事性”,培養學生的“歷史感”,古代文學應該“活”在當下[5]。例如講唐詩“對偶”,從緣起和發展、種類、藝術及其功用三個方面,結合生活中的“偶”現象,在知識傳授的基礎上,強調詩中對偶擴展、改變作者的思維方向的特殊功用,以及對中國文化精神領悟的啟迪。再如在“立意”一講中,通過比較中唐詩人楊巨源《城東早春》、白居易《買花》、陳陶《隴西行》三首詠春之作,意在說明角度新穎、巧妙傳神和與眾不同是唐代詩家追求的立意標準。
講課是一門藝術,能不能把課講好,不光在于口才的好壞,也不完全在于知識面的廣狹,我們認為最重要的,還在于能否授人以漁,讓聽者既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改變思維,舉一反三,進而由此養成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是研究性教學的本質。
三.廣度:課外學習的研究性
在《唐詩藝術》這門課里,很少單獨講述抽象的理論,也盡量避免孤立的作品賞析,而是試圖把文學批評、文學理論與對作品的具體分析結合起來,讓同學們以理論為線索,順藤摸瓜,獲得對作品藝術特點的深入解會,并圍繞作品的藝術特點,把握唐詩的某些創作規則。受國家精品課程技術規范,課內傳授容量有限,關鍵還是課外的溫故知新。
譬如中國古代的詩論中有三部書是不可不讀的:第一部《文心雕龍》,要精讀,借助此書可以在創作、鑒賞、文體、理論等方面,對唐以前的中國文學有一個系統的了解;第二部,嚴羽的《滄浪詩話》,這是繼《文心雕龍》之后又一部力作,而且在某些方面如妙悟、興趣、韻味等方面有較大升進,對此后的詩論特別是神韻一派極具影響,借助此書可以對唐宋詩的特點有一個較細密的把握。第三部書,就是葉燮的《原詩》了,此書字數不多,是一部較為系統深入的論詩的學理性著作,其中一些見解遠超前人,如果能抽出時間,不妨去細讀一下,一定會有收獲的。個性化學習是大學課程的突出特點,又與研究性學習相關聯。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各人。國家精品開放課程一時難以體現課外,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可以向Coursera、Udacity、edX等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網站借鑒組織方式。
四.高度:實踐教學的專業性
人文學科的實踐教學近年受到國家的重視。有學者將專業規范納入中國古代文學的實踐教學,將其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等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學術規范的教育落到實處,包含學術道德層面的、研究方法層面的和具體技術層面的[6]。因為高級專門人才是大學培養目標,所以專業思維、專業方法、專業精神是要必須掌握的。受時間和錄像技術要求的限制,公開課實踐教學一時難以展現,只能放在第二課堂進行,如對李(白)杜(甫)、高(適)岑(參)、王(維)孟(浩然)、元(稹)白(居易)等人的詩歌作些比較考察,運用比較專業的話語,分析其文化意蘊。
如果能進而通過學習唐詩的立意、剪裁、聲律等知識,嘗試古典詩詞創作,就更能體會唐詩藝術的真諦了。除了平時勤于練筆外,加入校內外詩詞社團是條捷徑。若想進一步提升,可參加高層次免費學習班。如中山大學“廣東省詩詞傳承與實踐研究生暑期學校”(招少量本科生旁聽學員),聘請兩岸四地著名學者、詩人授課。此為真正的詩歌實踐教學。
五.厚度:教育技術的互動性
讀圖時代不可回避,對深受新媒體影響的當代大學生更是教學必備手段。現代教育技術的使用本應能引起教學內容深度和廣度變化,體現引導學生思維、激發創新精神而走向廣闊的課外世界。然而,有時新媒體過度使用和粗制濫造,卻妨礙了課堂教學和傷害了學生胃口。具體到人文學科尤其是詩歌藝術,則更要精心設計課件,否則就會注重了形象性,卻忽視了文學形象感知的間接性特點。文學作品中的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現實性,它只能通過接受者的想象和聯想才有可能間接地被感知,歌德說“造型藝術對眼睛提出形象,詩對想象力提出形象”就是這個道理。
六.亮度:課程考核的創新性
講課大可即興發揮,不受條條框框的束縛,以獲得師生互動、興會淋漓的效果。譬如律詩所以要對、要粘,就是為了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就好比一把折扇,可以收放自如。在唐代格律詩的ABBAABBA式中,不僅是上聯和下聯之間互相粘合,而且首照應,首句是A,末句也是A,起點預示著終點,終點又回到了起點,整個形成了一個首尾圓合的環形。這不是一種統一、一種和諧嗎?但演播室全程錄像,還是與平時課堂情境有別。譬如既有山西省太原市網友“引經據典而又通俗易懂,學術功底厚重”的贊賞,也有浙江寧波大學網友“內容很好,就是講得平淡了,缺失了唐詩的熱情”的關注,這恰恰是開放課程的特色,受眾與單純大學課堂層次相對一致不同。
有時怎么考決定著怎么學,進而影響著怎么教。同時,還涉及到怎么“管”。一般來說,知識性考題不宜超過40%,原典誦讀默寫可占20%,而不低于40%的含量應放在個人論文、小組作業和課外實踐上,基本規范前提下可不拘形式,尤其對于90后大學生。再進一步說,如果有學生能夠寫出具有一定藝術水準的古典詩詞,也完全可以拿到課程學分(民國時期陳寅恪先生主持清華大學招生入學考試就曾出過對聯題),當然教學管理改革要跟上,教師應擁有課程考核自主權。
因為《唐詩藝術》背后有專業技術制作團隊,課件都比較豐富、精美,但作為國家精品開放課程,主要還是老師放、學生看的單向傳播。在師生共同投入上,尚需進一步改進和提升。而開放課程的優勢,也為受眾賜示批評提供了條件,使大學課堂更有益民生,貢獻社會。
方興未艾的“慕課”潮流正在世界高等教育領域引發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變革[7]。學生的學習方式顛覆著教學傳統,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也在相應演進。出新是必要的,但具體到傳統學科,則要具體分析。另外,現有的一些教學管理方式還不能適應研究性教學的需要。僅就課堂教學規范要求而言,就可能束縛了某些人文學科的教學個性。我國著名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南京大學周勛初教授的體會,值得一線教師和管理人員深思:
中央大學期間,一些狂放的教師每以汪洋恣肆的作風進行講學,林損講《老子》,開頭兩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講了兩個多月;徐英上課,只拿兩支粉筆進場,對那些手持講義和參考讀物的教師反加譏笑。小石老師因系兩江師范學堂出身,備課一直很充分,教學效果特佳,但也總是完不成教學計劃。其它教師能按部就班完成教學計劃的也很少。凡事有利有弊,有得有失。過去一些水平高低教師常是隨便談談,聊聊掌故,甚至攻擊他人,自詡高明,但他們確有兩手,否則也站不住腳。到了六十年代教師隊伍加了不少新人。這時開始使用統一教材,教師上課時,不會再發生什么離題的怪論,大家都能全面完成教學任務,但往往流于照本宣科,不再強調什么個人心得,研究成分大為減少,對培養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研究人才而言,可未必有利[8]。
中國古代文學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主干課程,也是中文系教學時段最長的一門主課。這門課程在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加強學生的文學修養等方面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學習中國古典文學,實質上就是學習中華民族的文化經典。這里從《唐詩藝術》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資源入手,取法乎上是也。
參考文獻
[1]劉敬圻.20世紀中國古典文學學科通志(第1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2:69.
[2]李秀華.近30年中國古代文學史教學改革研究的總結與反思[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綜合版),2013(3):90-93.
[3]王志清深入淺出的技巧和境界——尚永亮《唐詩藝術講演錄》評論[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242-244.
[4]毛振華.改制下“中國古代文學史”教學的困境與出路[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3):87-89.
[5]歐明俊.古代文學史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J].中國大學教學,2009(10):38-41.
[6]苗懷明.論大學本科教學中的學術規范教育——以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13(11):56-57.
[7]桑新民.“慕課”潮流對大學影響的深層解讀與未來展望[J].中國高等教育,2014(3/):12-15.
[8]周勛初.教學終身 甘苦備嘗——教育生涯中的突出事例[J].古典文學知識,201(2):3-12.
基金項目: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科研項目“新建本科院校教學文化建設研究”(項目編號:BRA2013065);常州工學院精品課程建設項目“中國審美文化”(項目編號:J12059);常州工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研究性教學的實踐與探索”(項目編號:A-3001-13-032)。
(作者介紹:苗貴松,常州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副教授,武漢大學文學院訪問學者,主要從事于唐宋文學和審美教育研究。)